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清同治初,西域变乱,全疆沦陷,孤留坤城蕞尔一区,万难独立。当时满汉文武诸公,力挽危局,和衷共济,于是援伊吾,拯渠犁,薄阜康,救车师,已故满汉精壮之士,相继伤亡,又值灾歉频仍警报迭至。洎同治四年六月间大股劲敌挟伕强袭我坤,逼近满汉两城,期必屠戮。幸赖都统纳尔济,提督何琯,领队大臣伊勒屯,总督陈升恒,统领张何、孔才,协领庆寿、达三布、富林布哈、福尔罕、鄂勒斋图,佐领伯恒、多贵札勒、哈苏、巨庆、哈隆阿、芸祥、阿里屯、三音布英魁、桂英、恭纳布图、塔布喜克德、阿穆克德、惠麟、恒麟、善祥,游击孙渊椿、芮琳、高吉富、李凤鸣、徐学功、倭仁布,知县郭风,都司张积功、苏克敦、赵璞、智祥以及八旗各营官弁绅商等,奖励其士勉以忠心,又复亲历戎行,誓同生死,率少数枵腹之士卒,敌万众虎狼之残暴,而卒能屡克胜捷者,诚籍国家之洪福,神灵之默佑尔。迨光绪初年,景颜扎公、左文襄公、刘襄勤公、金忠解公先后奉诏,联师出关,恢复新疆,破安肃,走戈壁,因援运维艰,飞檄镇西文武聚草屯粮,巨资接济。迨大军继至,以巴里坤为前线之根据地,始得分兵南北进剿,以致全疆克复,边境艾安。追忆诸公当日誓守孤城之功绩,岂小也哉?是将诸公衔名并维持之苦心,不忍湮没,特为表扬,勒诸石以垂不朽。巴里坤协镇督府多凌敬志并撰,吏部拣选知县孙光祖敬书。中华民国七年清和月勒于镇西县城南岳公台之山阴。
督公刘定邦、史怀玉、于德元。
碑文情文并茂,记述了西征将士孤胆奋战,不畏牺牲,满汉同心,同舟共济,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顽强抵抗残暴的“万众虎狼”,取得重大的胜利。也记叙了巴里坤人民在接到朝廷指令后,以弹丸之地数万之众却竭尽全力“聚草屯粮,巨资接济”,为“全疆克复,边境艾安”所做的巨大贡献。并记录了在几次重大战役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将领姓名,“特为表扬”,“以垂不朽”。是的,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奉献的人们。
其实,古时候人们除了在重大事件之后勒石立碑之外,有许多看来并不太重要的事情也常常刻碑予以记载,如修建府县衙门,修建庙宇或一些较大的公益性建筑,以及许多人物的墓碑。近年来,巴里坤发现的碑碣诸如龙王庙碑、宜禾县衙碑和有研究价值的墓碑多块,都成为珍贵的文物。
碑碣除了本身所具有的记录历史事件、反映当时社会形态的价值之外,在地处西域、被认为是蛮夷荒僻之地的巴里坤发现大量碑碣,而且史前的、汉朝的、唐朝的、清朝的,纵贯历史,胡人的、汉人的、官方的、民间的横串社会,正是诉说着汉文化和汉“胡”文化的交融在这里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第6节烽燧屹立警钟长鸣
烽燧是古代军事情报站、警报器,若干烽燧连缀成线编网,就是最快捷的通信网络。驻守某一烽燧的军士一旦发现敌情,立刻点燃烽燧上的燃烧物,一处烟火起,下一处即刻点燃,如此迅速传递,几百上千里的敌情,很快就会传送到司令部及各衙属。白天举烟,夜间举火。若有百余之敌,则举一烟或一火;犯敌在千余,点三堆烟火;倘若在五千以上,就点燃四堆烟火。边关前哨,人迹罕至,倒是野狼成群,昼伏夜出。烽燧上多以狼粪做燃料,因此把这烟火称为狼烟或烽火,并常以烽火狼烟指代战争。人们也将烽燧通俗地叫烽火台。以烽火传递情报信息,不能不说是古人利用光学的一大发明。
巴里坤境内现存的烽燧有二十九座,有几座为唐代修筑,余皆是清代所建。从巴里坤城向东,每十里一座,渐远为二十里一座。至口门子分成两路,一路沿伊吾河谷延伸到甘肃省境内,一路折南入哈密。巴里坤城向西,一线有八九座烽燧,过萨尔乔克西边的红井子后也分成两路,一路折西南达七角井,一路折西北直通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在三塘湖戈壁,从三塘湖乡向东通往伊吾境内,再折东北达蒙古国的几座烽燧仍竖立在小山头上,因三塘湖气候干燥,人烟稀少,自然剥蚀和人为破坏极少,所以至今保存较完好。这些烽燧都是底部先用石块砌出方形基座,有的上部用夯土筑成,有的上部仍用石块垒砌。这些烽燧多是唐代建的。
