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校学生不去上课,逃避学校生活;
(2)逃学者用假象欺骗父母,父母认为他们去上学了,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去上学,父母不知道其逃学行为;(3)逃学一般没有正当理由,主要动机是厌学;(4)逃学生一般在外闲逛游荡,与坏孩子鬼混或者进行其他活动,如在游戏机房玩耍;(5)逃学者一般按照上学、放学的时候离开家和回到家,少数逃学者可能有夜不归宿的“逃夜”行为;(6)逃学行为往往具有反复性的持续性,逃学者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连续逃学。
据调查,逃学的高峰年龄为14~16岁,这个时期的学生从身体发育上来看,正处在青春期,正经历着一个“充满危机”的阶段;而从上学情况来看,正处于初中阶段,因此,初中学生是最有可能出现逃学行为的学生群体。
逃学者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影响初中生的自身成长。正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初中生是其社会化的最佳阶段,个体成长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但是如果在这个时期经常逃学,不仅不能学习到文化知识,还有可能形成散漫、自由的习惯,最后导致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而如果在逃学阶段结识了校外的不良青年,后果更不堪设想,严重者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而且,初中生处于一个相当不稳定的阶段,逃学的风气很容易传染,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就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情绪,干扰了班级的纪律甚至还会影响学校的校风。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的逃学行为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学生逃学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主要归结起来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阶段,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了引起了心理上的变化,使他们躁动不安,心理上要求独立,可是他们的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却不允许他们反驳、独立。因此,初中这个阶段是成长过程中比较动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影响学生逃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品质就是意志品质。在研究表明,在学生初一的上学期,学生的自制能力、抗干扰能力都比较理想,意志品质也比较稳定,一般都体现出较强的意志坚持性,逃学现象一般不会在此阶段出现。到了第二学期,他们隐蔽的逆反思想开始苏醒,坚持性开始动摇,抗干扰能力逐渐降低,意志品质随之呈下降的趋势,因此,逃学现象多在这一学期出现,尤其是第二学期的后期,如果控制不好,到了初二会更为严重,到了初二的后期,意志不清的趋势又会开始上扬,到了初三阶段又会趋于稳定。
由此可见,初中生出现逃学行为也和其意志品质的发展有关。另外,和小学相比,初中生的行动范围扩大了,而且,他们的行为能力也增强了,但是相应地,他们的意志品质不够稳定。因此,心理发展不成熟是导致他们出现逃学现象的生理原因。
其次,初中生逃学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1)因为学习成绩差,借逃学以躲避学业的压力,逃避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怪。不少学生逃学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产生了厌学情绪。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他们就会开小差,说小话,扰乱课堂纪律,这样很自然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对他们来说,上学是一件苦差事,还不如到社会上闲逛来得自在。初二学生刘洋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刘洋的每一门课成绩都很差,尤其是上英语课,英语对刘洋来说更是天书一样。因为听不懂,也没有兴趣,刘洋就在课堂上捣乱,为此刘洋被老师批评了很多次,后来次数多了刘洋觉得老师很烦就开始不去上课,打了上课铃以后,刘洋就躲在学校的角落里看漫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整天都不去上课。这就是很明显的因为成绩差而导致的逃学行为。
(2)被同学欺负,不敢上学也不敢告诉师长,只好借逃学来逃避。有不少胆小怕事的学生被别人欺负,或者被勒索,因为没有钱满足那些欺负他、勒索他的人,怕挨打,就不敢上学。这种情况在初中生当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一些普通中学。这些学生因为年少不经事,自己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往往会害怕这些恶势力的打击报复而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最后没办法了,就只好用逃学这种消极的办法来躲避那些恶势力的追踪。
(3)迫于父母的巨大压力,觉得无力应付而逃学。很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孩子每天除了要应付本身学校的功课外,很多家长还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于是孩子还要做很多课外作业。这些还不算,周六周日,孩子的日程表都是满满的,周六上午要补习,上午要去上钢琴课;周日上午要上奥数班,下午还要练钢琴。孩子实在不堪重负,最后就只好用逃学来解决问题。强强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初中生,爸爸妈妈总是对他说:“我们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对他期望很高,因此强强每天都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如此,强强并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相反,强强的成绩只能勉勉强强算中等。强强觉得很对不起父母,但是无论如何努力,他的成绩就是上不去,最后,强强彻底自暴自弃了,不去上课。一开始还是偶尔逃一两节,后来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了就整日不去上学。老师发现后和父母沟通,找到了根源才及时制止了事态的发展。所以,父母的期望如果过了“度”,有时只会适得其反。
