1. 时机未到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选择
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雄辩如银,沉默是金。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有些时候确实是沉默胜于雄辩。与得体的语言一样,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在说话时机未到的时候,保持沉默,有时候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时机未到时保持沉默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艺术 ——在商业活动中多听、少说甚至不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少开口不做无谓的争论,对方就无法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反之,你可以探测对方动机,逐步掌握主动权。这时候的沉默,实际是“火力侦察”。
有一家小公司同一家“巨无霸”公司的一场贸易谈判中。这家“巨无霸”公司的代表依仗自己的势力,滔滔不绝地向对方介绍情况,而小公司的代表则一言不发,埋头记录。
“巨无霸”的代表讲完后,征求对方代表的意见。小公司的代表好像突然睡醒了一样,迷迷糊糊的对“巨无霸”们说:“哦,讲完了?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
于是,第一轮会谈结束。
几星期后,谈判重新开始,小公司的代表声称自己的技术人员没有搞懂对方的讲解。结果“巨无霸”的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给他们介绍了一遍。
谁知,讲完后小公司代表的态度仍然不明朗,仍是要求道:“我们还是没有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就这样,结束了第二次的会谈。
过了几个天后,第三次会谈小公司的代表还是一言不发,在谈判桌上故伎重演。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告诉“巨无霸”,一旦有讨论结果立即通知美方。
过了一段时间,“巨无霸”觉得这成合作已经没戏的时候,小公司的代表找上门来开始谈判,并且拿出了最后的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迫“巨无霸”,使对手措手不及。
最后,达成了这一项明显有利于小公司的协议。这场小公司能够打败“巨无霸”,取得谈判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小公司的沉默,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他们保持沉默,使对手摸不着头脑,盲目骄傲自大,同时也为自己赢得时间研究对手的方案,给了对手措手不及的一击。
说话莫忘看时机,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力。正因为受特殊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说比较好,但有些话说出来就未必佳。同样的一句话,在此说与在彼说的效果就不一样。如果环境不相宜,时机未到,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
其实何止在商业谈判中,在生活中我们也要遵循这种“时机未到保持沉默”的作风。老一辈人总是谆谆教导我们:“话到嘴边留半句,不可全抛一片心。”“言多必失,语多伤人”、“君子三缄其口”的古训,也把缄口不言奉作练达的安身处世之道。今天,我们亦应谨记这些古训,该沉默时一定要三缄其口。
那么什么时候应该保持沉默,什么时候又应该及时出击呢?这个时机一定要把握得好,不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不了解情况的时候要保持沉默。
有时候,不了解对方的情况盲目地乱说,往往会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使自己造成莫
大的损失,所以,再不了解对方的情况时,不要轻易地把话说出口,保持沉默是上策。
第二、 自做不了主的时候要保持沉默。
有时候,自己往往不能够做主,所以,这时候也不能说。如果自己不慎把不该答应的事
情答应下来了,到时候所有的问题只有自己来抗了。所以这时候也要保持沉默。
第三、正在火头上的时候要保持沉默。
当你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正在火头上的时候最好闭口不谈,从长远来说这是有益的。如果你跟别人发生争吵,你们两个人的情绪都很激动,那就等以后你们都冷静下来、能够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的时候再安排时间交谈,只有在那个时候你们才能进行有实质意义的讨论而不是相互指责。
2. 说话之前不忘考虑三秒钟
大家都应该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个人大摆筵席,宴请宾客。时近中午,还有几个人未到。他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
听到这话,有些客人心想:“该来的还不来,那么我是不该来了?”于是找个借口起身告辞而去。
