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与众不同的名片。名片的正反两面虽然都印着同一个名字,但两面的内容几乎都不相同:这面,他是青海大学校长;那面,他又是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专家组成员。当然,两面所印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也不相同。
记者是在青海大学校长办公室里从李建保手中接过这张名片的。坐在记者对面的李建保,个子不高,双目有神,思路敏捷,语速很快。进屋之前,记者脑中已装满了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李建保,1959年生于江西省南昌,1982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考取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生。1988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回国报效,在清华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见了面,记者终于将他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与他本人融合到一起了。
一个在科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年轻科学家,是怎样远离首都北京到数千里之外的西北高原就任青海大学校长的?他又是如何在两地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完成两种不同的使命的呢?
抛家舍业千里赴任
在一些边远地区,选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很不容易。据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李惟恒透露:几年前,青海省高等院校不少校级领导是从党政机关调入的,其中有些人既没有很高的学历,又没有很高的职称,有的人甚至没有职称。
2001年10月,青海大学原任校长任期届满。由谁来接任成了一个难题。青海省太需要有一所像样的大学了,教育部也希望在青海省重点支持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可是,由谁来挑这副重担、带动一所学校快速发展呢?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犯愁:省内有领导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实在太少了!最后,省委、省政府决定改革干部制度,转变用人机制,从省外聘任校长。从省外聘任一名正校长,这在青海省尚属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青海省为此向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清华大学求援。清华大学经过反复挑选最终推荐了李建保。随后,青海省省委组织部派人到清华大学进行考察并向省委提交了考察报告。2002年4月24日,李建保被正式任命为青海大学校长。
此时的李建保在教学科研领域已进入佳境,如鱼得水,成果不断。因此,许多人都认为他应该趁着年轻多出成果,而不该离开这么重要的岗位到青海去,在事业和经济上蒙受那么大的牺牲。李建保也认为自己适合搞科研工作。等他从国外考察回来时,双方的协商已经结束了。他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个使命。他说:“我以前从没想到西部大开发与自己会有什么联系。现在,组织上既然赋予了我这个使命,我就努力为西部大开发作出自己的贡献吧!”
2002年5月,李建保离开北京,告别年迈的母亲、岳母和年轻的妻子、正读初中的孩子,只身来到数千里外的青海高原赴任。
校长的作用有多大
创办于1958年的青海大学远离市区,其前身是青海工农学院,至今只有一条凹凸不平的破路与市内相连。虽然在动身之前就对青海大学的落后有所估计,但李建保身临其境后还是感到吃惊:自己在清华大学就带了十几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可青海大学全校竟没有一个硕士点!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新增补的教师几乎全是本科生。占有学校半壁江山的工科,科研项目几乎为零。建校40多年,基础建设累计投入尚不足8000万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地处偏僻,条件落后,师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缺少自信心。
李建保到任后下大力气抓科研、抓教学、抓师资队伍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争取国内外有关组织和机构的支持,将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引入青海大学。
李建保到任之前,青海大学的许多教师缺乏科研意识,认为只要上好课就行了,几乎不搞科研。有些教师甚至不敢申报项目、不知报什么项目、如何申报、怎样才能申报成功。针对这种情况,李建保不仅与教师们一起研究科研项目、手把手地教他们写报告,而且亲自带他们跑项目、寻找合作伙伴。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成倍增加。现在,全校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项目3项,教育部春晖计划40项,农业部科研项目2项,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6项。原来科研基础薄弱的工科,2001年科研经费还只有10多万元,2002年就迅速升到160万元,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300多万元。2004年上半年申报的科研经费达8000万元。青海大学的科研处,在2001年只有一名工作人员,第二年增加到2人。由于科研项目少,他们常常闲着没事干。从化学机械系调入科研处任副处长的王刚告诉记者,由于科研项目的迅速增加,现在科研处增加到9个人,还是忙不过来,他们准备再进两个人。青海大学的科研,正按李建保校长“有重点研究方向、有人才梯队、有研究基地、有重点研究学科”的要求,向更高层次攀登。
与此同时,青海大学的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当地特点和未来人才需求,学校新设6个本科专业、调整改造2个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经过整合改造,重点实验室由2个增加到5个,有的还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建保还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青海大学争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现在,青海大学已与国内9所大学和美、英、日、韩等外国高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由于他的努力,青海大学还承办了3个全国性学术会议。
针对青海大学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奇缺的状况,李建保亲自抓师资队伍建设。他参与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亲自带团赴外地招聘人才。2004年,有5名博士、15名硕士来校工作。经过积极争取,有59名教师和10名优秀毕业生在最近3年被送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名牌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有的教师还获得了出国进修的机会。
2002年,青海大学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2003年,青海大学硕士点实现零的突破。目前,青海大学正积极争取实现省部共建,力争早日跨入“211工程”重点大学行列。
现在,青海大学师生的心气高了,自信心足了。他们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自身的潜力:只要努力,自己同样可以读研、进修、留学国外,同样可以搞出科研成果。在本校干下去,同样有前途!