(4)受到外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沉迷电子游戏而逃学。社会风气的好坏,不仅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兴衰,而且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变化非常巨大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今信息社会,初中生有手机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家中的电脑更是比家长玩得还熟。在这个五光十色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很多东西都可以从网上获得,除此以外,电影、电视、电台都会充斥着一些不良的东西,而初中生的分辨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
其中令很多家长都头痛的就是电了游戏,不少初中生逃学的原因就是为了能打电子游戏,能不断地过关,然后取胜。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上课反而变成了一个业余的任务,想起来要上学了才去。
那么,对于这些逃学的学生,该如何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呢?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维明是某中学初一的学生,爸爸妈妈是做服装生意的,每天起早贪黑地赚钱,没有时间管维明,因此,他从小在家里觉得很孤独,没人陪他玩。爸妈只会关心他缺不缺钱,成绩好不好,没钱了,爸妈会给他足够用的,成绩不好则会换来一顿结结实实地打,结果维明的成绩反而每况愈下,后来爸妈也放弃了,不再过问他的成绩,只管他够不够钱花。
维明勉强地升上了初一,面对一下子加了那么多课,维明更是懵了,本来基础就不好的他,学得更吃力了。虽然骨子里他很想学好,但是爸妈不管,老师也经常斥责他,使他越来越没有信心,为了躲避老师锐利的目光,他开始逃学,每次逃课、逃学他都是躲在校园一个僻静的角落里一个人看小说,只有那时候,维明才觉得内心安静一些。维明的逃学没有持续多久就被老师发现了,当老师把他从角落里找到的时候,维明睡着了。
在老师的办公室里,维明坦率地说明了他逃学的原因:他听不懂老师上课在说什么,而且老师总爱提问,提问回答不出来,他就会挨批,他觉得很难受,所以他宁愿不去上课,一个人呆着。
维明的逃学行为是很典型的因为厌学而出现的逃学现象。大部分出现逃学行为的学生都是因为厌学,因此,要纠正维明的逃学行为,要从其厌学态度来解决。
从维明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维明在逃学期间并没有去外面流浪或者从事一些不法活动,他只是躲在校园里不想去上课。因此,针对维明的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辅导措施:
(1)老师要改变对后进生的看法,对待他们不能存有偏见,对于像维明这样的学生,更应多加关心和鼓励,通过老师的态度来改变他的厌学情绪。
(2)班主任发动班集体的力量,一起来帮助他,可以组织一些互帮互学的小组,在学习上帮助维明,让他体会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从而打消逃学的念头。
(3)与维明的父母联系,并与他们交流教育孩子的看法,改变他们的一些不良教育认知,并希望他们能多给予维明爱心和关心,而不仅仅从物质上满足维明;尽量抽时间多与维明在一起,相互交流和沟通,为维明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有条件的话帮维明请补习老师,帮他把基础补上去,因为维明本身想学习,但因为是没有学习动力才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如果他能从学习中找到激励点,那么他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了。
(4)针对维明的逃学行为与其分析逃学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其明白,不能因为学习差就用逃学的方式来逃避,人要学会承担责任和改变现状,而不能一味逃避。改变他的一些不良认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使其能更好地面对生活。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针对学生的逃学行为,应采取如下心理辅导策略:
(一)预防性策略
1.班级管理策略
(1)向学生说明这个阶段他们可能的变动性,直接阐明问题。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向学生说明他们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并向他们展示意志变化特征曲线,直接阐明问题,并通过设计一些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控制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写下“逃学档案”以便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在向学生阐明问题以后,可以给学生做一个“逃学档案”,让学生自己记录曾经逃学的经历或者曾经有过的逃学动机。上面可以详细记录学生逃学的时间、去向、原因、后果以及曾采取的补救措施;而对于只有逃学动机的就可以记录他们逃学的原因。老师把握了这个“逃学档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及行动变化,以便及时地针对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不过这个“逃学档案”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班上同学逃学的情况并不严重的,这个档案可以省去;或者只是针对那些曾经或多次出现逃学的同学进行个别建档。
