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1756—1791)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他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
莫扎特非凡的音乐天赋很早就引起了父亲的关注。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与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岁的儿子正聚精会神地趴在五线谱纸上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儿子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在作曲。”孩子的举止使两位大人相觑见笑,面对着纸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们以为这不过是小孩的胡闹。然而,当细心的父亲将儿子的作品认真地看了几眼之后,忽然兴奋地眼噙泪花对客人喊道:“亲爱的,你快来看!这上面写的是多么正确而有意义啊!”天才已经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莫扎特有着惊人的听觉和音乐记忆力。7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用父亲的朋友沙赫特涅尔的小提琴演奏,两天后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练习。当沙赫特涅尔再次上门时,莫扎特对他说:“我现在用的小提琴比前两天奏的那把小提琴低八分之一个音。”沙赫特涅尔以为他在开玩笑,但莫扎特的父亲完全了解自己儿子,他请朋友把小提琴从家里取来,经校对后,发现莫扎特的判断完全正确。
1767年,11岁的莫扎特写出第一部歌剧《阿波罗与希亚钦杜斯》,并由萨尔斯堡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的学生们演出这部拉丁喜剧。返回奥地利后,他定期往返维也纳,且于1768年夏天写出另外两部歌剧,名为《牧羊人与牧羊女》与《善意的谎言》,当时莫扎特年仅12岁。隔年便受大主教提名为乐团首席。
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做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人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
1780年11月,他从慕尼黑收到一份歌剧的请求,这部作品名为《依多美尼欧·克里特之王》,在1781年1月29日首演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786年,莫扎特认识了剧本作者洛伦佐·达·彭特,维也纳剧场的官方诗人。洛伦佐·达·彭特说服了皇帝批准创作一部基于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的歌词。但后来皇帝认为该剧具颠覆性,禁止其上演。莫扎特将达·彭特的歌词配上音乐,《费加罗的婚礼》于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进行首演,但该剧的成功并不能阻止其海报被迅速撤下。然后莫扎特便前往布拉格,在那里这个“婚礼”又成功博得满堂彩。为了对这个城市致意,他写下了《D大调第三十八号交响曲K。504》、《布拉格交响曲》。
1791年,一位共济会弟兄兼维也纳一个知名小剧院导演托他写一出歌剧。他提供了一本关于这本歌剧的小册子,而莫扎特也为他谱出一部《魔笛》,这部作品于9月30日一炮而红,也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7月,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前来拜访,他请莫扎特为他写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后,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着眼泪对妻子说,这部作品将为他自己而写。“他带着一种狂热的拼劲儿开始写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莫扎特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中,他摆脱不了这部‘为死亡而作的弥撒曲’是为他自己而作的这样一种念头,他认为自己不能活着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来写这部充满死亡景象的杰作,开始了与时间进行的悲剧性竞赛。”一个永远的遗憾是,这场竞赛的胜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笔……
音乐史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功勋。
莫扎特是一位罕见的音乐天才,他的早逝让人惋惜,如果他的生命可以延续,那音乐史上将会再添光彩,后世之人将会欣赏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