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2岁以前对父母是很尊重,很崇拜的,言听计从,一步一赴地学习、模仿。
到了3岁之后,孩子有了自我意识,进入第一个逆反期,他要对所有新奇的事物都试探一下,参与一场。愿意独自参与,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到外边与年龄相仿的小朋友接触,这时候小孩子在接触中60%是依靠肢体语言去交流,你看他们几乎什么也没说,但互相很理解,他们在交流心得,共享快乐,这时候在群体之中的交往对孩子一生都很重要。他们能在游戏中、嬉戏打闹中学会分享,学会克制,学会求和,学会要遵守游戏规则,进一步学会交涉,互相制约,以退为进,学习交换条件,学习遇到困难寻求同情帮助,学会互相体贴、互相鼓励。从3岁开始,他就是社会中的一员,而他的同龄玩伴才是他的社会,要早一点让他进入他自己的社会去磨合,去适应这个社会。只有在他自己的社会中学会游泳,将来才有能力控制自己、控制局面,这就叫做“儿童的社会化”。从更大处看教育,“化”即是不露痕迹的,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的过程。一个社会化不足的人,受到再完善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那也是刀斧之功,是别人给塑造的结果。社会化不足的人,只会按照别人的指挥被动行动,但他不会选择当前最重要的是做什么,遇到困难不会寻求帮助,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没有组织能力,也不善于合作,不会以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了解别人的心思,更多的是自我中心,一旦发扬好心便会帮倒忙。
家长的过度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失去了实践的机会,体验不到自我料理和成功的喜悦,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过分的包办代替,实际上内涵着对孩子的不信任、不尊重,表现的是“爱”,实则是以爱的形式实行全方位的控制,切断家庭以外的一切影响,没完没了地给予限制,定时定点地接送,偷听孩子与同学之间的电话、偷看日记……这种畸形的“爱”会让孩子体会到被控制感,却是浑身长嘴又说不出来的一种烦闷的心理体验,这种压抑感使他们产生莫名的反抗心理,你说东我偏西,产生一种想胡闹的冲动,搞点恶作剧,违反道德及校规,逃学、说谎、偷窃、斗殴,抽烟、酗酒,这一切都是为了体验冲破约束,发泄不满所带来的快感。一些内向胆小的孩子,没有什么创意,就用自残来体会发泄的快感。一位中学生曾真切地与我说过:一旦我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我就在手臂上划一道口子,看到血往下流,我就像呼吸到了新鲜空气一样,全身痛快。他是在用肉体的痛苦转移心灵的痛苦。
这种想胡来的欲望,发展起来会变成盲目的带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行为。这些行为首先发生在家庭内部,一般都是以家长的退让为结局,在学校惹了事,家长又大包大揽地去摆平,孩子没有体会到后果的严重性,只尝到了在胡作非为中冲破约束获得自由的快感。没有恶果的快感体验肯定还会有第二次,渐渐成为习惯,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不负责的人。
家长对孩子的责任认识不清,独生子独享家庭与社会的关爱,他们也独撑着家庭与社会的责任。连家长都忽略了这一点,孩子怎么能意识到呢!家长将孩子“幼稚化”,人已长得人高马大的了,也有些大人的意识,而家长还在“心肝”“宝贝”地叫着。有的无论孩子长到多大一直“公子”“太子”“小姐”“公主”地喊着,甚至还用小婴儿的词汇“吃果果”“粥烫烫”。同床而眠,搂着入睡,这些都是一种心理暗示,使孩子的社会角色混乱,抓住社会权利,推卸社会责任。同样也造成家庭结构的错位,君臣颠倒,在家庭中他就是皇帝,具有无上的权利,发号施令从来没有人敢反驳,父母就像大臣唯命是从,而祖父母就像是太监,只有看他脸色见机行事的份儿。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到社会上是行不通的。无论你有多大的知识储备,你也赶不上电脑信息量大,而无论你体力多强,也强不过机器。现代化的建设活动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精神,感染力,才是社会生活中的核心能力。应该让孩子早一点到他自己的社会中锻炼核心能力,要放开手,让他们到大海中去学会游泳,只往身上洒些水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孩子像小溪水,要注入江河,汇入大海,孩子要汇入他自己的社会。父母就像河的一岸,老师是另一岸,挟持着河水顺畅地归入大海。河床太宽等于放任自流,河床太窄也会洪水泛滥。
