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位于长江流域,是古苗族人被赶出中原后南进的一支苗人建立的国家。因躲避战争后来这支苗人辗转来到楚水这个地方,所以称楚人。楚国诸侯的头衔是不是西周正式任命的,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当时还没有正式的历史记载,“楚子”是司马迁引用春秋文人的说法,春秋文人的素质本身就是不可靠的。而楚人作为外来的入侵者,当然是乐于承认自己“中原血统”,所以楚人自己承认的也不可靠。
对于楚国和西周的关系,在西周初期的时候就已经不大融洽了,所以才有了后来楚国的举国南迁。楚人对于中原的仇恨是实实在在的,他们一直被夏、商、周欺负,这种世世代代的血海深仇也可以理解。所以东周天下大乱后,楚国马上杀了回来,不但从新回到从前祖先们被赶走的地方,还是第一个站出来正式成立王国的国家,成了和周王国并立的楚王国。
楚人的祖先古苗人是农耕文化的代表,华夏人的农耕文化实际上是学习古苗人。《史记》中把楚人的祖先划在黄帝身上,实际正相反楚人的祖先是蚩尤。因为汉朝这个儒家认定的正统王朝是楚人建立的,所以把楚人的祖先架接到华夏族的黄帝身上,有利于汉朝是华夏正统的学说。
但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是截然不同,华夏文化诞生的儒家,楚人的文化诞生道家。孟子说过楚国人的语言是鸟语,说明楚语和中原的语言是不同的。西周王朝建立时,楚地还是部落。后来楚人在与中原华明的交往中逐渐了接受中原文明——“华夏字”,目的和后来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为了侵略的方便。
在殷商时代,中原文化经过了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的转换,而楚文化则一至到秦汉之前仍处在自然宗教阶段。西周之后,是中原文化的英雄时代的终结,重在实用,重在治国平天下,而楚文化则把英雄时代保持到战国时期。
楚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灾难,不停地流离,从中增强了他们求生存的欲望,不停地战乱,又使他们认识到以战争和尚武,才是他们保护自己的重要手段。楚人敢杀敢死,不计前因后果,后来北伐平原甚至称霸中原,不单单是物富之争、疆域之争,他们更看重的是表达他们的氏族气质,他们在春秋战国时代,也不讲究“尊王攘夷”和“先帝而后兵”的游戏规则,而是纯粹地出于“尚武”“好战”的蛮性与野性,他们喜欢打硬仗,不大讲究战略战术,重用军事人才,民族主义精神最为强烈,没有天下主义的观点,没有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的意向,诉诸的只有战争,统帅如有覆军之败,往往自尽以谢国人。
楚庄王做上中原霸主之后,更是加速了文化的大融合,在此间,楚人只接纳了中原文化的表层东西,如官职的设置,文字等等,而对于观念文化,楚人基本上仍保持着他们有的史诗风格和原始的野性思维,以及神秘主义的精神气质。因为这种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楚人反秦是最坚定的。楚相对而言处于秦政治力量比较疏远的地方,所以楚人团结。
楚国是极其看重家族的国家,对贵族的重视超过中原,因而贵族对楚人的号召力、影响力是不一样的。因为有贵族阶层的领导,所以楚人反专制的态度是最坚决的。而其他几国复国后只想着保住自己的地盘,而“不服周”的楚人目标明确一定要灭秦。
第一个造反的陈胜目标明确就是反秦,。随着陈胜部队的开进,不断把反秦的言论扩散到全国,反秦的火种就是由陈胜种下的,直到陈胜兵败被杀一直在贯彻反秦到底的决心。而另两大反秦的主力刘邦、项羽同样一心反秦。
如果刘、项要搞割据,也是极其方便的事。但他俩谁也没有这样做,仍然是一心一意、全力亡秦。这在割据欲望泛滥,短视行为横行的当时,刘项二人没有自行称尊的唯一解释,只能是楚人特有的强烈的亡秦信念在起作用。
项羽、刘邦是反专制最坚决的两个人,所以他们建立的政权都是恢复了封国制。很多人认为项羽分封天下当成一种历史的倒退,而忽略了中央集权制并不受当时天下人的欢迎的社会背景,秦朝十五年灭亡就是证明。
西楚实行的分封制,并不是简单的对西周制度进行复制,实际上项羽推行的是郡县、封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是在保留秦推行的郡县制不变的基础上,对新兴势力,对旧诸侯实行分封。
六国的旧贵族实际已经复辟,盘踞着战国后期的原六国地盘。而跟随项羽入关的新兴势力亦要求论功行赏,裂土分封。如果不能满足这些人的愿望,马上项羽就会成为全天下讨伐的对象。西楚政权的建立得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与大大小小的势力相比项羽当时的实力并没有达到独揽天下的程度。项羽分封是根据当时的环境采取的一种高明的做法。
郡国并行制度的特点:第一:郡国并行制度都是建立在以秦郡为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各个王国内均采用郡县制度,并且把新得到的领土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第二:各个诸侯国有自己独立纪年和军队。第三:盟主拥有支配诸侯王,并征随诸侯王出战的权利。第四:诸侯各国自设相国和由盟主为诸侯王国设相并存。第五:诸侯王自治其国,官制因其国制定,相国以下官吏皆自置。
项羽并未完成他的郡国并行制度,就被其分封的诸侯王所取代。但是,郡国并行制度却被全盘接受,并整整影响西汉前半段,郡国并行制度的原则不但全部继承下来,还进行更有效的改进。从汉初的历史当中我们看到不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郡国并行制度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西楚政权只有短短五年就灭亡了,说明西楚政权确实有些问题。项羽是以霸主身份承认各地已有势力,不存在严格从属关系,这些诸侯国也不能对其起到效忠作用。这种不稳定的结构也很快导致了混乱。诸侯们心知肚明早晚项羽会消灭他们,所以刘邦才能把他们团结在一起。
项羽失败原因有很多,太骄傲是自身的原因,项羽并不是不懂政治,而是过于相信武力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项羽是杰出的军事家,灭秦战争中都是以少胜多。但是项羽不是战略家,对作战没有完善的规划。项羽作战用的是气势,这就要有人与其对攻才能发挥出优势,刘邦就是有针对性的避战而拖垮了项羽。
《史记》中记载的乌江自刎是艺术作品,项羽可能并不是自杀,而是根本没跑了被追兵劫杀。因为项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渡江,因为南方是他的大本营基础很牢靠,一旦项羽回到江东,依仗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刘邦大军也不可能都过江作战,因为背后还有其他诸侯王们。
诸侯王们之所以帮刘邦,是因为项羽强刘邦弱,两强相斗才是诸侯王们最想见到的结果,而他们没想到的是不可一世的项羽倒的这么快。一旦项羽过江,诸侯们马上就会转而支持项羽,所以局面就变成了南北对峙,刘邦、项羽一南一北谁也动不了谁,反专制的制度也就能确立下来。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项羽失败了。我发现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就是只要是在历史关键的转折点,最终一定会倒向消极的一面。其中原因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