这个人很后悔自己说错了话,连忙解释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
其他的客人心想:“不该走的走了,看来我是该走的!”也纷纷起身告辞而去,最后只剩下一位多年的好友。好友责怪他说:“你看你,真不会说话,把客人都气走了。”
那人辩解说:“我说的不是他们。”
好友一听这话,顿时心头火起:“不是他们!那只有是我了!”于是长叹了一口气,也走了。
之所以最后所有的客人都走了,就是因为这个人在说话之前没有好好考虑一下。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在与人交谈和来往中,应当尊重人,讲究语言美,而不是自以为是,出言不逊,要以诚待人,与人为善,不要打听干涉别人的隐私,评论他人的是是非非,不要无事生非,捕风捉影,也不要东家长李家短,说话要有事实根据,不能听风就是雨,左右摇摆。如满嘴污言秽语,不但伤人,而且有损自身形象,迟早会被别人憎恨和报复。所以,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你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否则会祸从口出。
张华和刘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二人私底下无话不谈。在一次同学聚餐上,张华一时兴起,嘴上便少了个把门的,笑着对大家讲了刘英暗恋班上某男生的事,而那位男生已经有了女朋友,而且当时也都在场,一时间,弄得刘英很是尴尬,下不了台,气得哭着跑开了。
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实际上,在和人交流的时候,也要做到“三思而后说”,嘴上要有个把门的,想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说得好,不该说的一个字都不要说。
几乎所有在谈话中出现的失误或错误是由于没有认真考虑或缺乏考虑造成的。有时候,说话欠考虑往往会给我们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有一位下属给他的领导去祝寿,当着众人的面,他向领导作祝词时说:“希望我们的蒋厂长将来能大富大贵、儿孙满堂。”一席话说得蒋厂长脸色发青。原来蒋厂长的独子刚刚在车祸中过世,其妻子因为已经实行计划生育,没有再生的能力,而这位下属由于高兴,忘记了这个茬儿。而蒋厂长却以为他故意嘲笑他断子绝孙,因此不顾贵宾云集,竟摔杯而去,弄得这位下属好不尴尬。
你看,这位下属就是因为说话之前不考虑,说错了话,结果就得罪了领导。由此看来,说话之前要考虑三秒钟的确很重要了。
那么。怎么才能够做到说话之前考虑三秒钟呢?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加强学习,不断地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分析批判和决断能力。
第二、在要说话前,不要急着说出来,先把想说的话考虑一下再说出去,以后想问题的时候周到,细心点就行了。
第三、回答时说话的语速要慢。但你的大脑要转得快。这样就可以给别人一个比较完美的答案了。
第四、在你脑海里面的话要冲出来的时候做三次深呼吸,这时候你的情绪会稳定,然后再考虑自己要说的话。
3. 营造一种愉快的交流氛围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同某人在一起,说话感到很投机,于是谈兴大增,彼此你一言我一语,谈笑风生,滔滔不绝;也有时同另一种人在一起,却感到兴致索然,无话可说,彼此寡言少语,默然而别。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是否有一种适当的说话氛围。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在黄埔路总统官邸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委会议,李宗仁、孙科、吴忠信、邵力子、陈立夫、谷正纲、蒋经国等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就蒋介石宣布第三次下野问题而临时召开的。
参加会议的众人,由于都知道本次会议的目的,所以个个表情阴郁,会场的气氛格外冷清。蒋介石在会上出示了他和李宗仁的联名宣言,中心是:“战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达到。人民之涂炭,解救人民倒悬于万一,依中华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之规定,于本月二十一日起,由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
蒋介石首先发言,将局势作了详细地分析,最后他表示非引退不可,只要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绝不萦怀。当时会场的气氛非常凄婉。蒋介石声音低沉似有无限悲伤,与他平时训话时的激昂慷慨截然不同。
接着,张群又念了蒋介石的一篇文告。张群念完后,大家都沉默不语。
突然有人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哽咽地说: “总统不能下野呀!总统!”
是谁在哭呢?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这个人的身上,原来是少壮派分子谷正纲在泪流满面哭声不止。
蒋介石不由得心中一恸,升起一股暖意,心想:自己在危难关头,居然有这样忠心的部下。唉!难得!
