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铁路局银川车务段的孟春生,31岁就当上了全国劳动模范。2010年记者在北京的表彰会上和上海的世博会上曾与他有过两面之缘。记者最近与兰州铁路局宣传部部长赵彬谈起他时,意外得知:孟春生的父亲也是全国劳模!父子两代当劳模?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更何况是全国劳模!记者马上产生了要采访的念头。
最近,赵彬部长从兰州赶到银川陪记者到宁夏中宁、中卫作了采访。
不胫而走的佳话
“老劳模家又出了一个小劳模!”2010年“五一”前夕,孟春生先后被评为宁夏劳模、全国劳模。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了解情况的人都对这个劳模家庭表示敬佩和羡慕。
一家出了两个全国劳模,这件新鲜事,很快便成为“热门”话题。
领奖归来,孟春生全家一片欢喜。孟春生带回来的证书和奖章,全家人看了又看,爱不释手,自豪、幸福、欢乐之情,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最高兴的是我爸!”孟春生告诉记者,爸爸还特意翻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证书和奖章,与他的证书、奖章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些相隔15年的证书、奖章制作得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一些差别。他看了又看、比了又比,久久不肯放下。看得出,儿子获奖比他自己获奖还高兴。
听说孟春生当了劳模,所有认识的人都很高兴。兰州局中宁东站党支部书记李生慧,10年前就认识孟春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过去总觉得劳模离得很远,没想到劳模就在身边。劳模是这样可亲、可近、可敬、可学!”
兰州铁路局宣传部部长赵彬告诉记者:在劳模资料库里,我们发现孟广义和孟春生竟是父子,感到很兴奋。我们特意把他们父子都接到兰州,专门举办了一场“劳动者之歌”文艺晚会,借此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孟春生是经过基层推荐、层层选拔,最终评上两级劳模的。但他原来的领导、现在又与他在新单位再次共事的李生慧却对记者说:“他是自己干出来的,不是我们推出来的!”
不同凡响的儿子
虽然孟春生现在只有32岁,参加工作也只有10年多一点时间,但记者在他家里却看到了一大堆获奖证书。这些不同级别机关颁发的证书,忠实地记录了他的成长经历,也告诉人们:他能评上全国劳模,绝不是偶然的。
孟春生曾是一名消防战士。在宁夏固原消防支队,他当上了班长、入了党。短短3年的当兵经历,锻造了他的品格,也养成了他好学、钻研、积极进取、奋勇争先的个性。中队长杨宏伟在他日记本上的留言:“脱下军装,再显兵的风采!”更是让他一直铭记在心。
2000年,他复员来到兰州铁路局中卫车务段所属的条件最为艰苦的甘塘站,先后当制动员、连结员、调车长。按惯例,新人要经过3个月才能独立上岗,但孟春生只用一个月就“放单飞”了。从制动员、连结员再到调车长,他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上岗时,他虚心求教;下岗后,他手不释卷。在别人闲暇时,他抓紧学习。因此,他很快就掌握了过硬的技能。2004年,他在职取得了大专文凭。
随后,他相继参加了车务段、分局、路局的调车作业大比武,多次把第一名揽入怀中。
说起对孟春生的印象,李生慧用了这样几个词语:好学,认真,争强好胜,责任心强,眼里有活,团结同事,进入角色快。
甘塘站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远离人烟。吃菜要到几十公里外的中卫去买,饮用水要用7个泵站引上来。孟春生干的调车作业,俗称“扒车梯”,要在机车运动中完成一系列操作,既苦又脏,既险又累,既枯燥又乏味,既消耗体力又消耗精力,责任大,要求高,稍有差池,就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恶果。盛夏,烈日炎炎,即使不动也会汗流浃背,但他却冒着40多度高温作业,常常皮肤曝晒脱皮、嘴唇开裂;严冬,寒风呼啸,钢筋足以粘掉手上的皮肉,但他却在路基和车厢之间飞上飞下、奔跑忙碌,常常累得迈不动步、说不出话。雨天,为了及时调运货物,他要冒雨作业;雪天,车体结冰打滑,他仍然坚守岗位。
有关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每个班要完成五六十次作业,每一次作业要在车梯上站立8分钟左右,每天要在路基上往返20多公里。这样的劳动强度,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是很难坚持的。然而,孟春生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从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事故。
孟春生还带出一批过硬的学徒。其中,黄全有、焦学斌分别成为兰州局的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
2008年,孟春生以工人身份上调银川车务段当安全员。2010年12月,他又被破格提拔,来到刚刚落成的中宁东站担任代理副站长。
同事近10年后又成为同事,李生慧十分高兴地说:“只要他在岗位上,我就放心!”
