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烦恼。不在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自己向往的太多。向往本不是坏事。但向往的太多。而自己能力又不能达到,则会形成长久的失望与不满。在对环境、对自己都长久的感到失望与不满的情形下,人容易产生自卑、疑惧和对环境的戒备及内心的紧张。
对那些太急于求利、或急于求功的人们来说,他们有必要学会一份“心灵上的舒展”。这种心灵上的舒展就是让自己能把一切看平淡些,看轻松些,不要期望得太高,不要过分地求全苛刻。固然,在正常的情形下,我们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要成功、要精确、要胜利、要超然;但是在这一切要求之上,还必须有另一种要求来使它平衡,这要求就是使自己“量力而行”、“轻松平淡”。
对富贵看得淡。富贵就不足以动心志;对名利看得淡,名利就不足以动心志;对生死看得淡。生死就不足以动心志。像这样就可以随运而行,因顺而住,随处而得。随遇而安;可以一无所有,逍遥自在。
对金钱、名誉、地位要保持理性
华盛顿之所以被美国人尊称为国父,一方面是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一方面是他不恋权势,适可而止的领导风范。华盛顿在第一任总统任期将满时就想激流勇退,但朋友们都劝他留任,他们都说,只要华盛顿继续领导美国,“南北双方将团结一致”。1792年,华盛顿在第二届总统选举中再度当选。第二届总统任期期满后,华盛顿看到国内形势大好,国家经济走势稳定,政府机构体制完善,同欧洲特别是和英国的外交关系发展顺利。因此,他决定隐退。尽管当时美国朝野上下要求他再次竞选连任的呼声很高,但华盛顿坚决拒绝接受第三次总统候选人的提名。1796年12月,约翰?亚当斯当选为美国第三届总统。1797年3月4日,亚当斯在临时首都费城宣誓就职,仪式结束后,华盛顿离开了办公室,去老家安享晚年。
《小窗幽记》中说:“身居高官享受厚禄的人,在权势头上要保持几分山林雅趣,来缓和淡泊一下过分热衷名利的激进思想。”老子说:“始终保持丰盈的状态,不若停止它;不停地磨励锋芒,欲使之尖锐,却难保其锋永久锐利;满屋的金银珠玉,很难永恒地守护住它;人富贵了就会产生骄奢淫逸的心理,反而容易犯错误。功成名遂则应隐退,此乃天理。”它提醒人们功成名就、官位显赫后,人事会停滞,人心会倦怠,业绩也不会进展,此时应立即辞去高位,退丽赋闲,即“退一步海阔天空”。否则,说不定会因芝麻小事而被问罪,遭到晚节不保的厄运。
汉高祖剖符行封时,因张良一直随从画策,特从优厚,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他曾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张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张良“欲从赤松子游”,追求山林雅趣,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有诗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中见,人情淡此长。”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上,如同沧海一粟,应当随时随地参照自己所处的环境、时代以及各种客观、主观的条件,随时知足,随时知止。不然就会危乎险哉,白白增加许多的苦闷与烦恼。
庄子说:“鹪鹩巢林,仅图一枝;鼹鼠饮河,仅图饱腹。”老子说:“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他人是有力量,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老子又说:“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过分地贪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敛积财富,必定招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向往着高官厚禄,幸福荣华,又有几人能不恋红尘,见好就收。“功成身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商鞅就是因为在紧要关头不能做到激流勇退,触犯了原来是他强有力的靠山的秦孝公,晚年遭到五马分尸的极刑,使一世荣华,顿时化为乌有,死后仍骂声不绝。据《战国策》记载: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孝公疾起,传位商君,商辞而不受。”这是孝公生前故意传位,以试他心,可见商鞅在志得意满时即见疑于主子。这时他本应主动“功成身退”隐遁避险。另有赵良引用“以德者荣,求力者威”之典故力劝商鞅隐退,可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为然固执己见。最终,孝公将他驾空,政敌也伺机报复,当孝公一去世,曾经反对他主持变法的顽固派们在新王即位后,纷纷策谋陷害他,新王终以谋反罪对他处以极刑。商鞅之所以惨遭毒手,是他太不识时务,只知进,而不识廉知耻,故而引起众怒,不死将何?