(3)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大部分学生逃学是因为缺乏动力和学习兴趣,他们有的是因为基础差而逐渐放弃,有的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被动学习的,他们把学习看成是苦差事,因此,关键要帮助这些逃学的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情况,老师可以适当地对这些差生进行辅导,或者可以建议他们的家长为他们聘请辅导老师。如果学生实在特别差,可以针对他的实际情况,让他学有所专,也就是培养他对某一方面学科的兴趣,从而带动对其他学科的兴趣,例如,他喜欢玩电子游戏,就可以引导他往计算机硬盘件、动画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对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来促进对其他内容的学习。
(4)定期检查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学生在初中阶段是一个变化最快,最为动荡的阶段,因此,老师要通过一些诸如周记、日记或者班级日志等书面材料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另外还可以通过向学生干部或者任课老师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了解了学生情况,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变化动向。
2.在教师指导下的家庭辅导策略
(1)指导家长要注意自己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实践证明,在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家庭里是最容易对孩子的个性造成不良影响的。在专制型的家庭里,家长是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这样孩子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性格特征;在放任型的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来说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也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因此,教师要指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要知道过分施压和放任自流都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出现逃学行为。
(2)指导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动向,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除了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之外,还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变动情况,只有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及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3)指导家长孩子出现问题要解决,不能任其发展。一旦发现孩子有逃学问题,就要马上了解其逃学的原因、动机等,协助老师解决问题,而且要在孩子第一次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解决,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否则,一旦孩子逃学成习惯或者在逃学时结识不良社会青年,那控制和辅导的难度就会更大,并且辅导的效果也很难预料。
(4)当家庭出现危机事件的时候,要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善后工作。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家庭出现危机事件,如亲人去世、夫妻离异、家庭纠纷等情况的时候,要及时处理孩子的问题,让孩子避开矛盾或事故发生的现场,并及时对孩子进行辅导和关心,而不能置孩子的感受于不顾,置孩子的情绪而不理,只顾自己、不负责任。
(二)及时处理策略
(1)了解情况,了解逃学背后的动因。在学生出现逃学行为后,首先要了解他逃学的原因,并且要了解他什么时候逃学,逃学这段时间又去了什么地方,和什么人在一起,做了些什么等具体情况,以期能对症下药。
(2)与家长联系,两方面配合。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协助和配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果学生是因为家庭问题或者家长的教育方式而逃学的话,更要与家长探讨,希望家长能改善家庭环境或者改变教育方式和态度,帮助学生纠正逃学行为。
(3)应用“理性——情绪疗法”,让学生了解逃学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坏处和不利的结果,检讨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范。通过“理性——情绪疗法”,纠正逃学学生脑中不正确的观念,或者灌输正确的观念,并通过分析让学生懂得自己的逃学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树立正确观念。
(4)辅导其阅读相关的励志书箱,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利用阅读法,引导其阅读相关励志感兴趣的书籍,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习惯,让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分散,怎么办?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美术课上,任老师带着一盆精美的绿色盆景走进一年二班的教室。“同学们,盆景在日常生活能美化我们的环境,在繁忙的工作中,欣赏一下优雅的盆景,能放松我们的情绪……”任老师一边托着盆景,一边引导学生观察盆景,“仔细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任老师发现张展和周舟这一对同桌,这会儿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只见他们的书本摊在桌上,两人的手却放在课桌下面,眼睛不时地往下看。任老师意识到这两个学生的桌下一定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