当人们对孟春生当上劳模表示由衷敬佩时,他却说:“我真的没感觉自己有什么突出的地方,这些都是自己该干的,我只是想干好本职工作而已。”
不事张扬的父亲
有人说,孟春生当劳模,与父亲孟广义的影响分不开。
孟广义,给记者最突出的印象是朴实、淡定。他普普通通、不善言辞,甚至让人看不出一点劳模的风采。然而,就是他,在20世纪70年代被评为兰州局先进个人,在1989年被评为宁夏劳模、1992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被授予“宁夏十大杰出职工”称号,1995年又成为全国劳模。
孟广义的父亲,也在铁路上干了一辈子,曾经当过段长。1954年,为了支援大西北,他们一家从东北搬到甘肃天水,1959年又来到宁夏。
孟广义当了30多年的检车员。直到退休,他仍然是个检车员。曾经有过升迁的机会,但他都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他干的是为车辆找毛病的活,有“车辆大夫”的美誉。他手上的检点锤如有神助,只要轻轻一敲,什么问题都无法逃过。别人发现不了的故障,他都能发现。难怪,《人民铁道报》当年对他的报道要用“神探孟广义”这样的标题。
几十年里,他没有休过一天病假。退休后又到大古铁路公司干了4年半。他带出的许多徒弟都成了业务骨干。
说到自己,孟广义与儿子孟春生是一个“论调”:“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就想干好本职工作,这也是我对自己的最低要求。我太胆小,了解事故的危害,所以总比别人细心,也就能比别人多发现一些问题。”
看看,这哪像一个荣誉压身的老劳模说的话?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没有一点张扬的“个性”!
不声不响的父与子
并不是所有认识孟广义、孟春生父子的人都知道他们是全国劳模,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是父子关系,因为他们一般不主动对人提起此事。用孟广义的话说就是:“评上了,也就过去了,没有必要再炫耀。”
孟春生认为自己当劳模与父亲的影响有关。他至今还记得父亲获奖归来时的情景,当劳模的荣誉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孟广义对此也不完全否认。谈到对儿子的影响,他说,我只是偶尔给他提个醒。家庭教育只是一个方面,部队教育、单位培养的作用比这要大得多。
孟春生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总感觉父亲不顾家,家里的事管得也较少。看到父亲在家时,总是看他在睡觉。自己3岁时胳膊被烫伤,父亲也没有为此请假,母亲一直对此有意见。当时,自己对父亲很不理解,工作后才慢慢理解了。
孟春生载誉归来,孟广义给儿子送的是自己记了几十年的话:“山外青山楼上楼,英雄好汉争上游。争了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他告诫儿子:还有比自己更先进的,还要加倍努力,不能停留!
孟广义当全国劳模时已经49岁了,而孟春生获得同样荣誉时才31岁。孟广义承认儿子比自己干得好。但记者让他给儿子打分,他却说什么也不肯。记者猜想:他不愿当着儿子的面给儿子打分,大概是怕儿子骄傲自满吧?
有其父,才有其子。记者好像找到了这对父子成为劳模的原因。
(原载2011年5月16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