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作基础,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一定数量的语文储存,语文能力便无从谈起。学习语文没有速成之法,它很难在短期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好语文贵在细水长流,重在平时的点滴积累,坚持每天涉猎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使自身的语文水平在循序渐进中得以提高。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的积累之功更为重要。一位高考“状元”用“韧性”来概括学习语文的经验,这里的“韧”主要体现于持之以恒的积累。
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诗书”来自何方?“博闻强识”“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一挥而就”的能力来自何方?一言以蔽之:来自识记。钱钟书———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就学清华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正是这种“博闻强识”,注重背诵,注重积累,才使得钱钟书先生睿智幽默、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作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重视朗读。读书之“读”,表明书不仅是用眼睛看的,而且要读出声音,有时必须放声朗读,我们在早自修、在语文课堂,应该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应该形成书声琅琅的氛围。
只有多加朗读,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们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习得和积淀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而语感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朗读,红学家冯其庸是这样叙说朗读的重要作用的:“我自己觉得文章多读几遍,有些不必要的字词,自己就会感觉出来,意思好不好,畅通不畅通,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有所发现。所以自己写的文章,总要反复读五遍到十遍,就是给人写信,我也总要重读一遍到两遍,看看有没有落字,有些话说得妥不妥。我自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是非常有益的习惯,其实这一点,过去鲁迅就早已说过。可见这确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读自己的文章和读别人的文章是同样的道理,多读、用心读方能培养对语言的敏感程度,感知语句表达的通顺、妥帖与否。
朗读之后还应择要背诵,要选择名言警句、选择诗词佳句熟读成诵,因为非读非背不算识记也。朱熹在枟童蒙须知枠里说:“凡读书?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他还强调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眼到是看,口到是读,心到是理解体悟。“三到”的自然结果就是熟练识记,并能熟练应用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上。
作家李国文为一家出版社撰写枟莎士比亚传枠,在检阅大量资料时,发现这位文豪的童年,也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辜鸿铭,这位民国后还拖辫子的满清遗老,留洋归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密尔顿的枟失乐园枠。李国文认为,背诵,能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还说:“所以,我主张语文教学中的背诵,从做学生开始,背诵我们这个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彩篇章,这样持之以恒,不仅仅构成一生享用不尽的文化财富———你要是能背诵出一百首唐诗,比一首也背不出来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而且据科学家验证,人脑,只是在不大的部分被使用着,更多的部位实际是闲置着的。因此,强记硬背,是增强激活开发脑细胞的再好也没有的手段。”
识记的内容要内化为自己的“库存”,以至于能够随时取用,需要我们在背诵时既要下苦工夫,也要讲究方法。背诵不可贪多,可以化整为零,可以把握要点,背诵贵在长久积累,持之以恒;背诵可借助笔录,边背边写能提高识记效率,口到、笔到可致“心到”———牢记在心。背诵熟记后还要尽量运用于表达,尤其是写作时多应用所识记的内容,有助于强化记忆,以做到长久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