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它是在战国初期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基本观点
墨子塑像儒墨两家哲学堪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显学”。与儒学不同的是,墨学思想同样是站在西周文化的传统中,却主张应从一般百姓的立场上谈“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而这种兴利除害的理论预设即为其著名的“兼爱”思想,提出了“爱无差等”的理想命题。
此外,墨学的开创者墨子是有神论者,认为天与鬼的智慧和权威远远超过古代圣王,是因为天是掌握正义、赏善罚恶、爱利百姓的最高主宰。可以说,墨家思想是以宗教代替一切道德与权威,展现的是理想的平民主义思想。
由于墨家思想的平民性格,其涉及理论的内容也就特别着重于大众化的福利取得与平民式的自我超升。不论是主张和平的兼爱、非攻或是“必顺乎天”的尊天、事鬼,其要点在于使人的能力的发展与一切行为能如实地遵循天的意志,而且在社会中的举事任职,也都有一定的标准。这不仅是形式上的要求,更是一种自我的反省与自觉。也正是这种对于标准的反省,于是格外重视逻辑性的思辨与理论验证的检查,因此,发展出相当严格的逻辑体系。
墨家哲学中的社会哲学主张是积极进取的,充满“舍我其谁”的态度。不但从理论上抒发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兼爱、非攻的思想,还透过实际行动亲身参与各种反战行动与建设事业。在知与行上完全奉行从百姓到天子“尚同于天”的原则,希望达到世界大同的理想。由于其站在平民角度上立论,讲究节俭刻苦,杜绝浪费,使其文化哲学理论呈现素朴保守之风。
发展与传播
墨家兴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并起,群雄逐鹿。没有了强权,社会思想开化,墨家所代表的平民哲学登上舞台,成为与儒学并称的学派。墨子在与强权作斗争、阻止战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属于墨家自己的半军事化队伍,这是任何强权不能容忍的。墨子死后,各个诸侯利用墨家的军事队伍与军事技术来争霸,培养属于自己的墨家学派,于是墨家分裂。在秦始皇一统中国以后,对墨家、儒家等不属于法家的学派进行迫害,统一思想。由于时间短,秦朝灭亡以后,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儒墨之徒又充满天下。到了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墨家再次受到打击,道家无为基本上对统治阶层没有威胁,而有着半军事化队伍的墨家是不能被接受的,加上汉朝长达四百年的统治,墨家在以后逐渐消失。尽管后来也有墨家门徒,但没有成气候。中国社会进入了皇权社会。
代表人物及思想
墨家哲学代表人物即为墨子,其重要思想观点包括在下列内容之中:兼爱(人人平等互助互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尊天(掌握自然规律)、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等。充分反映出其素朴的自然宗教观,并把一切政治的、社会的、道德伦理的各方面思想完全以宗教性的面纱加以合理化。值得注意的是墨子的科学精神,他对科学哲学中的概念定义有所主张,对于科学方法的建立,科学教材的撰写与科学思想的传授也有所影响,使得中国科学研究和应用很早就展现了高度智慧。
墨子死后,后期墨家分裂成许多派别,而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墨子》为研读与发展思想的主要依据。基本上成两派:一派是从自然科学、逻辑思辨的法则与认识论问题着手,主张人的认识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工具,但必须透过感官与思维作用获得,而逻辑真伪的标准只有透过客观的自然世界或人类社会现状的验证才能取得。另外一派是发展墨子的宗教理念,他们试图在现实政治权力无法取得或予以保护的情况下,仍能奉行墨子平等兼爱的社会理想,因而发展成劫富济贫的游侠之路。
墨子的思想在战国时代十分盛行,门人弟子遍布天下,影响层面很大。墨子以其务实的入世理想,高越的人格情操,丰富的思想内容,完善的教材设计,形成了一个极其严密而充满宗教精神的团体,深深吸引了无数百姓与知识分子。也因为这个团体的切实践履态度,在参加各小国反战保卫的活动、协助农耕及军事防御建设等等方面显示出墨家势力的庞大。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战国时代唯一能与儒家抗衡的就是墨家学派。虽然墨学不像儒学发展的那般源远流长,但其有关政治学上所主张的贤人政治与中央集权,在社会学上所主张的兼爱反战与重节俭反奢华,在宗教思想上尊天重鬼与非命,在科学态度上讲究理性与实践,无一不在中国思想界和大众日常生活中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墨子精神在民间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游侠的侠义作风与方士的炼丹,都受到墨子学说的启发。
外国哲学流派
自然哲学
所谓自然哲学,就是指人类思考我们所面对的自然界而形成的哲学思想。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人造自然和原生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最基本规律等。
毕达哥拉斯雕像在古代,哲学与科学的分界并不是很明显。这时候,不仅自然科学包含在自然哲学里面,而且通常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并无区分。在古希腊有许多哲学家本身也是自然科学家。
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的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7年)业余喜欢研究数学、天文学,他提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命题:水是万物的本源。
毕达哥拉斯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但他又是第一个自称为哲学家的人。他的一个著名哲学命题是:数是万物的起源。
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位系统探讨万物的运动变化的古希腊哲学家,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在哲学、物理、数学、天文、军事、艺术等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是古希腊杰出的全才。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人们的认识是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与心灵而产生的。
自然哲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其中有不少理论,至今仍发射出智慧的光芒,它对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伦理哲学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沉思中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没有著作,他的两位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都给他写过卷帙浩繁的记述,但两人的记述非常不同。现在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绝大多数是来自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但很难分清哪些思想是苏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图的。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灵魂不灭说: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问题中的矛盾,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伦理学说: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创始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西尼,代表人物是狄奥根尼。“犬儒”这个名词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安提西尼曾经在一个称为“快犬”的运动场演讲,一说该学派的人生活简朴,像狗一样地存在,被当时其他学派的人称为“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