后记
也许在您周围有上课坐不住,下课惹是生非的孩子,也许您正为孩子写字不是龙飞凤舞地出格,就是挤在一堆而发愁,也许您正在困惑孩子怎么明明在家复习得很好,到考场上就搅成了一锅粥?为什么一些孩子一提上学就全身不舒服,越是临近考试越要生病?为什么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却唉声叹气,为什么学习落后的害群之马却自鸣得意?为什么家中条件优越的却要离家出走,为什么学校的模范学生,在家对家长却颐指气使、暴跳如雷?难道家长对儿女真有还不完的“孽债”,难道“吃谁恨谁”是打不破的自然法则?无奈的家长千百遍地问自己,为什么从挚爱出发却陷入了死缠烂扯的泥潭之中?为此,家长们应该跳出教育看教育,下面有几个教育理念问题值得探讨。
(1)孩子是不可选择的,但却是可以塑造的
孩子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种孩子很听话,很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固定下来,很容易与家长和环境相适应,学习上是教什么会什么,干什么成什么;第二种孩子与家长和社会的要求相去甚远,不能接受制度的约束,总是与教育者对着干,总有自己的鬼主意、馊点子,时不时弄出点乱子来;第三种孩子死板、愚笨,经过老师和家长苦口婆心的教导,他终于明白了,可等到他独立解决问题,又给弄得一团糟,当你指出问题所在,他会一脸无辜地看着你,让你再也不忍心批评他。第一种,我们叫他“易养型”;后两种叫“教育困难儿童”,简称“难养型”。
孩子是不可选择的,上帝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只能接受,但孩子是可以塑造的。如果你得到了一位“难养型”的孩子,不一定是上帝对你不公平,只是你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气质,而不同气质会有不一样的成功。儿童的不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保护他们的不同,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权利。
在历史记载中,很多具有特殊气质的孩子,幼年常常不被公众理解,但却在成年后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游泳超人菲尔普斯,小时候就是一位多动症的患者。历史上的爱迪生、莫扎特都曾是让人头疼的多动症患儿。世界拳王泰森,因为一时冲动咬了对手的耳朵,而遭世人耻笑。但也正是“冲动”这一特质,使他在对垒过程中具有更大的激越感和振奋感,助他攀上拳王宝座。帮助具有特殊气质的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张扬优势,回避不足,使孩子能够幸福成长,能够自尊、自信地走过一生,这是向为人父母者提出的挑战。育人的意义远大于教授书本知识的意义,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2)在校的学生,没有一个不想当好学生的;成不了好学生,肯定有他实实在在的困难接受教育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自我的先天能力通过学习得以展示,得以被别人认可是孩子最大的精神需求。如果强项得不到发挥,没处施展,而弱项又得不到帮助,被不断地展览示众,孩子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情绪就会压抑。抑郁的情绪会自己找突破口去宣泄。低年级的孩子会在同学中招猫逗狗,为的是让同学关注自己,搞点小把戏使自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大一些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方法,身材好的穿个名牌,搞点奇装异服,也可能故意违反校规,和老师对着干,而成为同学敬仰的对象。
如果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不到快乐,自己肯定会想方设法寻找快乐,如果依然寻找不到,就会产生胡闹的想法。一旦被强权压制后,心灵是痛苦的,百般无奈之下,孩子只能用一种痛苦去暂时缓解另一种痛苦,用自残来缓解心灵的压抑与痛苦。
