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东北野战军共歼敌第六、第一两个兵团,连同地方部队等共20余万人,控制了战略要点锦州,完全截断了卫立煌集团向关内撤退的陆上道路,为此后全歼东北敌军奠定了基础。
兵家看点
锦州地处关内外咽喉要冲,北镇辽西故道,南扼辽西走廊,战略地位非比寻常:如果掌控了锦州地区,进可以威胁华北地区(京津为主),退可以下沈阳,独霸东北三省;向北可以缓图内蒙,向南可以扼守渤海海湾,真不愧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而辽西河流纵横、山脉绵延,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反而便于防御一方进行严密布防,更是兵家理想的人间堡垒。地理重要、交通便利、水路相通的优势,横断南北的雄风,使锦州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5.黄金水道上的明珠——伊斯坦布尔
这里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古城,这里是一座跨越千年的国都,这里是几大文明的交会之地,这里是东西方的伟大枢纽,这里是两大宗教共同的圣地,这里是当之无愧的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伊斯坦布尔。
东西方交会的枢纽
地跨欧亚两洲的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最大的港口、工商业中心和旅游胜地。
历史悠久的伊斯坦布尔的旧址是古希腊的城邦国——拜占庭。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重建并扩建了拜占庭,并于公元330年宣布迁都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从此,这个城市开始了它辉煌的历史,君士坦丁的名字与这个城市融为一体。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帝国正式分裂,君士坦丁堡作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首都,成为地中海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4月初被土耳其的军队围困,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的军队攻入城内,君士坦丁堡陷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并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更名为伊斯坦布尔。从那时起,伊斯坦布尔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迁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布尔仍然是土耳其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同时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名城,作为世界文明之都,许多世纪以来,伊斯坦布尔一直是土耳其的“心动之地”,在土耳其的历史、商业、民间传说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均独占鳌头。伊斯坦布尔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亚洲大陆最西端的黑海与地中海之间,有一条至关重要的“黄金水道”,它把亚洲和欧洲大陆分割开来,其中间部分是马尔马拉海,南端叫达达尼尔海峡,北端叫博斯普鲁斯海峡,总称黑海海峡。此“黄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尔就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端。从这里出发向北从海上直达黑海沿岸各国;南接地中海,从海上可通欧、亚、非三个大陆;站在伊斯坦布尔的高处向西望去,欧洲大陆近在咫尺;向东虽有帕米尔高原阻隔,但2000年间丝绸之路上商贾不断往来。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成为洲际交通枢纽,而且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历史上,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仅仅给伊斯坦布尔带来了荣耀,也给它带来了无穷的苦难。
奥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
1451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是穆罕默德二世。这位苏丹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也是虔诚的穆斯林。
穆罕默德二世的首相哈利勒收受希腊人的贿赂,将苏丹计划彻底灭绝拜占庭帝国的消息透漏给了希腊人。然而,这个信息没有挽救拜占庭虚弱的国势。希腊人没有力量阻止奥斯曼帝国在君士坦丁堡附近修建一个前进基地——一个三角堡要塞——作为钉在希腊人咽喉上的钉子。
拜占庭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君士坦丁十一世。这个皇帝没有什么雄才大略。1453年4月6日,奥斯曼帝国的大军在扫荡了君士坦丁堡城郊的外围之后,正式包围了这座孤城。苏丹自己的指挥部位于圣罗马努斯之门外。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包括三部分,第一支是新军,由基督徒少年奴隶组成,是苏丹的正规军,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这支军队不过1.5万人,却是15世纪最精锐的军队,因为当时欧洲还没有这样的常备军。第二支是地方军部队,由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组成,由地方长官招集。第三支是杂牌军队,由狂热者组成。他们负责扫清城市的外围,消耗敌军的力量。整个奥斯曼帝国军队大概有25.8万人,还有人说有30—40万人。但是奥斯曼帝国的海军非常薄弱,号称有320只战船,但是只有18艘算得上是战舰。
与之相对应的是,君士坦丁堡城内虽然还有10万居民,但能拿起武器的人只有4970人。一个叫法扎兰的大臣在城市陷落之前秘密作了这个调查,将结果汇报给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和他的亲信只能把这个令人心寒的结果锁进密室的橱柜。如果再加上热那亚人约翰?查士丁尼的2000雇佣兵,守卫君士坦丁堡的兵力只有七八千人。
君士坦丁堡呈三角形,沿海的两边敌人很难接近。普罗彭提斯海(今马尔马拉海)的一边地势险要,靠近港口的一边工事坚固。两个水域之间有双重城墙和深达30米的壕沟。奥斯曼人的主要进攻地带就在这里。
第一次进攻被打退后,穆罕默德二世计划挖坑道破坏城墙。但是这里的土质是岩石,无法挖掘。于是奥斯曼人造出了巨大的攻城木塔,有三层之高,包裹着三层牛皮可以保护里边的士兵。但是君士坦丁十一世和查士丁尼冷静应战。拜占庭士兵发动夜袭,烧毁了这个巨大的建筑。
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西城墙护城河抢架浮桥,并试图用云梯强攻,被击退,死伤惨重;帝国军舰亦试图冲进金角湾,不料金角湾被拜占庭军队布下铁索阵,战舰无法靠岸;外海展开海战,拜占庭海军凭借20余艘巨舰冲击奥斯曼帝国军队数百军舰的封锁线,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居然毫无便宜可占。眼见战况毫无进展,穆罕默德二世遂下令用大小轻重火炮集中轰击君士坦丁堡城墙的薄弱处,如惊雷般的炮声日夜不停。
两周后城墙终于被轰塌了几处,奥斯曼帝国军队乘机发动总攻冲击突破口,君土坦丁堡城墙塔楼炮火猛烈,冲入城内的一股奥斯曼帝国士兵很荣幸地成为了第一批入城的土耳其人,但他们无法得到后续增援,很不幸地遭到围歼,全体牺牲。5月,穆罕默德二世用少量的金钱和大量的空头支票买通了君士坦丁堡城郊的热那亚人,借道热那亚人控制的加拉太地区,潜入金角湾内,以便水陆夹击。他动员数千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之间铺设长约1.5千米的涂油圆木滑道,利用夜色将80艘轻便帆船拖上海岸,拉过山头,再从斜坡滑进金角湾。现在,金角湾方面也有了土耳其人,原本就兵力不足的拜占庭军队被迫两面作战。
