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37400000007

第7章 概论(7)

3.朱肱与《南阳活人书》朱肱的代表作是《南阳活人书》,此书集朱氏隐居后近20年钻研《伤寒论》的心得,初名《无求子伤寒百问》。朱氏用分析综合的方法类聚伤寒条文,以问答体裁,设问答百题,对伤寒病机、辨证、治法、方药各个方面进行论叙,并采撷《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书中的有关方剂进行补充。在病机方面,朱肱的观点是以经络理论释六经实质。可以认为他是最早具体阐发这一理论者,即以足三阴三阳经络的通行路线及其生理特点来分析解释张仲景三阴三阳病证的临床表现及传变转归。如伤寒一二日,足太阳膀胱经受病,以太阳为诸阳之会、寒束阳郁解释发热恶寒,以该经循行路线所经过解释头颈强痛、腰脊强等症。他经均作类似说明。在辨证方面,提倡识经络以辨邪之所在,识脉以分表里阴阳虚实,层次分明,比较易于掌握。在治法方面,强调用药不能偏执凉热,主张根据四时气候调整饮食辅助治疗;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他赞同庞安常使用麻黄、桂枝、青龙各方当因时因地治宜的观点,春夏之季在上方中加入清热之品。关于伤寒方药的研究,朱肱采用以方类证的方法,以《伤寒论》方为条目。汇聚有关条文,一方多用时,则汇集一处。朱氏对温病的认识也颇有见地。除冬伤于寒之温热病外,还提出了中暑与湿温两种病因与伤寒无关的病证。指出中暑外证与热病相似,治宜白虎汤等,若作热病治之,复用温热药,必致发黄斑出。湿温为湿热相搏,治拟白虎加苍术清热化湿,不可发汗,汗出则致变证。

4.许叔微与伤寒论著3种许叔微现存伤寒研究著作有3种,即《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3书均脱离原《伤寒论》的体裁编次,博引群书,结合其本人的经验,旨在说明《伤寒论》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其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伤寒百证歌》中。此书以七言歌诀体裁叙述张仲景学术思想,《伤寒论》原文只在歌诀之间以注解形式出现。书中遇《伤寒论》中有论无方时,选《备急千金要方》、《活人书》等书补入。论之不详,则选用《诸病源候论》等书的病机学说加以补充。此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对八纲辨证的发挥。许氏认为八纲之中,应首辨阴阳,阴阳不辨,则表里寒热虚实莫之能辨。他将六经分证与八纲辨证相互联系。指三阳为阳,三阴为阴。而三阳之中,太阳属表,阳明属里,少阳属半表半里,三阴皆属里,故里证当有阴阳之别,阳热里证莫盛于阳明,白虎、承气汤证是其典型病证,阴寒里证莫盛于少阴,四逆、理中汤证是典型病证。寒热虚实的分证又各有表里之不同。至于阳证似阴、阴证似阳、阴盛格阳则更需要脉证合参,详加审辨。这就使八纲辨证更为具体化、条理化,而且与伤寒六经辨证又达成较为合理的统一。因此,他的理论在后世伤寒临床治疗中比较通行。《伤寒发微论》大抵是许氏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此书聚集了22篇论文,对帮助后学者理解《伤寒论》颇有裨益。《伤寒九十论》是一册医案医话集。许氏选择了90种不同的伤寒治验病案,记载详细而较为忠实,并包括了11例死亡之病例,每例之后均予以分析讨论,反映了许氏较高的理论水平与治疗技艺。对于《伤寒论》理论的理解及中医临床工作,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5.郭雍与《伤寒补亡论》郭雍的《伤寒补亡论》是宋代《伤寒论》研究著作中最接近原书面貌、引用原文数量最多、文字最忠实的一家,与《注解伤寒论》相比,其主体部分,即伤寒六经证治部分及“平脉”、“辨脉”篇均基本保留原编次面貌。全书排列先是总论与脉法,次为六经证治,再次为治法、病证,治法仍以“汗吐下温灸刺水火可不可”来分类。本书所言之“补亡”即采撷《素问》、《难经》、《金匮要略》、《诸病原候论》、《外台秘要》诸论及宋肱、庞安常、常器之诸家之说来补充张仲景《伤寒论》中所阙处。从参考书的选择、证类排列、论证说理各方面,郭氏均力求细致全面。因而此书既反映了《伤寒论》的学术观点,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伤寒论》前后中医有关伤寒学术的流传情况。郭雍对伤寒病机及辨证的认识,受朱肱的影响极深,对其六经经络病机说以及分经络、辨脉二步辨证法几乎完全接受,溶为己说。因此,《伤寒补亡论》的地位不在于它对伤寒病的诊治有何独到的创见,而在于它在学术流传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金元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伤寒论》研究与两宋时期相比要薄弱一些,但也不乏有影响的著作,如在后世《伤寒论》研究中流行最广的成无己《注解伤寒沦》便是其中之一。这一时期,医学界的学术空气比较活跃,出现了不少新的学术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在《伤寒论》研究中也反应了这种倾向,例如宋云公的《伤寒类证》将仲景397法,分证50门,派生出484法,列表分述。吴恕的《伤寒图歌活人指掌》针对《伤寒论》、《南阳活人书》增辑若干图表编纂而成,都着重于论述伤寒诸证。王好古的《阴证略例》则提出伤寒阴证的新见解。而马宗素的《伤寒医鉴》、镏洪的《伤寒心要》以及刘完素的《伤寒直格》,均以“伤寒”题名,也言六经,也谈张仲景方,实际上却是论述温热病为主。此外,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专论舌象,并附有简图,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

