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曾言,手写的文字是一个人的“窗户”。那么日记,就像一块朦胧的花玻璃。读者勿需弄清楚日记中“她”、“他”究竟是谁,他们不再是秘密,却也无需张扬。
不过,日记中的M是我的好友。我们巧缘相识,心意相通。只是,不曾想到,在我们宣称“青春不留白”的二九年华,她竟然爱上了一位有妇之夫。从此,她在电话里永远是哀怨和悲泣。
虽然在爱情的“白色恐怖”教育下成长,可是,“少女怀春”的自然规律谁也堵截不了。当时,我固守着一男孩说的“越是纯真的越美好”,完全无法理解她那样奋不顾身、焚身以火的爱情。
可我不能说什么,因为她并非不明白,只是欲罢不能。
终于一次,我实在无法只是隔岸观火,竟做了极蠢之事。我向她要了那已婚男人的电话号码。怕自己太紧张,就把要说的话写于纸上。刚一接通,就一连串地念了出来。之后,那人的反应,使我深刻理解了两个词——恼羞成怒、气急败坏。我一时慌张无措。我只希望他能好好待M,即使不能予她归宿,至少不要伤害她。当他明白我的电话的确不是要挟、恐吓后,立即换了另一副“面孔”,用种种低俗恶毒的语言贬损M,还说什么一切都是她自作多情。我冷冷地挂了电话,这才知道,男人竟可以如此卑鄙、冷酷,当他感觉利益被侵害的时候。太可怕了!
一直以来,我要求自己作一个旁观者,冷静理智不乏调侃。从鄙薄——同情——理解——恐慌——可怜——玩世不恭——无助——绝望——苟且——希望——更深的绝望,这是我面对M这段情事的心路历程。对自己的事,我总往最坏处想;对别人的事,却希望留有幻想。但愿这不是自私。
我真的无法理解,那人哪一点值得喜欢、眷恋、缱绻?他们之间的事,听来只想让人痛快泪流。也许毕竟因为我不是当事人,我并不像她之后对男人的态度那样极端。但是,我很难相信“真爱”、相信男人了。无论在讲台上、街上、公车上……看到男人,我就会想起M对我描述的种种情景,就会想起电话里的那个男人……那种感觉,痛苦而绝望。
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为何与她一直是好朋友,其实,或许有少少差异,更有很多默契。我们都是真性情的女子,只是她,太感性、太投入、太奋不顾身。然而这种天真、纯粹,是很容易被误读的。
后来在场招考网站编辑的笔试中,有这样一篇命题作文——《难忘女友情真》。我写了她,且在文尾配了自以为很“登对”的歌词,算是对我们友谊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