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第一步,是着眼于恢复对奥地利的攻势,重整东部边境的军队。为此,他于11月24日颁布命令,把马塞纳从瑞士调去指挥意大利军团,将莱茵和多瑙河两个军团合并为一个新的莱茵军团交由莫罗指挥。
紧接着,他又跨入了外交领域。在圣诞节那天,他不顾外交惯例,向英王乔治三世和奥皇弗朗西斯送交了私人信函,认为以现状为基础,和平解决一切争端的时机已经成熟。他提出奥地利军队应按《坎波—福米奥条约》所确认的那样撤回到阿迪杰河一线。
在进行外交斗争的同时,一个把奥地利军队从其前沿阵地逐退的宏大计划正在拿破仑的脑子里产生:四年前,拿破仑通过卡地波纳山隘发动闪击,从中央突破将敌军劈为两半。现在,敌人已沿利古里亚亚平宁山脉重兵设防,再实施这项计划已不可能。因此,这次拿破仑要采用一个全新的、比过去更加大胆的计划:他将通过意大利军团实施机动来吸引皮埃蒙特境内的奥地利军队的注意力,而拿破仑本人则率一支新成立的“预备军团”,经瑞士越过阿尔卑斯山脉,直取奥地利军队的后方。与此同时,莱茵军团也将通过黑森林南折,通过瑞士东部各州,切断奥军与奥地利本土的最后交通线。
这的确是一个十分大胆的战略计划,含有许多复杂的后勤问题需要解决,而能否顺利地通过阿尔卑斯山脉则是一切的重中之重。为了演好这出“偷渡”大戏,2月初,拿破仑从各战区和国内各驻军、各哨所悄悄抽调的部队纷纷前往第戎和沙隆之间的索恩河谷集结,仿佛是为增援莱茵军团而准备的,以此来迷惑奥地利军队。拿破仑深知,整个战略行动计划的关键是要将奥地利军队总司令梅拉斯将军的部队尽可能长时间地盯死在皮埃蒙特的阵地上,以便预备军团得以从阿尔卑斯山脉背后对其迂回包围。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拿破仑命令意大利军团司令马塞纳以36000人的兵力吸引奥地利军队的95000人的兵力。
之后,拿破仑开始为预备军团选择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路线。他急于达到奇袭的效果,但当时大雪封山,阿尔卑斯山脉各山口均无法通过。拿破仑本人所刻意效仿的汉尼拔曾于公元前218年九十月间越过地势较低的柯亭山口,那时积雪已大部分融化。但是越过柯亭山口只能威胁梅拉斯将军部队的右翼,而拿破仑的计划却是要攻击他的后方。因此,他必须在勃朗峰以东的某处越过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这样,要使炮兵得以通过,他就只有两个山口可供选择:一个是大圣伯纳德山口,另一个是辛普朗山口。
3月,拿破仑派了一名参谋军官去侦察这两个山口。这名军官回来汇报说,尽管辛普朗山口地势较低,但大圣伯纳德山口还是容易通行一些,因为该山口难行地段仅10千米左右,而辛普朗山口难行地段却长得多。于是拿破仑便决定走大圣伯纳德山口,这条路可直达都灵,而且从第戎基地出发,行军距离也较短。那位参谋军官还建议,如果把火炮装在特制的雪橇上,就有可能把这些炮都运过山口。拿破仑下令在巴黎制造十部装有滚轮的载炮雪橇,另一批则在奥松火炮工场制造。
当法国预备军团还在第戎集结时,拿破仑的计划就被奥地利军队采取的一个意想不到的主动行动所打乱。4月5日,梅拉斯将军以6万兵力向马塞纳将军指挥的意大利军团突然发动进攻,而马塞纳的军团当时只据守着热那亚以北的利古里亚亚平宁山脉山脊。这一消息从热那亚前线传来,拿破仑深感不安。于是,拿破仑决定预备军团立即行动。
当拿破仑于5月9日抵达日内瓦时,先遣的华亭师已到达索恩河上游的圣毛里斯;包德、罗森和沙门巴克三个师正沿日内瓦湖北面前进;而第五个师(沙布南师)则奉命从日内瓦经阿纳西和尚贝里南行,然后经小圣伯纳德山口,翻越勃朗峰以南的阿尔卑斯山脉。拿破仑现在指示贝尔蒂埃派拉纳指挥前卫部队,并将其余四个师编为两个军,分别由迪埃斯梅和维克托任军长。
5月14日,拉纳(以华亭师为前锋)的前卫部队到达了圣皮埃尔的布尔格,这是该山口脚下最后一个有人居住的村落。有轮的车辆已无法行进,但有一条崎岖的骡马小径,上行12千米便可抵达科尔的修道院寓所。步兵和骑兵可以成单行循此小径而上,弹药可用骡马运送,但火炮却上不去,因为事实证明特制的雪橇完全不适用。幸亏当地农民前来相助,教法国炮兵如何把火炮运过隘道。他们把松树干纵向锯成两半,再把当中掏空成槽,将炮管装进槽内,炮口朝后。然后用60人拖拽系在炮尾环上的绳索,由一名炮手把木杠塞进炮口里,在后面把握方向。华亭师就是用这种方法在天黑前把10门炮中的6门运到了山隘的顶端。5月15日凌晨2时,部队下山进入意大利。当到达山谷下面的艾陶布尔斯后,他们再把炮管取出来重新装在炮车上,那些车辆是用骡马驮运过来的。
截至5月17日,贝尔蒂埃已成功地把15
000名步兵和1000名骑兵运过了山口,沙布南师也毫无困难地通过了小圣伯纳德山口到达了奥斯塔。拿破仑本人于5月16日离开洛桑,在20日清晨越过了大圣伯纳德山口。拿破仑军队成功翻越了阿尔卑斯山脉,使得奥地利军队面临极为危险的境地,也使得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左肋受到了重创。