巴里坤城东西的烽燧全为夯土筑就,基础为四方形,竖剖面为梯形,中间夹有木椽,如现代混凝土中夹上钢筋。巴里坤城西约二里处的那座烽燧,比别处的更高大。据说当年修筑这座烽燧时,因这儿地势高,无法引水洇土,干土当然是不能夯筑的,于是就让士兵们每人用战袍的前襟兜一抔湿土送去,结果一人一前襟湿土,夯筑出的土墩居然比别的烽火土墩高大许多。人们叫它“大墩”。到现在大墩周长残约六十六米,残高八点七米,平顶。那时大墩北边的兵城即后来人称西破城子的在当时叫延安堡,大墩就成了延安堡和绿营兵城战争时的瞭望台、前沿哨所、前沿阵地。即使非战争时期,大墩也是人们喜欢攀登的去处,登上墩顶,四周情景尽在眼底。牧人们登上墩顶,向草原眺望,观察自己牧群中的动静。文人们登上墩顶,凭高览胜,怀古思今,慷慨激昂一番,那大约是临高搜寻到了自己内心的世界。
看到这千百年屹立于戈壁腹地的烽燧,不由得想起古往今来英勇戍边的将士。烽燧就是他们警惕的眼睛,时刻注视着边关的风吹草动。
如今烽燧已成历史的遗迹,作为文物加以保护,这不只是让人们不忘历史,看历史车轮缓缓碾过的辙迹,更像在不断提醒热爱和平的人们,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外部的入侵或是内部的恐怖活动。要建立和谐社会,就得有效制止国内外恐怖组织随时可能发动的恐怖行动和国外敌对势力的入侵,让我们的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第7节滟滟溶溶磨铜镜
“滟滟溶溶波一片,寸苇纤鳞都不见。围三百里磨青铜,历万千年澄匹练。旱不竭,潦不增,冻合天河总不冰。紫绂金貂集簪弁,柔毛刚鬣春秋荐。相传中有冷龙潜,列肤堕指自年年。”
这是清代著名诗人史善长流放新疆途经巴里坤见到蒲类海的容颜后写下的诗句。他在这首《蒲类海》中用细腻的笔触,把波光潋滟,寸草不生的巴里坤湖写得历历如画。那平如铜镜的湖面,白如匹练的广阔水面的浩瀚景色;旱年水不枯竭,发洪水有容乃大的品格,即是天河冰封它也不结冻的特征;当地官民对海子敬畏,每年都要用羊(柔毛)猪(刚鬣)祭祀海中龙神的习俗以及“中有冷龙”的传说,天气奇寒以致“列肤堕指”的特色都作了铺陈描述,给人以神奇的感觉和无边的遐想。
其实写蒲类海的文人墨客绝非史善长一人,清代李銮宣有《蒲类海三首》,杨炳堃有《望蒲海》等诗作。他们无不对蒲类海的景色极尽赞美。望着天山松柏在海中的倒影、海面上的海市蜃楼,引发了诗人们无边的联想,激发了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同时,见到边疆人民艰苦的生活,触发深切地关心边疆人民之情,发出“边黎百万需膏泽”的呼喊。
当然,在他们那个时代,不可能更深层地了解蒲类海的全部。蒲类海不仅景色好,它作为高原内陆湖泊,水面面积达二三百平方公里,烟波浩渺,汪洋恣肆,是巴里坤的一大景观,而且对提高整个草原地下水位,保持巴里坤湿地的生态平衡,调节盆地气候,增加降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它是咸水湖,但注入它的水源是淡水,在它的周边,尤其是湖东大片的草原,水洼遍布,芦苇丛生,牧草茂盛,广袤的湿地不仅是理想的牧场,也是大批水禽等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乐园。春夏秋三季,大雁、野鸭、白鸥等无数水鸟在这儿生息繁衍,常常成群结队地飞掠过湖面,或在湖中寻觅食物,给湖面平添了勃勃生机。
湖中有一种微生物,其卵比小米粒还小,金灿灿的就像金沙子,内含极其丰富的高蛋白和维生素,是鸟类的美食,更是饲养龙虾、对虾最好的饵料。近些年来,内地客商纷纷来购买,孵化后喂养虾类,据说虾类吃了这虫儿能快速地生长。人们叫它丰年虫,因为它只在盐碱含量适度的咸水湖中才能生存,也有人称之为卤虫。据说全球的咸水湖中能适合卤虫生存繁殖的不多,卤虫总产量很少,因而更显得珍贵,老百姓就通俗地叫它金沙子。
蒲类海亿万年的沉积中造成蕴藏丰富的芒硝。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近几十年中,巴里坤人开采芒硝并作初级加工制成硫化碱,产量占全国芒硝生产总量的六分之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大型化工企业,再度进行深加工,成为化工染料等产品必不可少的基本成分。现在,沿湖地带已建起十几家化工厂,形成了一个化工工业园区,并不断进行企业改造,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由初加工逐步向精细深加工迈进,提高产品质量及其附加值,增大经济效益。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采取许多带有强制性的措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既保证既得利益,又要保证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目前化工生产已成为本县工业中的龙头产业。
