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为爱朗读》(The Reader)的过程,是经历一次激情、一场庭审、一桩隐秘,随后是漫长的囚禁和对灵魂无休无止的拷问。时而泪流满面,时而屏住呼吸……直至电影结束时,心缩成很小的一团,全身的肌肉似乎都绷紧了,很想诉说些什么,祈祷些什么……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1958年的夏季,十五岁的德国少年迈克尔热恋上三十六岁的汉娜,与她沉醉于鱼水之欢,并时常为她朗读文学作品。这段恋情随着汉娜的不辞而别而告终。八年后,迈克尔已成为法学院高材生,作为实习生去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他作梦也没有想到,坐在被告席上的,竟是汉娜!原来汉娜曾在纳粹集中营当过女看守。当她受命拣选女囚犯,把她们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去受死时,她没有怀疑过这个命令的合理性;当关押数百犹太人的教堂起火时,她只想“维持秩序”,而没有开门救命。她认为自己履行了看守职责,并没有犯下罪恶。案件的关键落到一份谎言连篇的教堂起火事件的报告,其他战犯合伙做假供,指其为汉娜所写,对此她竟供认不讳。迈克尔却意外发现汉娜是一个文盲,是出庭作证还是保持沉默?他最终痛苦地选择了沉默。
为掩藏一个秘密,一个人会出走多远?迈克尔的秘密是他与汉娜的恋情,而汉娜的秘密是她不会阅读和书写。汉娜付出了终生被监禁的代价,而迈克尔,多年来陷于自我惩罚的精神囚笼……
电影通常探讨愤怒、幸福、喜悦或者复仇等,但《为爱朗读》却重在反思罪恶和羞耻。
女主角汉娜进入监狱后,迈克尔由于对汉娜不能忘怀,便录下自己朗读的文学作品,比如《奥德赛》、《带叭儿狗的女人》,然后把录音机和磁带寄给她。她通过这些录音带自学了阅读和写字。文学,竟然如此戏剧性地与罪恶相遇。
汉娜和迈克尔的一生都被羞耻心折磨着。她举止利落、外表刚强,内心却因自己是文盲而羞耻,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迈克尔羞耻于与汉娜的恋情,尽管汉娜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情爱生活。她被减刑即将释放时,终于在狱中见到了暌违了二十多年的迈克尔,她明显感觉到了他的局促和淡漠。如果连迈克尔都不能热情接受她,社会能向她张开怀抱吗?她似乎没有忏悔,因为忏悔已经没有意义,逝者已矣。她最终在监狱里悬梁自尽,但留下遗嘱,请迈克尔将她的积蓄转交给教堂起火事件受害人的后代。迈克尔最终走出了隐秘的精神监牢,向自己的女儿吐露心事。
汉娜是一个文盲,相信一个纳粹编出的神话,但时至今日,还有多少政治、道德的文盲,仍然无意识地制造着残杀无辜的悲剧?
《为爱朗读》中没有战争的血腥场面,没有展示惨无人道的罪行,却探讨了屠杀与人性,把战争带给普通人的创伤甚至下一代人的创伤表现了出来。这部电影是德国民族心灵的忏悔,是对历史充满赎罪与羞耻之情的“生死朗读”。
电影《为爱朗读》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小说作者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以这部半自传式的小说向世界敞开心扉,表现对战争与人性、罪与罚的思考。小说在1995年出版后,已被翻译成了至少四十种语言,成为德国第一部占据《纽约时报》畅销小说榜首位置的作品。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惊叹小说作者的独特视角。作者关注战争中一些普通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是刽子手,更多的人会像汉娜这样,不自觉地参与到一个罪恶当中,并且最终自己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即使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已有了影响广泛的《辛德勒的名单》和《赎罪》等,《为爱朗读》仍撼动人心,意义深远。
扮演成年迈克尔的是曾主演过《英伦情人》的雷夫·范恩斯,以内敛细腻的表演给观众留下难忘印象。
汉娜的扮演者凯特·温丝蕾是新一代演技派女星的代表。她的演技洗练纯熟,善以眼神和面部表情表现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在片中,每当汉娜有可能被戳穿是文盲事实时,她的眼中总在短暂的一瞬流露出慌张、躲避、卑微。汉娜于三十六岁那年和迈克尔出游,在教堂听童声圣歌时热泪盈眶的片段,堪称经典;她在监狱里听录音带,脸上麻木、沉重的神情悄然转为会心的微笑……凯特因这个角色获得包括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等多种奖项,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