如果遇到一个麻烦儿童,那么,首先应该弄清楚孩子的个体差异,正确地认识这种差异,理解孩子与众不同的表现,对孩子的期望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例如,一个多动症的孩子,在学习传统的知识方面确实存在着困难,那么我们就不应当以算术、语文的成绩论英雄,要积极发掘孩子在传统智能以外的能力特长,尽一切努力使这种特长发扬光大。
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光包括语言能力、算术能力、理解能力,还包括身体的动感、空间动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理解他人的情绪起伏,适应环境以及对音乐、形象和色彩的感悟力……一个人的生活模式是由固有的几个不同维度的特征构成的:注意力、坚持性、活动性、敏感性、适应性、逃避性、节律性以及生理和情绪的反应和强度。一个人的注意力差,也许敏感性更强,对外界变化敏感,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更敏感,这对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好处。
如果我们能及早地找出孩子智力结构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强化训练帮他补齐,他的发展会一顺百顺,自然会更努力。家长应学习老农,老农从来不抱怨小苗长得不好,而是蹲下来,研究它,帮助它。
(3)木桶盛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一块木片所决定的木桶是用铁圈将几个木片箍成的,一个木片的长度就像是一个人某方面才能的大小,而木桶盛水的多少相当于一个人的成就。木片越长,木桶盛水越多,但是如果有一块木片是半截的,那么木桶盛水的多少则是由最短的一块木片所决定的。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一个人的智力结构是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因此才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格和气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家长应发现孩子的特殊性,预计他的发展轨迹。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特殊天分,应及时培养,争取短平快地出成绩。尤其是一些特殊技能,例如钢琴、体育运动之类,如果不从小培养就失去了培训的最佳时期。然而,有特殊天分的孩子毕竟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孩子智力结构一般,所以我们应努力寻找孩子的弱项,因为某一方面的弱项会影响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施展,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就,甚至会影响他的性格、自尊心和社会定位。
对于存在某种问题的特殊儿童,一方面要挖掘他的特殊才能,正确认识他的不足之处,帮助他选择更适合他的生活道路。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使孩子回归主流教育,在接受主流教育的过程中,自尊、自信地成才。有特殊性的才是有个性的,有个性的才是有魅力的,但是偏离得太多则是一种病态。这种与主流群体的游离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会贯穿他生命的始终,使他自动远离群体。为了使孩子不被社会“边缘化”,一定要积极给以调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恶性循环。所以,家长、教师和心理医生要携手,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协同作业。
心理医生的本质还是医生,常常会牵扯用药的问题。既然是药物,家长一定会想到药物的副作用,这也正是医生所关注的问题。家长要仔细与医生讨论,认真权衡药物带来的好处与副作用,不可因噎废食。举例说,如果药物会影响身高,但能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其副作用会使身高从1.80下降为1.79,而正作用是使孩子回归到主流社会,得到自我实现,用药与否就很容易确定了。
