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申良
夏末秋初,行走在安源大地上,但见处处绿树成荫、瓜果飘香,一个个花团锦簇的广场、一栋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举目四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园林村镇”、“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全省示范镇”、“全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乡镇”、连续9年安源区目标考核一等奖等一顶顶桂冠花落安源,喻示着安源镇的经济和社会等各项事业正在呈现出井喷式的良好发展势头。
然而,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和秋收起义的主要爆发地,在一个个耀眼光环的背后,这块曾经以产煤闻名于世的红色热土,在不久以前也同样经历过资源枯竭与经济转型的阵痛。
一
痛则思变!改变安源落后的面貌,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安源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安源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为安源镇历任主政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我很幸运,可谓‘来’逢其时。”已在安源镇工作了近4个年头的镇党委书记王登建恳切地告诉笔者:他刚到安源任职时,恰好碰上安源经济转型最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从地下到地面、从矿区变景区、从农村变城市,安源新型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在全面推进,他要做的,就是推动已经初步成型的跨越式发展格局再提速。
“乡镇党委书记作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体组织者,担负着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重要职责。我镇各村的自然条件迥异,经济基础不同,如何准确把握乡情民意,找准结合点,推进农村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需要乡镇党委一班人科学研究和正确引导。抓住机遇找准了路子,城乡就能跨步发展;反之,定位不清错过机遇,城乡就将落后掉队。” 说起今后的发展,王登建胸有成竹。
他说:“安源的发展日新月异,我觉得不贰法宝就是党建工作的无缝对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万名干部下基层’等党建活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争当群众贴心人。通过走访全镇各村、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凝聚了民心,形成了合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镇927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镇人民全力以赴,致力打造“经济强镇、旅游新镇、生态美镇、文化名镇”。
“早先,安源的支柱产业是煤,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周围环境都受影响,经济效益也上不去。但安源作为一个百年工矿老镇,出路还是要落在发展工业上。关键是要办大事就不能按常规出牌,思想要大胆,机制要创新,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痛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转型。同时还要有发展的眼光,对重点企业,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就要死死咬住,力争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安源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谈到安源镇经济发展的方向,主抓全镇经济工作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龙泉如数家珍。
龙泉说,几年来,安源镇党委、政府牢牢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两大经济发展引擎,先后引进各类企业项目50多个,其中规模企业达到了21个,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十里村的陶瓷、化工填料产业、汽车制造贸易的聚集,安源村的煤炭深加工产业聚集,着力培植的升华实业、中天化工、安源客车等一批本土品牌企业已迅速崛起,形成了客车制造、建材、环保陶瓷、煤炭贸易等支柱产业。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石板村新型产业转型基地、恒宇地产等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掘了安源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不仅带动了其他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和销售,还引来了威线电子、LED、益茂生物科技等重点项目的顺利落户。现在,全镇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
说起下一步的打算,这位年轻的镇长满怀信心:“我们将进一步发掘‘中国近代江南煤炭工业重镇’和‘红色安源’两大主题,打造响当当的安源品牌。”
二
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1922年1月,李立三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时,在位于安源镇老后街的五福斋巷创办了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即工人夜校,借此提高工人的文化知识和阶级觉悟。
今天,为打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全面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安源镇党委、政府着力打造好“安源夜校”这个加强党员干部学习的平台,仅2010年以来,就先后16次邀请市、区相关专家对全镇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达2100多人次,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点燃了乡镇党员干部的学习、工作热情。
村级班子的文化素质和村干部的整体素养同样牵扯着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的心,通过努力争取上级支持,安源镇给全镇每个行政村都配备了一名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并把他们作为乡镇后备干部重点进行锻炼与培养。
很巧的是,陪同笔者前往安源镇各村各社区进行采访的镇党委办公室宣传干事谢鹏,就曾是安源镇石板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
谢鹏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2008年被选聘到石板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在石板村任职的两年中,不仅锻炼了他的处事能力,也提高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村民们信赖他,把他看做是村里的一员。
谢鹏十分感慨地说,镇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村官非常重视,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关照,在工作和学习上帮助尤多。他作为安源镇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经过在农村基层的两年锻炼,镇党委、政府把他安排到了镇党委办公室工作,无疑是给他创造了更好的学习锻炼的平台。
对此,安源镇党政办主任宋桥萍深有感触:“年轻大学生有知识、有干劲,所欠缺的只是工作经验。通过基层锻炼,个个都会成长为乡镇发展的有生力量。”
三
安源镇在创先争优服务民生的过程中,还涌现了不少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让笔者在采访中一次一次感动不已。
初次采访安源镇木杉塘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学云,还是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身材瘦小、办事干练的李学云为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想尽办法四处奔走“化缘”,不到一个星期便筹集了善款4万余元、衣物7000多件,然后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爱心,亲自押车前往灾区,在6天5夜的时间内往返4000余公里,历经艰险,将满满的一车救灾物资运送到灾区人民手中。那次采访,身为文弱女子却有如此勇气的李学云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李学云所做过的事情远不止赶赴四川地震灾区抗灾救灾这一宗。多年来,她在创先争优的过程中,从来不甘人后,总是尽心尽力做好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事情。她所在的社区曾多次被授予“萍乡市创建文明社区”、“安源区红旗党支部”、“安源区五星党支部”、“安源镇先进党组织”、“安源镇年度综合考评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她本人也曾多次被授予市、区、镇“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
在采访中了解到,李学云从事社区工作已有20年之久,她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标准,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为了解决居民老有所乐、小有所托的问题,她自筹资金数千元,为居民创办了一所老年人活动中心,添置了麻将、象棋、扑克牌等,深受老年人的喜爱。同时创办了“下窑坡小星星幼儿园”,几年来幼儿园为居委会全部特困家庭的孩子免去了所有费用。她还利用幼儿园的创收为居民办了不少实事、好事。如:砌围墙、修水井、修公厕、修路、清理水沟等。
低保户癌症患者黄顺芳病逝,妻子无工作,孩子念小学,家里为治病已负债累累 。李学云得知后,立即召集居民组长和邻居,捐款、捐米、捐油、捐物品,并请来了殡葬仪仗队,办妥了丧事。2010年,社区低保户彭香云的孙子易坚(无父母)考取了大学,正为学费犯愁,李学云来到了易坚家,劝他们不要着急,学费让社区来想办法,一定要让孩子上学。她不分日夜奔走在教育局、民政局、招商局等单位,筹到了几千元学费,送到他们家时,婆孙俩感动得泪流满面。五保户黄清莲患重病,在家两天未就医,她得知后,赶紧与邻居将其送往医院,几乎每天都要为其端茶送水、洗抹,并请医院里的医生、护士照顾其一日三餐,由她付账。逢年过节,她都会自己掏钱为五保户们购买水果、糕点等,使她们感受到了没有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爱。
一位社区居民感慨地对笔者说,社区里有了这样实心实意为民办事的党员,真是我们的福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