这时,会场出现骚乱,人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我认为发表这篇文告,将对士气、人心产生不良影响。,’谷正纲的弟弟谷正鼎也马上附和其兄。
“我极力反对,现在是非常时期,总统不能下野……”张道藩也站起来,声嘶力竭地喊。
蒋介石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以低沉的语调说:“事实也不可能,我已作此决定了,今天就要离开南京。”
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用哭声来给自己的语言造势,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确实是一个好方法。谷正纲虽然没有劝说蒋介石放弃自己的主张。但是后来,蒋介石兵败撤到台湾后,对国民党实施大手术,排除种种旧有的派系。谷正纲凭借先前的机灵、忠心,取得蒋介石的信任,成为15人委员会的成员,很受重用。可以说这次用哭声营造的说话分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善于交流的人总是善于创造一种谈话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何人交流才能够如鱼得水。
有一次,晓张和女朋友约好在某个时间见面。可是不巧的是,晓张这天工作忙,拖不开身,等到出来的时候,已经耽误了时间。当他匆匆忙忙赶到的时候,女朋友的嘴噘得早可以挂个油瓶了。晓张一见大事不好 ,赶紧对自己的女朋友鞠了一躬,说了一句:“实在对不起,今天风太大了,差点把我当风筝给吹走了!” 这一天天气不太好,刮着大风,而且晓张长得比较苗条,所以这一句话就把自己的女朋友逗得笑了,一下子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晓张就善于创造出一种交流的气氛,所以,才能够和女朋友和很好的交流。
有一种愉快的交流气氛,可以便于更多地交流感情,交流经验,交流思想。可以使双方的交流更投机。要知道,人世间的很多思想是通过说话获得的。很多感情是通过说话触通的。话说得投机,相对而言,思想和感情就更容易沟通和交流。
有一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面对和自己有矛盾的同学时,总是不理睬他们,这很影响同学们之间的关系。这位老师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和同学们讲大道理,而是在班上举办了一个故事会,在大家气氛正热烈的时候,老师讲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绝缨会”的故事:
楚庄王时,楚国发生了一场内乱。内乱平息后,楚庄王设宴,一来庆贺,二来嘉奖有功人员。宴会设在晚上,楚庄王有一宠姬,名叫姜氏许姬。庄王为表示对臣属的感激,把许姬也叫到宴会,令她为各位臣僚斟酒。酒到半酣,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将宴会上的烛火全吹灭了。这时,许姬突然感到有人在黑暗中拉她的衣袂。许姬本有一身功夫,自然反应极快,反手一把将那人头盔上的缨络抓在手中。许姬来到庄王面前,告诉楚庄王,有人对她非礼,她已经抓住了非礼者的缨络。楚庄王听了,恰巧宫人正准备重新点烛,谁料到庄王却命令:暂缓点烛。让每人将缨络取下,痛饮尽欢。
不久.楚庄王出兵攻打郑国。健将唐狡自告奋勇,愿率百名壮士,为全军先锋。唐狡拼命杀敌,使大军一天就攻到郑国国都的郊外。楚庄王夸奖统率大军的襄老,襄老说:“不是我的功劳,是副将唐狡的战功。”于是,楚庄王决定奖赏唐狡,并要重用他。唐狡说:“我就是那位牵荚人衣袂的罪人。大王能隐臣罪而不诛,臣自当拼死以效微力。哪敢奢望奖赏呢?”
楚庄王的这次宴会,被后人称为“绝缨会”,流传千古。
老师趁着同学们听故事的劲头正高的时候,但同学们讲:“我们应该学习楚庄王,有容人的胸怀,宽以待人。成人尚且会犯错误,何况我们学生,与同学产生矛盾,特别是理在我们这一方时,也应该像楚庄王一样,要有点“包容”的精神,这就是俗话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愈有“包容”精神,所得人心就越多,朋友就越多,人际关系就越好,心情就越好,学习效率就越高,成绩就越好。”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这番话,都深受教育,班上的气氛也变得更加团结了。
愉快的气氛能够使双方充分放松,有助于帮助我们进行交流,所以我们在谈话要有意识的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
那么,怎样才能把话说得更投机呢?其实,愉快的氛围不难营造,可以试一下的方法:
第一、从问候和寒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