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古代勤学苦读的书生在仕途失意的时候,往往在别的领域有所作为,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也是如此。天资聪颖的吴承恩在众人看来获取功名如拾取一根草芥般容易,结果几次科考却都出人意料地名落孙山。
吴承恩直到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6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情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愤而辞官。饱尝了社会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刻地考虑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在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
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仅25岁的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19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吴承恩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文学巨著。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全书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通过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等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