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认为心理学的对象除行为外,还有所谓的心理物理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的每一部分都各有它自己的结构。他又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臆想中的环境。他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影响。
苛勒的直接经验,以“经验”为意识的同义词。苛勒将心理学和物理学相比较,认为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现象,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都离不开直接经验。研究行为要将客观经验和主观经验互相印证。
代表著作
魏特曼:《似动的实验研究》《创造性思维》。
考夫卡在:《心智的发展》《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心理学中的动力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西方颇有影响的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
代表人物包括弗洛伊德及他的学生荣格、阿德勒、安娜·弗洛伊德和克兰茵等。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仅把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展到无意识领域,而且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基本理解。他认为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无意识的缠绕。
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他认为性本能是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源于性冲动。
荣格提出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原型等精神系统的结果概念;主张在治疗中采取宣泄、分析、教育、个体化治疗阶段和广泛的创造性技术;他的贡献还有对心理类型学的发展工作。
而阿德勒发展的个体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脱离了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基本假设,因为他更多的理论是一种社会性的理论,他假设了优越情结、自卑情结、家庭次序等关系,并在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采取更接近教育的方式治疗。这使他和精神分析之间具有更大的区别。后期的精神分析学派最大的发展源于两位杰出的女性分析家,那就是安娜·弗洛伊德和克兰茵。
安娜·弗洛伊德和艾立克森发展出了精神分析自我学派,其中最经典的观点是艾立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的阶段性理论。
而远在英国的分析家克兰茵则创造性地建立了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客体关系心理学理论是当今精神分析学派中最强盛的理论之一。
1970年以后,曾任美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的科胡特在客体关系理论和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治疗的基础上,建立了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这一学派从人格的自恋问题着手来治疗来访者的问题,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对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治疗。
代表著作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早期著作有《梦的解析》《性欲理论三讲》、《精神分析引论》;晚期主要著作有《群众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文明及其不满》《图腾和禁忌》《摩西和一神教》。
荣格:《力比多的转化和象征》《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阿德勒:《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自卑与超越》。
日内瓦学派
20世纪20年代之际在瑞士形成,为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所创立,所以又称皮亚杰心理学派,主要活动于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皮亚杰和同事英海尔德、辛克莱、伦堡希、荷明斯卡等。
日内瓦学派的心理研究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理论基础,从对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研究,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结构和它的心理起源。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从而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儿童心理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他以儿童心智发展为基础,进而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
日内瓦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不仅不能离开生物学而且不能离开逻辑学,皮亚杰用符号逻辑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其认知心理学中引入了数理逻辑的概念,并把源于布尔代数的符号逻辑作为一种工具。主要有下列观点。
(1)认识结构及其动态过程,皮亚杰的几个基本概念是:图式(指人的一种心理机能结构)、同化(原生物学概念,指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过程,这里主要说明人类智力的发展也是生物的一种适应)、顺应(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时,通过调整原来的图式建立新的图式,使认识图式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
(2)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出心理发展四要素:①机体的成熟因素;②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时的练习和习得经验的作用;③社会环境;④对心理起决定作用的平衡过程(平衡过程是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在与外界物理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认识结果的过程,也就是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
代表著作
皮亚杰:《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道德判断》《发生认识论原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同时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产生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它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
罗杰斯认为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他们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具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作出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和方法。不过人本主义理论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它主要是理论上的推测,运用的是一种思辨的方法,风格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
代表著作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
罗杰斯:《患者中心疗法》《论人的成长》。
认知心理学派
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代表人物有费希霍夫和霍格斯。
该学派与冯特心理学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影响,是行为主义的反作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提出短时记忆中有三种编码:①听觉编码,即声码;②视觉编码,即形码;③语义编码,即意码。认为人是按事物的各种性状将其分成三种编码分别贮存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而后可以用声、形、意三种不同的途径来检索这一记忆。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代表著作
奈瑟:《认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