1.成无己首先注解《伤寒论》成无己的代表作是《注解伤寒论》,他是全面逐条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此书一出,流传甚广,超过了《伤寒论》的任何一个其他版本,因而影响也很大。成氏的注解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经”释“经”,即引用《内经》、《难经》的原文来解释《伤寒论》的医理,追溯其学术源流。由于中国古代具有崇古尊经的传统,因而以“经”释“经”的方法是相当具有说服力的,成氏这一注释法很受后世注释《伤寒论》者仿效。二是成氏的注解着重于病因病机及组方意义的发挥,它的注解中几乎为伤寒各证每一症状都注明病机,每一方剂都说明方义。成氏的这种注解方法,条理比较清晰,说理比较明了,使读者易于理解,使用者便于化裁。因此,为后世医家广泛效用,已远不限于《伤寒论》的注解。成无己的另一部著作是《伤寒明理论》,此乃成氏在注解之余发挥本人对《伤寒论》的理解。前三卷对《伤寒论》条文进行横向联系,提出发热、恶寒等50个伤寒病中的常见症状,对每一症都进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分析,实际上是伤寒有关症状的鉴别诊断。卷四为“伤寒方论”,成氏从113方中精选出20首,阐发其配伍关系及方药效用,大多是他的经验之谈。

2.王好古对伤寒阴证学说的发挥自宋以降,各家研究《伤寒论》往往详于三阳证而疏于三阴证。王好古曾与李东垣同学于张洁古门下,在张氏重视脏腑虚损的启示下,又受到李氏脾胃气虚理论的影响,尽10余年的心力钻研《内经》、《伤寒论》的阴阳脉例,并广泛参照王叔和、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等有关阴证阴脉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伤寒阴证的新见解。他认为,伤寒是人之大疾,病情最急,而阴证尤为严重。因为阴证难辨而难治,鉴于阴证之难辨,王氏分析了阴证的各种变证和假象,阐明病机及鉴别要点。他指出,如阴证表现为一身阳气内消、身表凉、四肢冷、脉沉细则易辨认。若表现为阳从外泄,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此类阴证则容易误诊。若用解表发汗之法,会使三焦气绝造成危证。辨证时,李氏非常强凋以诊脉为鉴别标准。鉴于阴证之难治,王氏提出“三阴可补”之法,主张“药当从温”,尤其强调了温肾助阳的重要。在众多《伤寒论》研究著作中,《阴证略例》从阴证入手,打破了治外感与治内伤的界限,用六经辨证的原则把伤寒与杂病的治疗联系起来,可谓是独树一帜。虽说其本身在温阳与养阴的问题上存在一定偏向性,但作为对《伤寒论》一个方面的探讨,显然不可能求全责备。王氏对伤寒阴证的发挥对后世更加全面地理解《伤寒论》很有补裨。

