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唯一的代销店紧挨着桥头,桥头是村庄内和通往村外的交通要道,处在村庄的中心地段,代销店设在这里,显得十分合理。
我家离代销店近在咫尺,从家里出来,沿着靠河的机耕路走上百余米,向左拐弯穿过桥头,再拐个右弯,代销店便在眼前了,整个过程前后用不了几分钟。
代销店的房子是过去有钱人家的祖房,因为主人“成分”的原因,在那个特殊年代被收作公用。生产队便将这些房子稍作改造后,相继办起了碾米厂、五金厂等,后来,又有了剃头店,代销店是被安排在最靠里面的那一间。
在我的记忆里,代销店的房子已有些年头了,看上去略显破旧。屋身很深,平时屋内光线暗淡,只有当排窗门全部卸掉时,才变得亮堂起来。
看得出来,代销店的门和排窗是后来安上去的,可能是屋面比较窄的原因,门显得很“苗条”,胖一点的人进出就有点勉强。门槛倒十分厚实,中间凹下去弧形的一段,被磨得露出了树筋,这是进出人员脚下的“杰作”。屋内的泥质地面乌黑发亮,总是很干净,但一旦碰到下雨天,进屋的人带来的雨水,会把地面弄湿,此时,走起路来容易打滑,需特别小心。
进入代销店,当面的是个木制的柜台,对小孩们来说,像是鲁迅小说中描述的那个当铺柜台——又长又高。柜台前面用来遮挡的木板与木板之间有很大的缝隙,能看到一双瘦削的腿和摆放在柜台下面的杂物。台面靠窗的一侧依次摆放着几只玻璃方瓶,瓶子里装着的是最能吸引小孩们眼球的、穿着花花绿绿“外衣”的糖果和各式糕饼。台面的另一侧摆放着算盘、秤和那些用来包裹货物的纸袋。
紧挨柜台排列的是一溜坛子,有装老酒的,也有装酱油和醋的,另外还有缠着粗粗稻绳的榨菜坛子,盐桶放在最里侧,再就是一扇供售货员进出的矮门。柜台和那些罐罐坛坛形成了一堵半身高“墙”,主客之间就这样隔“墙”交易。
走进代销店,就能闻到一股特殊的味道,那是烟、酒、糖、醋、酱油、煤油等混合而成的怪味,有时还夹着老屋发出的霉味。这种怪怪的、说不出的味道,却是我喜欢闻的。
在那个商品匮乏、凭票购物的年代,集体经营的代销店是联结城乡的唯一合法的商品流通渠道,也是乡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依托。因而,代销店在农村有着特殊的地位。当然,售货员也不是一般人能轮上的。当上售货员,不但可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拥有不薄的工资收入,更让人羡慕的还是能优先买到紧缺商品和那些便宜的处理货。
村里代销店“掌柜”是一位我们叫他“阿六伯”的小老头,我不知道他姓啥叫啥,不知道他的真实年龄,也不知道他是凭什么关系谋得这份“美差”的。后来听大人们说,他的家在镇头上,家里世代经商,是一个做生意的熟手。如此看来,乡供销社派他下来倒也顺理成章。
阿六伯的长相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模样看上去甚至有点“恐怖”:稀稀的头发、窄窄的脑门,高尖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镶有厚厚玻璃的眼镜,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中的“反派人物”。脸长得不好看,干瘪的身材也令人看了不舒服。但久而久之,四周的乡邻也习以为常了,谁也没有讨厌他的意思,显然,人们更在意他的慢条斯理和那温和的性情。
与其长相和身材极不相称的是那双白净的手,细匀的手指拨起算盘来伸展弯曲自如,麻利得让人眼花缭乱,在一阵“噼里啪啦”之后,算盘珠戛然定格,继而,他便会准确地报出货物的价钱和要找回的零钱。这般功夫,一直是我最佩服的。我想,可能就是这门“绝技”成全了他的“美差”吧!
代销店是村庄里最聚人气的地方。平时,总有一些在农村被称作“桥头老三”的闲人,在那里下棋、闲聊,一旦有人进店,他们便会主动搭讪,从而收集各种各样的“素材”,然后,经过他们添油加醋后便成为四处传播的“小道消息”了。他们那种自作聪明又认为什么都懂的得意样子往往引来众人嗤之以鼻。
每到农闲时节或下雨天,代销店的人会更多,讲的、笑的、吵的,甚至唱的,什么样的人都有,话题也更广泛。此时的阿六伯会显得格外热情,他知道,人多的时候生意自然少不了!
代销店对孩子们最有吸引力。那时的农家虽然没有什么来钱的渠道,一年到头养成的猪,卖掉所得的几十元钱,主要用来添置一家老小的过年新衣。但是,平时必需的日用开支还是少不了,因此,家家户户与代销店都有割不断的关系。那时候,到代销店买些零星的日用品,一般都会叫小孩子去。当然,这也是我最乐意干的活。
我能去代销店买的东西大多是父亲喝的酒、抽的烟和家里做饭烧菜用的酱油、醋之类。激起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归根到底是买好日用品后可能找回的那些零钱。只要父母亲心情不错,从找回的零钱中增加小糖之类的开支,是不会引起父母亲“变脸”的。那种揩油小技,滑稽而又充满乐趣。
如今,富裕起来的农村已今非昔比,集体独家经营的代销店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雨后春笋般的个体小店,继而,放心店、超市、购物俱乐部也纷纷在农村落户,想要的和不想要的商品应有尽有,那种“两分钱买三支大红鹰香烟”式的交易早已成为历史。由此,不得不为农村面貌的巨变和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感慨!
代销店见证了过去乡下人的无奈和窘迫,成为许多人脑海中抹不去的苦涩记忆。然而,发生在那陈旧老屋里的许多故事,充满了时代特色,折射出人间万象。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清晰而鲜活,让人倍感亲切!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