(4)严师可能会教出自卑的学生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若太过严厉,太过死板,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动物界要办一所重点大学,教学方针是要培养跑、跳、飞翔、游泳方面的全才。各界都推荐有特长的优秀人才去接受高等教育,鸭子以游泳特长被录取,兔子以善跑而入学,鹰因为飞翔和视力敏锐而被吸纳进来,袋鼠因为弹跳力超群而被推荐来大学深造。被推荐的动物还有很多,因为教室空间有限,学校只勉强再接纳了一个松鼠,客气地拒绝了其余动物。
一个学年下来,鸭子在游泳课中表现突出,但飞行勉强及格,跑步总被老师点名批评。为了毕业,它不停地练习跑步,不得不放弃游泳练习。由于练得太艰苦,脚蹼都磨破了,一下水就感染。到期末考试,虽然跑步技能大有进步,也只是勉强及格,而游泳考试时因为脚伤而缺席,所以没有成绩。
兔子在刚入学时是班里跑得最快的,由于在游泳科目中有太多的作业要做,不得不开夜车,最后患上了神经衰弱症,总是晕头转向。在期末考试时,虽然游泳课勉强及格,但在跑步考试中跑错了方向,所以成绩为零。
鹰虽然在飞翔、跑步、跳方面都还可以,但在游泳考试中,它用自己的方式,只在水面上滑翔,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因背部没能沾水而被罚出局,游泳成绩不合格。基于它平时的表现还算刻苦,允许它挂科,来年补考,如果仍不及格,将不给毕业证,而且不许复读。
袋鼠,虽然是鼠辈,但自尊心很强。在飞翔课中它总是不开窍,老师批语总是:“你的飞翔距离,永远等于你的跳跃距离。这种成绩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袋鼠在虚荣心的促使下,为了飞得更远一点,从楼顶上往下跳,结果摔折了肋骨,不得不办了休学手续。
最后一名勉强被录取的松鼠,各方面都不如他的同学:跑跳成绩一般;游泳课上凭借大尾巴的浮力勉强过关;虽然飞行方式永远是自上往下滑,但飞翔距离不算少,所以及格是不成问题。
年终总结时,只有松鼠全部及格,拿到了合格的毕业证。毕业典礼那天,松鼠作为学员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在毕业典礼中抢足了风头,所以至今松鼠的尾巴还在高高地翘起,也难怪,它有资本嘛!
鸭子因为没拿到文凭,认为自己是平庸之才,回家乡游泳馆做了保安。鹰深刻地认识到,文明社会办什么事都要讲规则,咬牙复读了一年,补考仍然不及格,愤愤不平地回到家乡,因体力透支而患上了神经衰弱,后来又得了抑郁症,最终郁闷而死。兔子灰头土脸地回到了草原,见人总是矮三分,白天不敢见乡亲,只有天黑之后才出洞吃点草根,后来得了自闭症。袋鼠因肋骨骨折,在修养的时候心理压力很大,低眉顺眼地总是抬不起头,没能坚持做康复训练,结果成了个罗锅,经人介绍到残联的某个部门做打字员去了,但至今仍对上大学的经历耿耿于怀。松鼠作为唯一能合格毕业的大学生,作为精英代表被选送到国外留学,被派往一个热带国家。树林中没有坚果,主要是浆果,所以松鼠一直不能适应,总是处于半饥饿状态。毕业论文还没有完成,它就因为低血糖晕倒了几次,后来又患了贫血症,不得不放弃了学业,到西餐馆打工去了。
基于这所重点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实际效果,草原上的动物们向学校管理者提议,要求针对动物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学校管理者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肯降低教学标准。动物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和生计着想,投亲靠友将孩子送去做学徒了。就连能享受优先录取的大象和河马也放弃了深造机会,没去上大学,去了少年体校的摔跤班和相扑班。后来这所学校一直生源不足,师资也大量外流。
教委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审查,结论是:在严格的老师手下,教育出了自卑的学生;播的是龙种,收获的是泥鳅。处理意见:取缔办学资格。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家长送孩子去接受教育前,心目中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要与教师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目前的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音乐方面天资较差,耳朵辨音能力不强,节奏感也差的学生,早期应该进行音乐方面的强化训练,参加一些音乐方面的训练班,为今后学习语言、诗歌和外语打好生物学基础。但家长要与教练讲清楚,我们来学习绝不是为了在音乐方面出大师级人物,只与自己比较,有提高就好,不要在班中作横向比较。如果把在音乐方面有弱势的孩子拿来与音乐方面的天才比,他们不自卑才怪呢!
