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安全、爱情与社交、自由与尊严、自我实现。当一个需求满足后,情绪层次中下一个较高水平的需求即支配了意识功能。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层次,内涵丰富。从增长学识、修养品德、在工作中发挥才智,直至娱乐遣兴等一切精神需求,都是为了使人更加完美、充实。收藏活动提供高尚的精神享受,且起怡情养性作用,应属最高层次的需求。但只有在物质生活富裕、安全已有保障后,人们才有这一追求。
在地球大部分土地上人类仍面临饥饿与战乱威胁,或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为贫困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得不为一口面包终日辛劳,在这样的地方是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活动的。在历史的特定时期中,人的精神受到禁锢,自由意志被剥夺,连做人的尊严也没有,在这样的日子里收藏活动也是不可能的。
人类在进化,社会在进步。能不能给收藏活动下这样一个定义: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文明人的一种文明行为?在“人”字前冠以“文明”二字,指的是进行这一活动的人必须已具有物质保障及安全环境,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至少对他收集的对象具有较深的认识。在“行为”一词前加上“文明”这一定语,是为了把收藏这一高尚行为同巧取豪夺、贪婪、聚敛区分开。历史记载了许许多多这种不文明的行径。如《红楼梦》中的贾赦强索石呆子旧扇逼死人命;如康生把红卫兵抄家来的字画窃归己有。这种人收藏虽丰却令人不齿。
用计谋骗取他人收藏品的例子历史上也有。唐太宗令萧翼装扮成商人,骗取了辨才和尚珍藏的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就是人们熟知的故事。唐阎立本甚至根据这一轶事绘了《萧翼赚兰亭》名画。巧计骗取当然也不是文明行为,但李世民身为天子,并不以权势压人,究不失为开明君主,且计谋亦颇风趣。
收集或许是人的天性。哪个人去海滨都会拾来一堆贝壳;哪个人都愿意把漂亮的贺卡保存起来。但真正的“收藏”决不是短期行为,不是一时的兴之所至。收藏活动须坚持不懈,须成年累月孜孜以求,甚至付出一生心血。
人从幼年时期起就开始收集,收集糖纸,收集画片,收集玩具小汽车……但这不是收藏。收藏的一个要素是整理、分类、辨别、取舍。美国科学家尼克·汉弗莱曾说,收集行为是帮助人们对外界物进行遴选、分类的一种有益训练,从而在人类进化的框架中达到优选目的。
人们一般只把收藏活动看做是消遣自娱。但在这一活动中,意志得到磨炼,毅力得到培养,思维日益缜密,目光愈趋敏锐。且不说浸沉于这一活动中使人于繁忙劳碌中暂时得到解脱,忘怀忧虑,身心获得宁静了。
“有闲”二字背负恶名久矣,但正是富裕与闲暇(二者是孪生的)才使人类进步。英国政治家狄斯累利说过:“财富与闲暇的增加是促进人类文明的两大因素。”“美”(艺术品)的产生源于此;“美”的欣赏亦源于此。收藏从某一意义上讲,亦是美感享受。
在社会成员(至少相当数量)尚未富裕之前,收藏者只能是皇室和贵族。中国古代如发现古鼎则视为神物,须进献朝廷。能收集王羲之真迹3600纸的也只能是唐太宗。古罗马帝国第十代皇帝奥古斯都据说是西洋第一个积币家,他喜欢把一些珍奇有趣的金币分送好友。希腊被罗马人征服后,钱币、艺术品显然不会流入普通罗马士兵手中。欧洲直至17—18世纪,由于文艺复兴的影响才引起人们对古希腊罗马绘画、雕刻的珍视与收藏,但收藏成为社会风尚则是19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已为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以后的事了。
皇室和豪门只管收藏,鉴定研究、著书立说的任务则落在文人学者肩上。宋刘敞著《先秦古器图》,欧阳修搜集金石刻文达千卷,撰《集古录》,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积20年时间写成《金石录》等等。今天收藏活动在国内规模日大,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收藏者都是专门研究家,但收藏活动约略分三个阶段:简单的收集;整理、分类;考证研究。每个收藏者只要乐此不疲,很自然地会逐渐走到收藏的更高层次,成为某种文物的行家。这一层次的升级既是自然渐进的,又需要一定的钻研精神。达到这一层次后,收集者就会发现他已经超越事物表象而进入内涵,可谓得其真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