五、明代对《伤寒论》的研究

明代从事《伤寒论》研究的医家较多,有著作传世的也在20家以上。强调《伤寒论》编次真伪问题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方有执开始强调编次谬误,提出错简重订之说。以后,张遂辰主张维护原有编次,成为针锋相对的观点。到了清代,他们各有一批追随者,故一般认为伤寒学流派之争始于明代。明代研究《伤寒论》诸家,涉及内容广泛。有的重在约论经义;有的偏于订正注家之误。有些医家则把重点放在临床治疗上,王肯堂的《伤寒准绳》、张吾仁的《撰集伤寒世验精法》,从分析病证人手;陈长卿《伤寒五法》从论述治法人手;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伤寒典》对诸家方剂进行归类分析,都有临床参考价值。明代有人提出伤寒与温病的区别,如王履的《医经溯洄集》,强调“感天气恶毒异气”的温病,受到后世的重视。万全的《伤寒摘锦》、戈维城的《伤寒补天石》都论述了时行疫病的证治。李中梓的《伤寒括要》、陶华《伤寒六书》中的《伤寒一提金》,则属于普及启蒙的通俗之作。

1.错简重订说的提出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是明代研究《伤寒论》最有影响的著作。他认为张仲景与王叔和仅两朝相隔,王叔和所撰,纵不全是,也不会全非,按王叔和所列篇目看,王氏尤重太阳病,是明于辨证的。世传《伤寒论》,不合辨证处甚多,太阳三篇尤为混乱。这种编次肯定非叔和方位,乃后世误人之作。为此,方氏尽20余年努力,重加考订,以还叔和之故,通张仲景之源。方氏认为,“伤寒例”一篇是赘附,宜删;“平脉”、“辨脉”为叔和赞经之辞,当移诸书尾;“平脉”篇题不符实,应去其篇名,并入各篇。《伤寒论条辨》对六经均有改订,以太阳病篇变动最大。将太阳病卫中于风而病者列为上篇,收桂枝汤证及其变证为卷一;将荣伤于寒而病者列为中篇,收麻黄汤证及其变证为卷二;将荣卫俱中伤于风寒而病者列为下篇,收大青龙汤证及其变证为卷三,其余各篇分为5卷,凡8卷。这种分法由清代喻昌发展成为“三纲鼎立”说。方有执研究《伤寒论》,是有成绩的,但《伤寒论》是否因此恢复原貌,又当别论。方氏错简重订主观上是以“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之”,但并未找到错简的有力依据。对错简重订说,后世褒贬不一,争论激烈,并由此形成一个伤寒学术流派。

2.维护旧论说的主张明末张遂辰在其《张卿子伤寒论》中明确提出要维护原有编次。他认为:“仲景之书精人无比,非善读者免滞于语下。”张氏尊重历代《伤寒论》研究医家,谓“诸家论述,各有发明”,书中未贬斥任何一家,认为王叔和的编次只在卷数上与仲景原书不同,成无己的注释尤称详洽。张氏依成氏《注解伤寒论》之编次,自“辨脉”、“平脉”始,至“汗吐下可与不可”先后次序分毫末动,只在分卷上厘为7卷。文后注释亦以成无己说为主,兼采郭雍、张洁古、庞安常、李东垣、朱丹溪等人之说。张氏虽未明确反对方有执的错简重订说,事实上却形成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他的学生张志聪、张锡驹承袭师说,进行发挥,形成伤寒学中的维护旧论派。

六、清代对《伤寒论》的研究

清代对《伤寒论》的研究,由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及训诂学的盛行,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较前代有了新的发展。仅清代前、中期流传至今的《伤寒论》研究著作就在百种以上。首先是明代已显端倪的学术之争,到了清代则更为明朗。主张错简重订或主张维护旧有编次的不伺医家,观点都比较强烈,均竭力宣称自己最能反映张仲景的原意。清代主张错简重订的代表医家是喻昌,其《尚论篇》影响之大超过了明代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在他之后,持这一观点的医家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派医家推崇方、喻提出的编次,著书立说也基本在此二家的基础上进行,如周扬俊、张璐、吴仪洛、程应旄、沈明宗、陈知等。另一派医家则认为,即便是方、喻二家也未能尽复张仲景原貌,因而他们的重订工作往往另辟蹊径而不循方、喻。如黄元御撰《伤寒悬解》,钱潢撰《伤寒溯源集》。主张维护旧有编次的医家有张志聪、张锡驹以及陈修园等人。这种学术之争并非没有意义,许多医家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明力,往往博览群书,寻流溯源,深思熟虑,力求得出精辟的分析、独到的见解。因此,其中不乏具有影响的佳作。此期流传入境的外国学者的《伤寒论》研究著作也是《伤寒论》研究中的一条不可忽略的支流。至今仍可见到的日本学者的著作不下40种,以诠释或集注的形式为多。如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伤寒论述义》,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正》等,这反映《伤寒论》在日本的流传以及日本医生对《伤寒论》的推祟、理解和应用。

