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昭寺占地25100平方米,整个建筑玲珑多姿,宏伟壮丽。其中最受信众敬仰的是觉康,这个殿堂是大昭寺最重要的经堂,也是西藏佛教各教派共同的主经堂。
觉康主殿,高四层,有殿堂数十间,主殿在结构上采用了汉族的建筑形式,一、二层梁柱间、门框上,饰满了浮雕与彩绘,体现了唐代雕刻、绘画艺术的风格,但瓦覆殿顶,包括金顶、宝瓶、法轮、檐角吊挂的一块块写着藏文的小经板,都是典型的藏族风格。二、三层檐下饰有一排排木雕,108尊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像呈现出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这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关于狮身伏兽的鼻子为什么全是扁的,这里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大昭寺修建时,松赞干布为了加快寺院建设速度,亲自上梁挥斧,这一下惊动了九天之神,传说中的九天之神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诸位神仙纷纷前来助阵。一天,女仆送茶时见梁上梁下全是松赞干布,不禁大惊失色,连忙禀告赤尊公主。赤尊公主来到工地大喊“赞普”,松赞干布闻声扭头下望,手中斧子不慎斜挥,将承檐上面狮身伏兽的鼻梁给削平了。后来干脆就将所有狮身伏兽的鼻子都做成统一的样式。整个建筑飞檐兽吻,雕刻精美,既保存了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特点,又融合了唐代建筑浑厚古朴的风格。
觉康经堂以那尊“觉卧佛”最为珍贵,据说是文成公主进藏时迎请来的。本来大昭寺建成后,供奉尼泊尔公主从家乡请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坐像不动金刚佛像明久多吉。小昭寺则供奉着文成公主带来的十二岁释迦牟尼等身坐像。据藏文史籍记载,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带来的觉卧佛像埋在地下有两代人之久,到8世纪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松赞干布之孙芒松执政时,才将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坐像移置于小昭寺。此后,这尊佛像一直供奉在小昭寺的大殿内。而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等身像觉卧佛则被迎到大昭寺供养。信徒们如此敬仰觉康经堂中的释迦牟尼佛,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尊佛是天下真正佛体神像。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尊释迦牟尼像是释迦牟尼圆寂后升上天界后,文殊菩萨指示三位施主与一匠师造了这尊释迦法、报、化三身像。传说,这化身原先被诸天神迎请至天界住了100年,后来又在印度金刚台住了500年,再后来中国唐皇派特使向天竺即今天的印度求迎三宝,天竺王便将此像和另一尊名贵的佛像以及一批经典派僧人送到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又将此像带进西藏。由于这尊佛像具有这样传奇的经历,因此吸引着藏族、蒙古族、土家族、羌族、裕固族乃至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国的信徒不远万里前来朝拜。
·“百科全书”式的壁画和雕塑
和别的西藏寺庙一样,大昭寺的大小殿堂内也绘着各种壁画,有数千幅之多,大昭寺的千佛廊就是因为绘满了千佛佛像而得名,整个大昭寺的壁画据说有4400余平米,内容涉及宗教故事、历史人物传记、纪念性人像、重要历史事件、西藏风土和民间传说等等,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著名的有《千佛图》、《大众部方域图》、《般若经缘起图》、《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六师外道图》。转经廊道外侧北面绘有《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及僧俗信众集会图》、《释迦牟尼百行图》,其中后者共108段,颂扬了释迦牟尼的l08种功绩。殿北墙上绘有《极乐世界图》。大昭寺东大门内的两侧绘制有护法神马头明王,双眼上吊,獠牙外露,面有三眼,头发作竖,头顶马头,还有金刚手、负贝龙王。南面绘有松赞干布及王臣事迹。院内南侧绘有释迦牟尼像,北侧绘有藏民族的祖先猿猴变人图;门殿两侧绘有三世佛及始建大昭寺时的情形;正殿通道入口处右侧的壁画是关于大昭寺建寺的故事,描绘了7世纪的布达拉宫和当年山羊驮土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在觉康大殿的一楼绘有《释迦牟尼八相图》、《文成公主进藏图》、《欢庆图》以及大量的显、密二宗佛像及观音像等,骑马的文成公主及其随从人员进藏途中的场面,以及藏汉族工匠紧张修理大昭寺的情景更是画面生动,色彩绚丽。二、三楼回廊和佛殿中绘制了各种坛城圣境、《华严经方域图》、《大宝积经大神变法会图》,具有浓郁的西藏民俗特色。