1453年5月28日,奥斯曼帝国军队开始大规模集结城下,君士坦丁堡居民知道决战的时刻就要到了,晚上基督徒们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广场举行了最后的祈祷,彻夜未眠。5月29日,西线和北面金角湾两处的数百门大炮齐轰君士坦丁堡,整座城市在炮声中颤抖。君士坦丁堡城内的教堂纷纷鸣钟,洪亮的钟声在城市上空飘荡,似乎是千年帝国最后的哀鸣……他们很清楚这一天将意味着什么。
奥斯曼帝国军队全线总攻,高呼真主的士兵如潮水般前仆后继发动进攻,1万名精锐的土耳其新军火枪手冲向外围城墙的缺口,尽管拜占庭军队拼死拒守,但土耳其火枪手们英勇作战,不惧牺牲。其中一支30人左右的突击队,攻上了外围城墙最大的城楼高塔。其中一名士兵砍断拜占庭的军旗,高举新月战旗站在高塔之上。城内的拜占庭士兵震惊,立刻集中弓箭射击高塔。高塔上的士兵为了保护军旗,用肉体挡在军旗周围,30多人身中数百支箭,仍死死握住新月战旗。(后来穆罕默德二世用贵族葬礼将这30多名牺牲的土耳其士兵埋葬在城外)城外土耳其士兵看到高塔上迎风飘扬的新月战旗,大受鼓舞,朝内城拼命冲锋。
君士坦丁堡外墙最终失守,失去了最后的屏障,奥斯曼帝国军队蜂拥入城,随即展开残酷的巷战。一个个街区相继沦陷,已毫无退路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下令全体皇家御卫队以死相拼——他们确实做到了,他们全体战死,包括皇帝本人。
洪亮的教堂钟声终于歇止,并将不再响起。数万居民被掠为奴,皇宫教堂内无数珍宝落入苏丹手中,征服者们肆无忌惮地蹂躏这座伟大的城市。数十个民工冒着生命危险攀上了圣索菲亚大教堂黄金的圆顶,用凿子等工具将教堂顶上巨大的石制十字架拆除,在君士坦丁堡的城民们含泪的目光中,这座巨大的十字架被抛落在地,摔碎成几块,然后被安上铁制月牙标志——将这座雄伟的教堂改成了清真寺。这座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名字——伊斯坦布尔。历史悠久的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终于成为了历史。
兵家看点
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险要位置。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岬角从海峡的欧洲一面向对面的亚洲沿岸伸出,仿佛要挡住从黑海流入马尔马拉海的急流。君士坦丁堡南有马尔马拉海,北有博斯普鲁斯海湾,从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金角湾。诚然,其他城市也有良好的港口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君士坦丁堡的显著特征是,南北两面都有一条狭长且能航行的海峡。
所以,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拜占庭皇帝为了加强防御,又在陆上修筑了两堵高大的城墙。这两堵防御城墙,同巴尔干山脉这一天然屏障连在一起,保卫了君士坦丁堡的陆上入口。因此,在拜占庭长达10个世纪的统治期内,这座城市尽管在大部分时间里遭受围攻,但却得以保存下来。
特殊的地理,人工堡垒,千年的传奇,这一切都让伊斯坦布尔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传奇,无论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还是奥斯曼帝国,都把伊斯坦布尔看做兵家必争之地。
6.固若金汤的英雄之城——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畔(欧洲最大的河流之一),受伏尔加河的滋润,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历来被称为苏联的“南部粮仓”。
斯大林格勒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中心,联结苏联中部地区的高加索山脉西部和东部地区。该市与各大城市铁路接轨,航空搭线,交通四通八达。
在平和与秀丽的斯大林格勒旁边有一座马马耶夫高地,高地上矗立着一座“祖国在召唤”的塑像,“祖国母亲”雕像高52米,她右手高举宝剑,剑尖离地85米,重7900吨。这座塑像见证着20世纪人类战争史上一段挥之不去的印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保卫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双方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洛萨计划”,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给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到1942年春天,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了下来,但双方都在秣马厉兵,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鉴于德军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德军最高统帅部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针对莫斯科。然而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目标过于明显,并且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应放弃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因此,德军开始筹划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局部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系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订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行动”。其主要内容是:利斯特的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为左翼,第十七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科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南进军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博克的B集团军群以第四装甲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科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苏军最高统帅部同样也在加紧准备1942年夏季战役。斯大林及苏军最高统帅部判断,1942年夏季,德军可能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并以莫斯科为主要突击目标。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预备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莫斯科方向。苏军的战略意图是:近期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但同时必须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地区、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
1942年6月30日,德军第六集团军也从哈尔科夫东北发起了进攻,向东南挺进,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7月2日,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的前锋已逼近沃罗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变了计划,决定不占领该城,他命令第四装甲集团军在获得第二集团军的接替后,迅速转向南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德军的进攻非常成功,苏联军队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很难进行有效的抵抗,虽然苏军曾试图巩固防线,但由于刚在哈尔科夫之战中吃过被德军合围的亏,苏军的许多部队生怕再陷入包围,无奈向东后撤了100—300千米,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