同类推荐
  •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基训练习题集(第2辑传染科)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三基训练习题集(第2辑传染科)

    本书试题有多种形式,通过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题型,可以帮助读者掌握各章的重点内容,明确基本概念,提高分析能力和记忆效果。读者使用试题时,应在一定的时间内回答多种类型试题,进行自测,这样才能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也才能够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以实用为原则,缩减理论阐述,力求简明扼要,对指导临床有实际意义。全书共10章,选择中医药有一定优势特色的病证88个。在病证下立法处方,以病统方,方证相对。每一种疾病均按照诊断要点、辨治原则、处方、警示四项编写。诊断要点一般按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段式编写,以求精简易掌握。在处方中大多数是辨证用药,也有少数是辨病用药,力求临证用之有效。儿科处方用药剂量应根据小儿年龄、体重、疾病轻重缓急、药物多少及配伍而定,《中医儿科处方手册》除新生儿疾病外,一般中药汤剂处方用量,适用于4~7岁儿童;中成药剂量仅供参考,临床选用时以其药物说明书为准。
  • 大流感: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预言

    大流感: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预言

    1918年大流感在全球造成5000万到1亿人死亡。从它结束的那天起,科学界有一个共识,就是类似的流感大流行迟早还会爆发。流感为什么这么可怕?医学界为什么束手无策?一旦浩劫重演,人类将如何求生?应该作哪些准备?从今天开始,准备和大流感的百年之约。
  • 传世名著百部(第55卷):脉经

    传世名著百部(第55卷):脉经

    本书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熔冶于一炉,总结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谋略、修身养性的智慧,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
  • 袖珍药物手册

    袖珍药物手册

    随着临床医学、药学的飞速发展,新药不断涌现,加之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实施,这对临床医药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迅速、准确地开出规范的处方,成为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面对越来越繁重的工作压力,广大临床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迫切希望能有一本方便实用的药物手册,临床工作中或遇到用药中的问题时可随时查阅。据此,我们在参考了大量相关专业书籍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袖珍药物手册》。
热门推荐
  •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腐败是一种以权谋私的行为。所谓权,是指公共权力;所谓私,是与公相对立的个人私利。以权谋私,就是利用、窃用、滥用公共权力而满足一己之私。据文献记载,早在文明诞生前夜的传说时代,我国腐败现象就已产生。当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腐败遂成为附着于统治阶级身上的痼疾。这些腐败现象在每个王朝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虽然其形式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或为金钱,或为权位,但归结其根本,仍然不过是为了满足贪婪者的私欲。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很复杂,但是,究其根源无不与这些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腐败导致灭亡,严重的腐败导致速亡,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基本规律。
  • 五行灭世

    五行灭世

    创世,灭世,相辅相成?阴阳,科学,相互矛盾?这是一个科学世界的阴阳五行学说。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样的是有着地球同样的科技。一切从一场噩梦说起。风云起,天地灭。大能多如狗。神仙遍地走。唯道逍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玄黄世界的人族啊

    玄黄世界的人族啊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如果第一批人类不是女娲创造的,那么……(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深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追寻遗失的曾经

    追寻遗失的曾经

    在某个孤单的角落,总有那么一个人,需要人陪伴。也许只是一句“没事吧”,都会在心里燃起一丝充满温暖的光芒。
  • 我是公子

    我是公子

    咸鱼穿越,想要翻身把歌唱?不可能的,根本没有这么夸张的想法咸鱼,就应该有个咸鱼的样子什么?咸鱼是什么样子?嗯,就是咸鱼的样子
  • 林夕天下

    林夕天下

    一场大火,改变了她的人,同时也改变了他的心。一场大火,让她此次走上不归路。一场大火,终究物是人非。“我要的是这天下,你也能给我吗?!”“我,才是武林第一人!”她风云朝堂,为何又笑傲江湖。她,究竟命归何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毒妃妖娆

    毒妃妖娆

    前世,洛夕颜被相爱二十年的竹马算计暗害,含恨惨死。一朝重生成将门千金,她誓要洗涮冤屈,报仇雪恨!她运筹帷幄,将渣男渣女拉下地狱;计谋算尽,让庶母长姐自跳火坑。只是,她是尽了浑身解数,却还是一步步掉入某男早就挖好的请妻入瓮的坑里。传说,国师大人淡漠高冷恶尽女色。洛夕颜看着自己身边那笑的狷邪的男子,心道:传说都是一派胡言!不然,是谁纠缠着她不放,还强行给她扣上了一个国师夫人的帽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