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我偕妻子去崆峒山旅游。火车离开银川平原,过了中卫越走越荒凉,开始看到又光又秃的穷山和大片的山地。
到了平凉是一片开阔的平原。我想这里一片平坦,距平凉不远的崆峒山可能也不会怎么险峻壮观。
当我们坐车来到距平凉十几公里的崆峒山下时,看到崆峒山虽比沿途看到的光秃秃的穷山高大葱绿,但远没有我曾旅游过的名山大川那样气势磅礴,雄伟高大。它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玲珑秀美。
当我们到达上山入口处的停车场,仰望山上的隍城,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山崖上矗立着一座座典雅的庙宇。有的悬在山顶和峭壁上,有的从郁郁葱葱的林子里伸向云天。云雾缠绕在山腰,如同到了仙境一般。山下是一片明净的水库。面对这般美景我想到了刘禹锡的诗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道理。
崆峒山是西北最峻美玲珑的山。停车场旁立着一个石碑刻着胡耀邦题写的“崆峒山”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人们纷纷在这里照相留念。在这里可以仰视崆峒山的全貌。
从停车场向东是佛教的庙宇,向西,是道教的庙宇,也是崆峒山的主峰。
我们先游了东边山上的佛教庙宇。站在东山上向东望去,近处星星点点的秋作物点缀成一簇簇紫灰色的圆点,村庄隐隐约约,天、云和路连成一片,平凉城弥漫在西下斜阳的尘埃中。向西,崆峒山的主峰完全笼罩在落日的逆光中,整个山廓不算很高却显得清秀美丽。山风习习,阳光融融,清爽迷人。近处西下的余晖使逆光中的山峦披上了浓浓的墨绿,明暗分明,冷暖相映。西山的投影在山下的水库上落下了一片深沉的墨黑,空山寂静,青山朦胧,亮面橙绿,暗部墨绿。这时游客散尽,我们久久不愿离去,这里没有杂吵,没有众多眼睛的质疑,没有无聊的戒备,只有无比的清静,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像一对初识的恋人,被这山色美景陶醉,忘却了现实生活中所有的烦恼。
看完了崆峒山的日落,当晚夜宿在幽静的崆峒山宾馆,听千年古刹上的风铃阵阵,感受仲夏山风的凉爽,如醉如痴,飘飘欲仙,享受了一夜的超脱。
第二天天麻麻亮,我们就向西边的主峰攀登。
第一站就是百余丈的登天梯。上天梯还未登完,天已大亮。我们拼命往上登,崆峒山远看不高登起来可真够费劲。为了看日出顾不上喘口气继续往上爬。刚到隍城,日出时的壮观就出现了;在一片朦胧的云海上染上了一片红云,太阳像一个美丽的新娘羞羞答答地慢慢地露出了一条红线,红线越来越宽,逐渐变成半圆、变成正圆,腾地脱离了云海。山上仍没有游客,始终只有我俩屏住呼吸尽情欣赏着这壮观的一幕。
看完了日出,我们才慢慢地游览一个个庙宇和山上绮丽的风光。在一个道观里,一个道士守着香火,他说他一生向道信道,从小就想出家修道,一直未成家,今年60岁了,仍是个业余道士。小时候政策不允许出家,文化大革命后政策允许了,他父亲有病,他不能走。他恪守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敬父亲去逝后,又守了三年孝。三年后他母亲又病了。直到安葬完母亲,他已是50多岁的人了。教会规定不收35岁以上的人,但是由于他的虔诚和一再请求,这才勉强收留了他,也只能是个没有正式入册的业余道士,人家还是另眼看他。我说尘世上都打破了铁饭碗,你只管修行,只要能成仙无论入册不入册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摇了摇头轻蔑地笑了笑,说他只不过在这里像一个乞丐一样地讨几个香火钱,打发光阴,听人摆布,得道成仙都是不可能的……听了道土的牢骚和不满情绪,我想皈依教门的人尚且有这么多的惆怅,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红尘中的人呢?
告别了崆峒山,我只被这良辰美景兴奋了一会儿,并没有从中解脱,只觉得更加地失望与惆怅。原来这空门和红尘都一样难逃脱生活的磨难、人情的冷暖。
下山走到水库边上,回眸秀丽的崆峒山,听着山上高音喇叭里播放的流行歌曲,令我深思:“祝你平安,生活之中有许多不平事,请你不要太在意,多一点开心,少一点烦恼好……”这首歌以前听过多少次,可都没有认真品味过歌词的意思,而今天却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仿佛冥冥之中对我迷惘的一种回答。是呀,人活在世上无论干什么都是为了生存,到处有工作,到处有困难,到处都有不平事,红尘如此,空门也如此,逃避是不可能的,出家人都有诸多的烦恼,何况我们生活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又有多少纷至沓采的矛盾,何以能逃脱呢?惟一的办法就像这首歌中唱的“不要太在意,多一点开心,少一点烦恼好”。我为之振奋,心情豁然开朗。
崆峒山之行我虽然没有求着仙,没有拜上佛,但只有此情此景才能使我更深刻地感悟那位道土的话和这首歌的含义,明白到处有工作,到处有困难的道理,使我从众多的烦恼中解脱,学会安慰自己。所以,我永远感念这次的崆峒山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