至于隐退与否,因人而异,最后理想的结局,当属“功成身退”、“告老还乡”能保平安,此乃“天之道”也。历代用人者也都倾向于录用“知退者”,因喜退者识廉知耻,忠心弥坚,极少生事。
自古以来,凡在进退上处理不当者,都会使一生功绩毁于一旦,身败名裂,遗恨永年。
功成身退的人是智者
一个人的事业、功绩发展到顶峰时,应该知道怎样去妥善对待,正确处理。即使不激流勇退,也要避祸有方。
“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这可以从历史上历代君主多半都杀戮开国功臣看出。因此,伟大的政绩和赫赫的战功,一定会遭受他人的嫉妒和猜疑而惹来灾祸,只有功成身退的人善于明哲保身才能防患于未然。所以,一个人不论拥有如何完美的名誉、节操和遇到任何好事,不要一个人独自享受,要分一些给别人,否则轻的会招致他人忌恨,重的会惹来杀身之祸。可是,不论遇到怎样的耻辱行为和名声却不可完全推诿给别人,一定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承担一部分。尽管表面上有点不光彩,但却能显示出他的光明磊落的胸襟。只有具备这些德行的人,才能算一个最完美而又清高的人。
刘邦初定天下,封萧何为宰相,一时之间,有不少人都登门向他道贺,惟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提醒萧何:“你的灾祸可能会从此发生。现在皇上离开京城,率兵打仗去了,增封你为宰相,掌管护卫兵,一方面是为了讨好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警戒你。如果你现在辞退增封,献出自己的财产做军费,皇上一定会很高兴,也会减少心中的疑虑。”萧何仔细一想,认为有理。于是,他照着召平的建议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军中随刘邦作战,又把自家的资财捐输前方做军费,高祖果然高兴。黥布叛变的时候,高祖带兵亲自去讨伐。留在后方的萧何则全力抚慰百姓,巩固民心。有人见他这样投入,勤勤恳恳,非常担心,就劝他说:“相国小心一家人遭杀身之祸啊!自从你人关十多年来,收揽民心,人们打心眼里敬重你,陛下知道你是众望所归,所以常常派人打听你的动向,惟恐你忘恩负义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从今天开始就要破坏形象,把声望压下来,才能让陛下安心。”萧何细一思量,认为他有理,便昧着良心,没收百姓土地,扰民、乱民,使百姓怨声载道,萧何的威信当然也下降了。更妙的是,萧何故意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贪图小利,使刘邦看他胸无大志而放心。然而刘邦哪里知道,这是萧何采用了避灾自保的策略。
王翦被秦始皇封为大将,统帅兵马六十万,继李信、蒙恬之后,再次兵讨楚国。秦始皇亲自送他到灞上,王翦临行前请求赐给他极多的良田屋宅,始皇说:“将军已出兵,何必忧愁贫穷呢?”王翦说:“当大王的部将,即使有功亦不能封侯,故趁大王现在信任我的时候,臣要及时求赐园地以作为子孙的产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到了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给良田。有人说:“将军的请求,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话不对。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武装士兵,全数交付我,我不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以稳固自家,反要让秦王怀疑我吗?”这就是王翦自保的策略。
李靖曾《题六和塔》诗说:“经从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去卧林丘。”一个人能体会到“高处的危险”,自然能居安思危。溢满思退,就能知足知止,淡泊藏用。知足知止,就能不骄不矜,无得无失。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历代之中,有多少英雄豪杰,功败垂成。稍有成功,事业稍大时,便自满得意,骄矜无忌,贪得无厌,树敌无数,惰怠荒废,随心所欲,不知谨守不失的道理。要想谨守不失,全在于知足知止。知足知止,就知道创业的艰难,就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庄子借北海之神的口气说:“懂得道的人,一定能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一定明了而随机应变;明了而随机应变的人,不会受到外物的伤害。道德崇高的人,火不能烧他,水不能淹他,寒暑不能损伤他,禽兽不能伤害他。这不是说人有意去触犯有害之物,而是说明察安危,对祸福的来临冷静对待,谨慎进退,所以无法加害他。因此说,不要用人事毁灭天然,不要用世事毁灭天命,不要因考虑得失而为功名做出牺牲。牢记这些道理,就达到了反归真性的境界。”
一个人物质上的欲望越少,精神上拥有的自由越多。如果我们把一切的物欲、名位等等得失放开看破,使自己安于淡泊俭素不求闻达的生活,心情自然就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