(5)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对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有主动性。学习始于好奇,用于交流。自我提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快乐就会愿意与别人分享,这是一个非常愉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应用、提高和补充,理解就会更深刻。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大教无痕。与有心人交友,与无字处读书。例如,每天电视要播天气预报。第一种孩子看天气预报只知道了明天的天气,自己外出要不要带伞。而另一种孩子一边听一边重复广播员的声音,这是在练发声和朗读;而且还在地板上走来走去,按照中国地图各省的位置,移动自己的方位,这是在背地理;他还能结合昨天与今天的天气,估计一下天气的发展趋势。两个人用的是同样的时间,收获却大不相同。
又如去超市一趟,第一个任务是选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同时也可以考察一下:小麦涨价与我何干?石油涨价与我何干?什么物品与这两样东西相关?金融风暴与我何干?这样,不仅买到了所需物品,还拓宽了经济和金融方面的视角。
(6)精英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核心能力
能力是从小培养的,关键期的开发决定了人一生中脑细胞的发育和通路的顺畅。在两岁之前,脑细胞的个数突飞猛进地发展。两岁之后,脑细胞要消失一部分,腾出空间生长神经突触。不用的细胞则死,为了尽量减少细胞的死亡,就要强化训练,积极使用。如果自从小猫生下来就把它的眼皮缝上,等三个月后小猫能独立生活了,再把小猫的眼皮打开,虽然眼珠是正常的,但小猫什么也看不见,中枢、视觉神经细胞都消失了,这叫做皮质盲。曾经有听力的人因为突然事故而失聪,多年后给他按上电子耳蜗,虽然耳朵能听到声音,脑电图也表明大脑已经接收到了声音信息,但是他对声音没有任何反应。这是为什么呢?电子耳蜗提供了声音信息,但是人脑中产生各种联系的通路已经关闭了。这时候他感觉不到声音,必须经过训练重建这些通路。所以说:大脑的功能不用则亡。
义务教育是针对大多数人的教育,是要在流水线上培养出标准件。到底成品是平庸者还是精英,就看个人的基础是什么,善于接受什么以及自我修炼的程度。在义务教育中有很大比例的一般化之才,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难免有勉强甚至灌输的成分。而精英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是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自我教育的过程。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核心能力,培养孩子遇到挫折自我救赎的能力。那什么是核心能力呢?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结构,正确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接受自然规律,遵守社会规范,懂得服从。如果小象一生下来就被拴到一个木橛上,长大之后它的力气完全可以拔起一棵小树,但是它绝不会去拔这个轻易就能拔起的木桩,因为它会觉得遵守木桩的约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从小没养成服从的意识,就不可能接受群体教育,就不可能进入主流社会。凡是惯孩子的最终势必会打孩子,凡是打孩子的都曾经惯过孩子,家长一定要记住一点,为孩子指出界限和规范,教孩子融入群体。
其次,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似乎是苦命娃干的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追求的是成就感以及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精神享受,所以有人前赴后继,“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自我提高和自我修炼是贯穿生命始终的事情,家长要以言传身教来教会孩子这件事。
再次,帮助孩子树立起明确的价值观。要让孩子明白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要有定力,自己设计自己,不要追着潮流跑。
(7)起跑线其实是圆的
大部分教育的失败都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有时败在终点上,有时是半路自动出局了。
现在流行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您有一个特殊气质的孩子,他就一定会输在起跑线上吗?问题儿童就真的一无是处吗?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行行能够出状元,起跑线本来就是圆的,是谁居心不良地把它拉成了一条直线?
林黛玉是聪明绝顶的才女,写得一手好字,又作得好诗,但如果让她做大观园的管理者,怕是力不从心了。而凤姐一不识字,二不会作诗,以她的家境、财力和环境,在幼儿时期一定也曾读过书,只不过是她在这方面没显出优势,自己也就不感兴趣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中,个人不喜欢自然就放开手了。凤姐一辈子只作过一句诗“一夜北风紧”,只这一句足以表现她日理万机的忙碌生活以及危机感、紧迫感强烈的心理特征。要选合格的管理者,一定要选凤姐这样的。她不是大知识分子,却是一个博杂、敏感,善于见风使舵、顺水推舟的“知道分子”,正是这些传统教育之外的特征使她成为一个优秀的“CEO”。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殊才能,家长不应勉强孩子在各方面都达到精英的水平。只要肯下工夫,不论哪一种特长都能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