青海大学党委书记刘树仁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对记者说:“引进一个校长,搞活了一所大学。李建保的人才效应已经充分发挥出来了!”一些工作人员也兴奋地说:“青海大学现在的实力强了,知名度高了,这是李校长带来的!”
不拿“薪水”的大学校长
就像名片印的那样,李建保具有双重身份。他在担任青海大学校长的同时,还继续在清华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记者到青海大学采访时,李建保刚从北京回来。虽然往返只有两三天时间,他在北京却干了不少事:先是到财政部汇报了工作,然后又到清华大学听取博士生答辩。星期天又匆匆返回了西宁,因为这里还有一大摊子工作等着他处理呢。
按协议,李建保仍保留清华大学的基本工资,青海省和青海大学则每年给他5万元年薪,但这笔钱李建保一分也没领取过。学校财务部门几次催他去领,他就是不领。他已经明确表示,将这笔钱捐给学校经费紧缺的某些学科和实验室。
由于工作需要,李建保经常要外出,多次往返于各大城市之间。但青海大学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却从未见他来报销过一次路费。原来,这些开支他都自己消化了。刘树仁书记感叹:李校长到青海两年多,没给学校增加任何额外开支,他是一个不拿薪水的大学校长!
李建保不拿青海省和青海大学的钱,却给青海大学争取了大量的外援。600万元国家财政实验室建设资金,300万元香港邵氏基金,107万元国家留学基金,60万元宋庆龄基金会奖学金……哪一笔资金的引进,都有李建保的心血。
记者在青海大学采访时,正赶上日本方面为青海大学开设科技日语专业无偿捐献价值5000万日元的设备。有人向记者透露:“这也是李校长的‘关系’!”
谁也不知道他作出了多大牺牲
李建保到青海工作是作出了很大牺牲的。
现在,年迈的母亲和岳母与他们一起生活,儿子将参加中考。从哪方面来说,家里都很需要他。初到青海,饮食很不习惯。学校没有教工食堂,他就在学生食堂吃饭。学生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从没搞过特殊。他常常忙得顾不上到食堂吃饭,就在宿舍里准备了整箱的方便面。有些方便面因为时间过长而变质。2003年,一直挂念他的母亲来到青海照看他的生活,直到天冷了才在儿子的催促下离开。临走时,母亲将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将所有的衣服都洗了,甚至将不该用水洗的西服洗变形了。李建保向同事们感叹:“母爱真伟大!”李建保回北京,常常忙得连家都顾不上回。有时回了家,待不了一会儿就走了。
李建保的牺牲不止这些。除了经济收入减少外,更重要的还是事业上的损失。青海大学一位领导说,李建保是很有希望评上院士的,现在到青海工作就很难说了,至少要大大推迟。
记者就此问过李建保。他说:“我到青海做了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然而又是当地需要我做的事,尽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克服了自己能克服的一切困难,问心无愧。我不希望有任何回报,也不指望有什么补偿。至于自己作了哪些牺牲,我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了,不需要让别人都知道。”
现在,青海大学的许多人都担心李建保走了以后学校怎么办。因为按照惯例,李建保的三年任期剩下不到一年了。人们都希望他能继续留任,因为青海大学实在太需要他了。但人们又不忍心让他作出更多的牺牲。青海大学与他有过密切合作的党委书记刘树仁说:“不能让人把个人利益牺牲得一干二净。那样既不合情理,也不利于人才的引进。但是,要选一个像李建保这样优秀的大学校长太不容易了!”
李建保对自己的去留也是有想法的。他说:“我永远会为自己这段人生经历感到自豪。至于自己的去留,我愿听从组织的安排。对于我个人来说,倒不是留恋校长这个位置,主要是希望用自己的大好年华为祖国、为人民踏踏实实多做事情。”
(原载2004年7月15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