由于工业生产,更主要的是气候变迁,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人类破坏,巴里坤境内降水量逐年减少,这使今日蒲类海面积锐减,如今的湖面不足唐代时湖面的十分之一,和清代文人眼中的蒲类海也大相径庭了。
这已引起当地以及自治区乃至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将对蒲类海及巴里坤湿地的保护采取重大的措施,引水注入湖区增加水量,退牧还草保护湿地、草原,以局部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能看到“围三百里”的“滟滟溶溶波一片”的蒲类海。
§§§第8节北湖水草成胜景
巴里坤城是建在草原之中的,出了北城门,一脚就踩进了草原。这里的人把湿地草原叫草湖,当然是又有草又有水的缘故。北城门外的草原就是北湖。北湖挺大,向北一直延伸到二道河子。
二道河子是县城北边第二条自东向西穿过北湖的小河,水流不大,曲曲弯弯。遇到雨量充沛年景,水力足可以推动水磨,20世纪20年代前,官牧场曾在这儿架设过一台水磨,故有人也叫它水磨河。
水磨河河床最宽处约五六十米,窄处也有十几米,河床中间流水的小河道仅两米左右,其余全是湿地,湿地里有优良的牧草,也有马兰等花草。每逢夏季,马兰花和其他不知名的花朵竞相开放,河滩一派翠绿中鲜花烂漫,美不胜收。河湾里的红柳、水葱、芦苇丛是黄鸭、麻鸭(大雁)、海鸥等野生禽类的家园。牧人及常来此玩耍的孩子们时常会在草丛里收取到鸟蛋,捉住雏鸟,得到意外惊喜。但是,河床南北的高地则是较干旱的盐碱地,除能生长极耐盐碱的芨芨草、红刺,其他植物很难成活。
开发者们对它作了认真审视,要对其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冷静分析之后,决策者们认为,在二道河子开发旅游,完全可以将部分看似劣势的条件变成优势资源。这里有水流,有草地,还有历来开发的遗迹,若进行整合后做综合开发,大有出路。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这是开发者红星人的一贯作风。在河床的宽阔处,拦腰筑起一道大坝,让涓涓溪流汇成一片人工湖,湖面有四百三十多亩。这一下盐碱地里有了水乡,小游艇派上了用场。湖区还可以养鱼,一可供人垂钓,二可供应市场。有了湖,地下水位提高,有利于植被增加,沿湖堤植树造林,让整个湖区生态建设大为改观。人工湖东南、西北走向,呈窄长湖面,西北最宽处六七十米,这里也最深,有六米左右。东南窄处宽有十几米,水深一点五米,这就使湖区既有深水区也有浅水区,浅水区可供初学游泳者戏水,深水区水面开阔,是划船或乘小快艇兜风的好地方。假如你有极好的水性,不妨扎个猛子摸几条鱼,肯定十分尽兴。
红星人的规划是令人鼓舞的。湖心是一座小岛,像只雄踞在湖心的鹰,巡视湖面和四周的一切,故名鹰岛。鹰岛上将修建古色古香的曲廊,供游客沿岛欣赏湖光景色。由湖岸去鹰岛有两条路径,一条当然是坐船,另一条是架设在湖岸与岛之间的曲桥,漫步桥面,可闻流水之淙淙,会让你心随流水的节奏,奏起愉悦的旋律。假若你游兴未艾,又恰逢月朗星稀,伴着你的朋友,到岛上说会儿知心的话,恐怕是终生难忘的趣事。
因为湖水的存在,给水禽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各种鸟儿不请自到,成群结队在湖面上飞翔,在湖水上嬉戏,在湖周围的草丛里生殖繁衍。多年中极少见到的麻鸭、黄鸭、白鸥在这儿呱呱鸣叫,为湖区平添了不少生气和乐趣。老百姓有句俗语:人对虫好,虫对人好。人为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它们自会给人带来快乐与祥和。
沿湖大堤是漫步的好路径,茶余饭后,沿湖走走,呼吸一尘不染的草原空气,带着青草幽香的清爽气息会让你心清气爽。等到堤旁的柳树成行,在绿荫丛中散步,怕是会有既像在杭州苏堤,又有别于苏堤上行走的韵味。
沿湖的建筑,有怡神阁,碧水轩等。站在这里,任你饱览湖区和整片草原的景色。因为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尤其是在建设中对景区百亩草原植被实施了微喷灌溉之后,草地一派葱郁,紫色的马兰花在5月里争相开放,一些不知名的青草也孕上花骨朵,待到湖花烂漫时,引得游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