大昭寺的塑像细腻华丽,神态生动。松赞干布的塑像的右手上戴有一只嵌绿宝石的戒指,相传为唐皇所赠。头上戴的帽子是用白羊毛布缠的,顶上有一个小菩萨,传说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转世;文成公主塑像端庄温顺,赤尊公主塑像俊美虔诚;观音菩萨体态纤细优美,飘带随意飞舞,给人洒脱的感觉,妙音菩萨头稍偏右,眼睑垂下,身上的飘带对称扬起,显得端庄美丽;密宗金刚两腿盘坐,重心稳定,六臂对称伸开,手持不同法器,显得威严庄重;狮子吼观音随腰部的曲线上身向左倾斜,左手支撑地面,右手搭在腿上,落落大方,韵味无穷;绿度母上身向左倾斜,婀娜妩媚,四大力士塑像雄壮威武。屋脊上装有喜鹊衔梅、五凤衔铃、狮子含石、鳖鱼摆尾等浮雕珍品,巧夺天工。这些佛像、坛城、圣迹、人物及习俗图和传记构成的各个殿堂的大型精美壁画,其人物造型千姿百态,色调均匀鲜明,内含佛教哲理、风土人情,这是西藏绘画的精品,是研究历史和宗教的极其珍贵的形象教材。
·公主柳、石碑和唐卡
由于大昭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汉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见证者,因此,它留下了许多的见证物,比如唐柳、众多的石碑和唐卡。
唐柳,又名公主柳。大昭寺前的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将皇后在长安灞桥赐的柳枝带来西藏亲手种于大昭寺,据说公主在拉萨种植的柳树不仅仅是这一棵,还有三棵分别种在布达拉宫下、小昭寺前和东城的八朗雪(黑帐篷)附近。大昭寺的公主柳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尽管它现已枯萎,却依然为人们珍视。据传西藏原无柳树,而现在各地的柳树都是从文成公主所带来的树苗发展起来的。其实公主种下的不仅是几棵柳树,更是当时的唐王朝对西藏人民的深深祝福。
在大昭寺门口至今仍巍然矗立一重要文物,即唐蕃会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此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史上重要的历史文物。当时唐蕃之间虽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但两国之间时有战争爆发。继文成公主之后,金城公主入藏嫁与赞普尺带珠丹为妻。尺带珠丹为表与唐朝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言辞恳切,朴实无华。碑文中强调了唐文成、金城两位公主出嫁吐蕃赞普缔结了舅甥姻好的原因,碑阳及两侧以汉、藏两种文字刻载着盟誓全文及唐蕃会盟使臣的姓名、职位,碑阴以藏文刻载着唐蕃友好关系史实及长庆元年在拉萨两地盟誓的意义。823年所立的碑身已有风化,但所镌汉藏文碑文尚能辨认。
另一碑为种痘碑,又称勤人种痘碑。位于寺前,高3.3米,宽1.2米,碑额上有二龙戏珠图案,1794年由驻藏大臣和琳撰立。乾隆年间,西藏流行天花,致使很多人死亡。当时,西藏科学文化落后,尚不知用种痘防止天花病的发生。一有得天花者,便被视为绝症,亲人不相往来,弃之不顾。驻藏大臣了解了此种情况,一方面将接种牛痘的方法教给当地人民,使天花病在当地得以预防和治疗,一方面命人在藏北修房安置天花病人,使不少患者生返。随后勒石树碑纪念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中堂法规碑,亦称水牛年文书,即“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792年清朝乾隆帝因廓尔喀入侵而派兵入藏降伏廓尔喀后,令大将军福康安,官衔为中堂与西藏各方议定了各种章程,逐次奏报乾隆皇帝,这些章程得到批准后,汇集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令其遵循实施,共29条,刻文立碑于大昭寺前。
金瓶掣签碑。即清乾隆皇帝为避免认定大活佛灵童的弊端而规定认定达赖、班禅及各大呼图克图活佛转世灵童时必须在皇帝赐给的金瓶里,将灵童们的名字写于签上,由驻藏大臣掣签认定,刻石立碑于大昭寺前。
明代唐卡。寺内珍藏两幅明代刺绣唐卡,上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题款,一幅为胜乐金刚,一幅为威德怖畏金刚,这是格鲁派供奉的“桑第杰松”——密宗三佛像中的两幅。是1419年由杨英等120人组成的使团赴藏时送给大昭寺的,至今已500多年,仍色泽鲜艳,保存完整。
·八廓街上的牛郎织女
大昭寺的门前有一个大广场,有一大片的摊位摆卖各式各样的货品,如果你是店主的第一个顾客,他会很殷勤招呼你,价钱当然可以更优惠,一旦成交,他会拿着第一笔买卖的钱扫过他的货物,以示当天的生意兴隆,招财进宝,十分有趣。围绕着大昭寺的官舍民房与大昭寺之间,形成了一条环行的街道,就是著名的八廓街,一些人把八廓街误称为“八角街”。在游人眼中此街为商品街,在藏族人眼里却另有含意,它是藏族传统的转经之路。“八廓”在藏语里面是“转中圈”意思,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到拉萨来朝佛转经的人们,走出觉康大殿,围着觉康殿是一排的转经轮的千佛廊,沿绕佛殿转一圈方为圆满,这叫转内圈;围着大昭寺在八廓街上转一圈,叫转中圈;而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围绕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转拉萨城一圈为转外圈,即林廓,所以,八廓街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