然而,拿破仑?波拿巴还有一个重要的障碍——巴尔德堡。它耸峙在一块难以接近的岩石之上,有两道围墙,两层炮台,下层有火炮12门,上层有5门。通过巴尔德村的道路一边是陡峭的悬崖,另一边是难以徒涉的小河。它被三座吊桥所截断,完全位于该堡炮火的控制之下。法军虽能把一些步兵送过去,但要想让大炮通过,就必须夺取该堡。
法军的华亭师绕过了那个堡垒,在没有炮兵的情况下继续推进,并于5月22日夺取了重镇伊夫雷亚,俘敌300名并缴获14门火炮。法军尽管以他们当时所能携带过来的火炮对该堡昼夜不停地进行轰击,但直到6月1日攻破防护墙,400名守军才最后投降。由于巴尔德堡里的奥地利军队负隅顽抗,导致法军预备军团的炮兵阻滞于此达两周之久,这再一次证明了阿尔卑斯山脉的险要。
拿破仑一直跟随着预备军团前进,并一路督促着弹药和给养的运输,到达奥斯塔后,他亲自指挥作战。5月25日,拉纳奉命率前卫部队往南向齐瓦索推进。齐瓦索在波河边,位于都灵东北24千米处。据报梅拉斯正在那里集结兵力。其余的法军则以缪拉的骑兵和迪埃斯梅的军队为先导折向东南,朝韦尔切利推进。5月26日黄昏,拿破仑抵达伊夫雷亚,他肃清了阿尔卑斯山脉地区之敌,打开了通向意大利的道路。皮埃蒙特平原即展现在他的面前。
紧接着,拿破仑率领大军经诺瓦拉东进,直扑米兰。缪拉的骑兵和迪埃斯梅的军队于6月1日强渡提契诺河,把一个师的奥地利军队赶到了东边的贝加莫。起初,奥地利军队司令梅拉斯还以为预备军团不过是一支六七千人的军队。可是当他发现后方的威胁比他所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时,他便努力把分散的部队集中到亚历山大里亚地区,他进抵阿斯蒂,随后又进抵亚历山大里亚,并命令奥特解除对热那亚的围攻,北上沃格拉以确保皮亚琴察的波河渡口。结果法奥两军在卡斯特吉奥发生了一场持续九小时的激战。奥地利军队大败并被逐回小村芒泰贝洛,丢下6门火炮,伤亡2000人,被俘者5
000人。法军则伤亡500人。
6月11日,拿破仑把他的打击力量27000人集中在沃格拉附近。沃格拉位于托尔托纳市东北16千米处,是一座担任护桥任务的小要塞。沃格拉至亚历山大里亚的道路就是通过这座桥梁越过斯克里维亚河的。由于暴雨成灾,此时河水横溢。拿破仑认为奥地利军队将会扼守该河,所以断定将在那里进行决战。第二天,他下令大军继续向斯克里维亚河前进。拉纳军在右,指向卡斯特洛诺;维克托军在左,指向托尔托纳;德塞军在蓬特库隆作为预备队。每一个军都配属一个缪拉师的骑兵旅。蒙塞军的拉普师奉命从帕维亚进抵波河南岸,并加入德塞军的预备队。军团司令部则从斯特拉代拉转移到卡斯特吉奥,接着又进至沃格拉。
6月12日,大军进抵斯克里维亚河,未遇任何抵抗。于是次日继续向亚历山大里亚推进。在亚历山大里亚东南4千米处,有一个小村叫马伦哥,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地方将是法奥两军的决战之地。6月13日黄昏,拿破仑在斯克里维亚河与博尔米达河之间的马伦哥平原上集结了17700人和3
700名骑兵,拉普师和拿破仑近卫军(共4300人)则留在蓬特库隆作为预备队,但是这位名将对于敌方的实力和意图仍一无所知。
此时奥地利军队总司令已决定强行东进以便在皮亚琴察渡过波河,他打算以其集中的全部兵力突破法军封锁,其兵力计有步兵23
000人,骑兵5200人,单就可动用的实力而言,法奥双方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的。
14日清晨,拿破仑命令在蓬特库隆作为预备队的拉普师北渡波河,然后往西朝瓦兰察方向搜索。里伐德的骑兵旅也被派往位于沙里的右翼。同时,他还派人去通知德塞派出一支搜索队,以探明敌人的行踪,德塞已于日前被派往罗维。这些命令刚一发出,会战就在上午9时左右突然爆发。奥地利军队越过博尔米达桥出其不意地大举进攻,三支强大的奥地利军队直扑拉纳和维克托所据守的前哨阵地。一场殊死的战斗随即展开。经过两小时的激战,加尔达内师被逐出了马伦哥。维克托派沙门巴克师前往增援,但法军仍不能收复失去的阵地。位于右翼的华亭师也被逐出了卡斯特尔切利奥洛。上午11时,拿破仑以其唯一可动用的预备队莫尼尔师支援华亭师。莫尼尔师虽一度夺回了卡斯特尔切利奥洛,但最后还是被逐出。此时此刻形势极为危急:拉纳军和维克托军伤亡都很大,弹药也消耗殆尽;更为严重的是法军仅有15门炮参战,而奥地利军队却有近百门炮;由于炮兵远居劣势,法军的这两个军不得不且战且退;在三个骑兵旅反冲击的掩护下,他们一直退到7千米外的圣吉利亚诺村。
这时拿破仑和他的参谋们骑马赶到了圣吉利亚诺村,但由于已无预备队可用,会战看来败局已定。当天早些时候,在他意识到他正受到梅拉斯全部兵力的攻击时,他曾派副官布鲁耶尔斯到20千米之外的塞拉伐里去传令德塞火速赶回圣吉利亚诺村。下午5时,正当千钧一发之际,德塞率包德师赶到了。拿破仑、贝尔蒂埃和德塞匆匆在马背上紧急会商。
