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11日)
国营大中型企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主要因素。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深远意义,是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对此,人们的认识愈来愈明确,已是全党的共识。
改革10年来,为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党中央、国务院作了很多指示,国营工业企业活力也有了某些增强,但是,长期形成的企业“权力小、婆婆多、负担重”和“税负重、利率高、折旧低、设备老、摊派多、留利少”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虽然两年多的治理整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经济效益滑坡的困境,表现为:市场疲软,需求不旺;产品积压,资金紧张;技术改造无力;结构调整缓慢;有些工厂开工不足。经济效益滑坡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经济过热、结构失调的原因,有重速度、轻效益的原因,有抓科技不力的原因,有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的原因,还有政策不稳定、不配套等方面的原因。那么,企业经济效益究竟到哪里去了?据初步分析,一部分被税赋转走,一部分被原材料、动力涨价转嫁,一部分利润转为利息(银行贷款利率高,企业利息增加),一部分利润转为消费(包括调整工资)等等。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如何把企业搞活,特别是把国营大中型企业搞活,看来必须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方面下手,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改造和自我约束能力。
一、创造企业经营的良好外部环境
要通过改革,坚决、逐步、尽快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
(一)政企业分开,两权分离,落实企业自主权
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是不容易的。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反反复复、摇摇摆摆,一会儿放,一会儿收。一会儿放权,企业自己可以决定建一条生产线;一会儿收权,连盖一个20平方米的自行车棚都要由上面批。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关键是增强企业活力,而增强企业活力的核心是改变企业作为政府附属物的地位,把属于企业的权利真正归还给企业。我们前一时期曾提出,国营企业要引进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为此,一度受到非难。我认为没有错,从根本上看,乡镇企业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靠“行贿受贿开道”,而是靠产品的高质量、低成本、优质服务打开销路的。国营企业引进乡镇企业的机制,实质上就是要政企分开、两权分离。乡镇企业的机制是有充分自主权的机制,是竞争机制,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尽管《企业法》实施这么多年,可是国营企业的决策权仍在政府部门,致使企业无法发展。几年前,福建的一批国营企业厂长(经理)就呼吁“松绑”,直到今天,国营大中型企业仍然存在“松绑”的问题。国营大中型企业实力虽比乡镇企业大,但是绑住了手脚,难以与乡镇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竞争。正像有的厂长所说,捆住腿脚的老虎,让它去和猴子竞争,太不公平了。
(二)轻赋薄敛,减轻企业负担,培养国家财源
要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必须开源节流。“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只有放水养鱼,才能把“蛋糕”做大。真正要培养财源,必须下决心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而为了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也要敢于冒点风险。同时,还要坚决制止企业利润的流失,与“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作坚决斗争。
(三)稳定政策,坚持完善承包制,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在治理整顿、调整产业结构中,北京市一些企业陷入了困境。而此时的首钢却得到了发展,近两年利润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由于经济效益持续稳定提高,首钢的自我发展、自我改造、自我约束能力大大增强了。其经验就是稳定政策,坚持完善承包制;贯彻《企业法》,坚持厂长负责制,理顺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四)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要贯彻产业政策,搞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在增量投入上,实行重点倾斜政策,加强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存量资产的调整上,要实行截长补短、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方针,兼并、联合、转产,发展企业集团。
(五)搞活流通,整顿流通秩序
要打破各种各样的封锁。封锁不仅有地区性的,还有行业性的。要保护、保证正常的经济联系,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加强市场管理。要抓紧落实国务院启动市场的措施,包括解决“三角债”问题。
(六)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要抓住当前的时机,采取坚决措施,有选择地搞一些重大技改项目。要重新评估资产,提高折旧率,逐步免交折旧的25%的能源交通基金和调节税;提高留利水平,保证生产发展基金;降低技改贷款利息,使企业技术改造有利可图;要允许部分企业经过国家批准发行债券、股票,筹集资金。
(七)配套改革
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物资、外贸、商业、价格、社会保障制度等要配套改革,制定的政策、方案、措施,必须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
(八)强化宏观调控能力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国一盘棋,不能各搞一套。几千年封建小生产的影响一定要突破。还要发挥政策导向、经济手段的作用,运用信息引导,加强宏观管理。长期以来,实行单纯的指令性计划、宏观管理只能管住国营大中型企业。现在要适应形势,大小企业都要管,而且要会管,要管好。
此外,社会风气、廉政建设、勤俭节约、职业道德等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二、振奋精神,强化内部管理
(一)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企业面临困难,要有积极主动、奋力拼搏的精神,抓住时机,迎接挑战。要依靠党、政、工、团组织,调动职工积极性,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企业要搞活,这是首要的一条。正如有些企业所说,“困难、困难,困在家里更难,出路、出路,出去才有销路”,“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要有正确的经营思想
从1982年初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工交工作会议上提出企业要“转轨变型”,至今已经9年。在经济过热时,要做到真正的“转轨变型”很困难。现在企业的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市场疲软,产品积压,这是企业从根本上“转轨变型”的好时机。过去产品是“皇帝女儿不愁嫁”,说要“质量第一、品种第一”,企业不动心。现在不一样了,一定要讲“质量第一、品种第一”,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要正确处理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不能急于求成,超过国力的可能。要坚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使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道路。
(三)眼睛向内,节约挖潜
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浪费大,潜力也大。统计数字表明,行业中最佳企业经济效益同全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仪器仪表行业高11%~56%,纺织行业高60%~141%,烟草、食品行业高155%~374%;烟草、食品行业最佳企业比最差企业高207%~536%。截至1990年11月底,全国县以上单位钢材库存2814万吨,周转天数为275天,而日本只用51天,香港只用75天。如能把钢材周转天数压缩20%,就可以节约100亿元资金。潜力实在可观!
(四)调整产品结构
看准的产品要早调整。早调早主动,不调就被动。要着力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和服务水平,这就要眼睛盯住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工厂围绕产品转,产品围绕市场转,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五)重视技术进步
技术是企业的“血液”,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我们的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摆地摊,关键是技术落后、质量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视技术进步。
(六)严格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
要强化管理意识,转变管理观念。企业管理很重要的是现场管理。企业要外抓市场、内抓现场。做到严格管理,关键是体现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让职工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
(七)继续坚持完善承包制和厂长负责制
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企业承包责任制。要完善厂长负责制,坚持厂长的中心地位不能动摇。同时要依靠群众,人的因素第一,谋事在人,成败在人。职工素质差,即使有一流设备也生产不出一流产品,因此,要重视提高职工素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核心是加强思想建设。党政工团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把企业搞好。
(八)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当前关键是优化劳动组合,严格考核,按劳分配,打破“大锅饭”、“铁饭碗”,不然就不可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精简机构,定岗定员,裁减富余人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行严格管理,才会有效率、效益,企业才能真正把激励机制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