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人民挖河填沟,不让钉螺有滋生之地。只要地球还在转动,事物就会起变化,不可抗据的历史发展规律终究会驱散暂时的困难。诗人在写该词的时候,钢铁和粮食的增产数还不能定下来,他去河南、河北和山东视察,坚持认为“人民公社好”。这年的9月1日,《人民日报》宣布“共产主义试点县”河北省徐水县要发射亩产山药120万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皮棉5000斤、全县平均亩产粮食2万斤的高产卫星。此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开展炼钢的群众运动》,至此,大跃进中的亩产万斤粮和土法炼钢正式出台。诗人坚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无疑有着极其宏伟的魄力,如果能摈弃无根据的假设以及急于求成的做法,将产生多么积极的奋斗状态与人生激情啊。
5.七律到韶山
七律到韶山①
1959年6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②,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③,黑手高悬霸主鞭④。
为有牺牲多壮志⑤,敢教⑥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⑦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⑧。
【语词注释】
①韶山:也即韶山冲,在湖南省湘潭县西北部,是诗人毛泽东的故乡。传说古代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得名。
②别梦依稀咒逝川:想到离别多年的故乡,往事好像梦一样浮现在眼前,“逝川”指时间,见五代张泌《奇人》中“别梦依依到谢家”句,以及唐代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③红旗卷起农奴戟:那时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到处打着红色的大旗,农民扛着梭标,红旗迎风飘扬,把梭标都卷起来了。
④黑手高悬霸主鞭:反动势力的罪恶黑手却高高地举起霸主的鞭子,对农民进行残酷镇压,见《管子·枢言》:“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战士。”
⑤为有牺牲多壮志:正因为革命志士有着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富有充塞天地之间的豪情壮志。
⑥敢教:敢于使之如何。
⑦稻菽:稻类和豆类,这里为农作物的通称。
⑧遍地英雄下夕烟:当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的农民,如今个个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英雄,他们在傍晚的云雾之中,怀着劳动后的喜悦,从田地里返回家中,此句原作“人物峥嵘胜昔年”。
【抚今追昔】
该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
1927年1月间,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曾回故乡去忙了三天三夜,对农民作了几次演讲,组织了农民运动工作同志座谈会,听取当地党支部汇报,特别指出要建立农民革命武装,随时准备粉碎反革命破坏农民运动的阴谋。此后韶山一带的农民运动就深入开展了。3个月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湖南反动军阀随后在长沙袭击总工会、农协等革命组织,逮捕共产党人。该事变激起工农群众的愤怒,各地立即组织起了革命武装,集中1000多人300多支枪,准备配合友军夺取长沙。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革命计划并没有成功,农民运动力量被各个击破了。此后敌人分三路进攻韶山,农民自卫军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这就是32年前的历史。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巡视完大江南北之后,在罗瑞卿等的陪同下,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湖南湘潭韶山冲。次日上午看父母的墓,看旧屋、邻居、学校,下午又到韶山水库游泳,沿途视察生产情况,晚上宴请韶山的老党员和当年的贫协会员、自卫队员、儿童团员、女子联合会员、烈士家属等革命群众,和大家交谈了生产生活情况。而后回到松山,夜深不眠。诗人时而来回踱步,时而坐在皮沙发椅上,时而端坐沉吟挥毫修改,直至当月27日凌晨2时许才吟成该诗。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有无数先烈为革命流血牺牲,毛泽东一家就先后有6个亲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弟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夫人杨开慧、大弟弟毛泽民、侄儿毛楚雄和儿子毛岸英。
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载文说:“1975年的一段时间,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曾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帮助患眼疾的毛泽东读书。一次,毛泽东让芦荻读王粲的《登楼赋》,当分析赋中表现的王粲怀念故土思想感情时,主席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随后又说,他写《七律·到韶山》的时候,就深切地想起三十二年前的许多往事,对故乡是十分怀念的。”该诗目前所见仅有一幅手书,诗末有“登韶山一首,一九五九年六月五日”字样。
1959年9月13日,毛泽东在致胡乔木的信中说,“‘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他还致信《诗刊》编辑部,说有“两首七律”是针对党内外某些人对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猖狂进攻”而发的,实际上指的就是该诗和《登庐山》。
1961年出版毛泽东诗词英文版时,郭沫若曾问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的“黑手高悬霸主鞭”的“黑手”指谁,因有人释为农民,有人释为反动派,毛泽东回答指反动派。据周世钊《伟大的革命号角,光辉的艺术典范——读毛主席诗词十首的体会》中说道:“我们早几年看到传抄出来的这首诗的末句是‘人物风流胜昔年’。主席经过几次修改,才定为‘遍地英雄下夕烟’。”另据梅白所说,他当时看到的末句为“始使人民百万年”,梅白认为有口号之嫌,建议诗人修改,毛泽东便将该句修改为“遍地英雄下夕烟”,还有人说诗人曾改为“人物峥嵘胜昔年”、“青年英雄下夕烟”。
【智读笔记】
该诗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展示了韶山32年的革命斗争史,在56个字的严谨格律里,展示了旧社会农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种种惨痛,以及解放后中国农村欣欣向荣的面貌。“咒”和“喜”字前后对比,将愤恨和愉悦两种不同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还描绘了无数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们。诗中洋溢着翻身后的农民高涨的生产热情,人敬人爱的劳动者的高贵品质跃然在字里行间。“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正是劈荆斩棘的劳动者勤劳朴实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场面。
对于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毛泽东素来非常重视。他在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目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而“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也没有。”“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因此,我们要学习一切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真正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优越性。
当时的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面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而农民精神振奋的战天斗地场景也令人激动。“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革命需要人民的支持,建设需要人民的齐心合力,这是迎战一切困难的基础。