德塞说,他在反攻之前必须有强有力的炮火准备,他带来了包德师炮兵的8门炮,加上马尔蒙在战场上使用的10门炮,共18门炮,以此对胜利中的奥地利军队纵队用霰弹实施近距离急袭。包德把他的两个步兵旅部署在亚历山大里亚道路的两侧,而德塞则身先士卒领导反冲击,但不幸受重伤身亡。拿破仑命令克勒曼支援反冲击,当时克勒曼的骑兵旅仅剩下400人,另外再加上拿破仑近卫军的两个骑兵连,克勒曼挥鞭向业已动摇的奥地利军队纵队的左翼冲击,在通往卡西纳格罗萨方向杀开了一条血路。这个步、骑、炮三兵种的联合反攻似乎摧垮了奥地利军队的士气。奥地利军队惊慌失措,向桥头阵地仓皇撤退,纷纷夺路过河,人马乱成一团。当晚,法军在他们前一夜所据守的卡斯特尔切利奥洛至马伦哥一线宿营。
这一仗,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法军伤亡5835人,而奥地利军队伤亡则高达9
400人,占梅拉斯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次日上午,梅拉斯派人持停战旗前往法军阵地请求休战。15日傍晚,贝尔蒂埃和梅拉斯签订了《亚历山大里亚停战协定》。双方同意在最后和约签订之前停止在意大利境内的一切敌对行动。同时,奥地利军队应不迟于6月26日撤至波河以北和明乔河以东地区。为了隔离法奥双方的军队还应在齐斯河与明乔河之间划一个非军事区。
从预备军团的前卫部队越过大圣伯纳德山口算起恰好过了一个月,意大利境内的战事已结束。虽然马伦哥之战有着种种的巧合,但是拿破仑军队出其不意地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依然是世界军事史上光彩的一笔。
兵家看点
当我们再次凝望阿尔卑斯山脉的时候,一些重要的信息再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阿尔卑斯山脉西起法国东南部地中海岸,呈弧形向东西延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和德国南部,东至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仅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看出,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中南部地区的“心腹”地带,只要控制了这座山脉,就可以威慑整个西欧地区。
从更大的范围上来看,山脉主干向西南方向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方向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三段:西段西阿尔卑斯山从地中海岸,经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的西北部,到瑞士边境的圣伯纳德山口附近,为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在蓝天映衬下洁白如银的勃朗峰(4807米)是整个山脉的最高点,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界;中段中阿尔卑斯山,介于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有马特峰(4479米)和蒙特罗莎峰(4634米);东段东阿尔卑斯山在博登湖以东,海拔低于西、中两段阿尔卑斯山。这样独特的地势使阿尔卑斯山脉成为中南欧的屏障,不仅仅能够护卫欧洲腹地,也可以向西发展进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出海口;还可以向南发展突进到地中海区域,威胁到北非。
5.希特勒成败皆在此地——阿登森林
在比利时东南、卢森堡北部和法国东北部,有一块东北—西南走向的森林地带,它位于欧洲西北部,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一半以上地面为森林所覆盖,还有大量的泥炭地、荒地和沼泽,因而被称为“比利时的绿肺”。这里虽然土地贫瘠,却是重要的煤、铁产区,还是欧洲的休闲运动胜地。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这片宁静的土地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世界战争舞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