在回眸历史的时候,要看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至“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要看到诗人对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农村的热爱。“为有牺牲多壮志,聚叫日月换新天”,革命的牺牲换来了如今的胜利,人民已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他们在发挥冲天的干劲,意气风发且斗志昂扬,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翻滚着千层麦浪。
该诗深切地表达了毛泽东对忘我劳动的农民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6.七律登庐山
七律登庐山
1959年7月1日
一山飞峙①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②。
冷眼向洋③看世界,热风吹雨④洒江天。
云横九派⑤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⑥。
陶令⑦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语词注释】
①飞峙:这里指庐山拔地而起,如同大山从天外飞来,高高地耸立在长江之滨。
②跃上葱茏四百旋:指的是登山人一起飞扬,车子一下子开上山顶,庐山盘山公路35公里近400处转弯的草木苍翠而茂盛。
③冷眼向洋:用冷淡的眼光看着外面的世界。
④热风吹雨:夏天的热风吹来雨滴,“热风”本为鲁迅杂文集的名字,这里面寓指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⑤云横九派:武汉一带的云总是横在天上,诗人在1959年12月29日致钟学森的信中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⑥浪下三吴起白烟:再向下游望去,波涛滚滚,直奔三吴,江上弥漫,只见一片白烟。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⑦陶令:也即陶渊明,曾作彭泽令88天,辞官后归耕柴桑。关于“桃花源”见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中所说: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抚今追昔】
该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目前所见有3幅手书,该诗原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看过此诗,建议删去小序,诗人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在当年9月1日致《诗刊》的信里说,“近日写了两首七律,录上正改。自以为可,可以上《诗刊》。”又说,“近日右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说人民事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这两首诗,也算是答复那些王八蛋的。”
据李锐《庐山会议实录》说,当时大家初上山的时候游兴很高,诗风很盛。会议原定选题是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左”的错误,讨论今后的经济工作和任务。毛泽东开头讲话概括国内形势:“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要求大家要畅所欲言,把会议开成一个“神仙会”。7月13日,彭德怀写信给毛泽东,三天之后,毛泽东将信印发给与会者讨论。一周之后,批评这封信的“资产阶级动摇性”,指出这是“向党进攻”,于是将会议主题转为批判彭德怀,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后来又继续展开批判,做出了粉碎“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等决议。
当时很多人都有诗作,董必武的七律云:“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层峦竞胜奇。乍雨乍情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遗。”朱德曾和诗一首:“庐山面目何难识,扬子江边一岭奇。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行游险处防盲目,向导堪称指路碑。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当年8月1日,朱德还曾和毛泽东《登庐山》一首:“庐山挺秀大江边,牯岭乾坤已转旋。细雨和风经白鹿,拨开云雾见青天。林园培育多桃李,路线精通贯顶颠。此地召开团结会,交心献胆实空前。”当时,叶剑英也曾有诗赠于董必武:“庐山云雾弄阴晴,伐木丁丁听有声。五老峰头偏向右,东方红后见分明。”林伯渠也有一首步韵诗:“匡庐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逞奇。崖拥翠松几日月,云如沧海起陀陂。清泉终古漏仙洞,花径何人写石碑。栗里先生留雅韵,桃园是处不须疑。”
李锐后来曾作有一首七律追忆这段生活:“借得名山避世哗,群贤毕至学仙家。出门总是逐风景,无日能忘餐晚霞。漫步随吟千古句,高谈且饮雾云茶。林中夜夜闻丝竹,弥撒堂尖北斗斜。”
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曾在一个材料上批道:“将来我拟写文章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一个百花齐放,一个人民公社,一个大跃进,这三件,赫鲁晓夫们是反对的,或者是怀疑的。我看他们是处于被动了,我们非常主动……这三件要向全世界作战,包括党内大批反对派和怀疑派。”而在上山之时的周小舟还是最早读到诗人诗稿的几个人之一,可是在下山的时候就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的“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后人有诗叹曰:“登山有作聚神仙,饮露餐霞各有篇。忽问渊明何处去,云横九派不胜寒。”日本作家竹内实认为:“诗中的用词是后来事件的征兆,这叫‘诗谶’,也许这里也是一个‘诗谶’的事例吧!”
【智读笔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全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日益高涨。但国际国内遇到极大的困难,国内有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加之极“左”的失误;国外有前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他们撕毁协定,撤走专家,使中国一时处于困难境地。毛泽东在诗中表达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全诗以景写意动静相应,既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将极目远眺的情怀力透纸背。
中共八大曾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但是,毛泽东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沿袭阶级斗争的思维定势看待新形势下的矛盾,断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通过1957年反右、1959年反右倾,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左”的思想愈演愈烈,“文化大革命”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但是,面对如此严重的“左”倾错误和国民经济的困难现实,毛泽东却只看到光明的一面。他放眼世界,期盼“环球同此凉热”,“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不过应该看到,诗人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其正确思想是与错误思想交错发展着的。他提出很多重要见解,比如说认为国情是“一穷二白”;提出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后的根本任务是向自然界开战,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关系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还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此后,还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和实现该奋斗目标的“两步走”发展战略。这个判断为后来的改革实践所证实,因为全部的努力都是要提高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7.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1961年2月
飒爽①英姿五尺枪②,曙光初照③演兵场。
中华儿女④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⑤。
【语词注释】
①飒爽:神采飞扬劲捷的样子,见唐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②五尺枪:这里指五尺长枪。
③曙光初照:指清晨的阳光刚刚开始照射。
④儿女:偏义副词,这里指的只是女青年,也即女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