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小刚休学了一段时间。在休学期间,小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是后悔,后悔自己打球太猛,以致弄伤了自己的身体。心理医生主要的办法是让小刚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多的无意义的后悔和自我谴责,并指导他适当地自学,以及引导他进行适当恢复身体功能的锻炼。
经过8个月的治疗和心理辅导,小刚摆脱了人生路上的一个危机,身体得到了初步的康复,心理机能也有了不小的提高,于是他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学业。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对罹患急重病的学生进行必要、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指导他们积极面对患病的处境,对于他们的疾病治疗与身体康复,以及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对应激的有效应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帮助患病学生获取疾病与有关治疗的信息学生罹患急重病,一般情况下对疾病的了解不太多,因此,帮助其正确了解和对待疾病,正确评价与估计治疗中会出现的问题等就显得较为重要。如果病情急重且时间比较仓促,预计学生不一定可以马上接受,在告知病情时不宜太过突然,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酌情逐步告知的办法,以免引起学生的恐惧和焦虑。
给学生提供病情的诊断、治疗等正确的信息的同时,需要教育与训练学生增加自我照顾的能力,帮助学生及其家庭开始罹患重病后的适应,减少不确定感,逐步建立新的生活计划。可以引导学生对罹患重病进行积极的思考,降低对生活的预期,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信心,学会表达需求和感受,重建或恢复同伴、朋友、家庭、老师、医务人员等固定的感情支持,学会获得自我有效控制疾病的感受。
(二)引导学生确定具体的、有效的治疗与生活、心理成长目标在治疗方面,引导学生实现处理症状、适应住院的环境和治疗过程;发展和保持与医生、护士的良好关系。
在生活目标方面,帮助患病学生以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付疾病,逐步恢复到日常生活中来。如生活自理、散步、参加集体活动,保持日常生活常规等,用积极主动的活动来占满整体的时间,从而减少患病学生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提高自信心,实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目标。但是在树立生活目标的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些活动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否则容易使学生感到灰心和失望。
在心理成长目标上,引导学生努力控制负性情绪,保持或促进正性情感;努力保持一个满意的自我评价和能力感,保持自尊;努力与身边的亲人、同伴、朋友保持良好关系;有充分的准备,积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逐步建立起新的现实生活中的目标,接受现实生活的考验。
学生喝酒闹事,怎么办?
我们先来听一位心理辅导老师讲述的故事:
那是某个检查团来校的日子,全体师生紧急动员,学校进入了迎战状态。即使是午休时间,教学楼里也一尘不染,安安静静。
但就在这个当口,初二的走廊里却忽然传来了高声的叫骂,那是一个男孩含混不清的声音。负责保卫工作的老师闻声赶到,只见一个男生已喝得烂醉,正在和搀扶他的同学挣扎,并指着班主任老师大骂。眼看检查团的人就要来看午休了,“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保卫老师“当机立断”将男孩抱起塞进了车里……和于洋的第一次见面
当于洋走进咨询室的时候,这件事已经过去两周了,我根本没把眼前这个热情有礼的男生与那个喝醉酒的孩子联系在一起。
“老师,我就是那个喝酒的人。”于洋的主动倒使我有些意外。
在进一步的交谈中,我渐渐了解到于洋原本是个“混”的孩子。曾经打架无数,砍过人,也曾经被人砍。那种人见人怕的威风曾经令他无比陶醉。只是初一暑假时,家中最疼他的爷爷突然去世了,临终前嘱咐他好好学习,将来要有出息,使他大受触动,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但“混”惯了的孩子是很难“回头”的。于洋的那群哥们儿不断地来找他,让他帮忙出面去“解决”问题。他一次回绝,两次回绝,第三次回绝的时候,哥们儿生了气,说:你只要将这瓶酒喝干了,我以后就不找你了。那是一瓶500m1、56度的二锅头。于洋没犹豫,愣是逼着自己灌了下去。就是那个中午,他酩酊大醉着回到了教室。班主任正为他不知去向而着急。见他如此模样,非常生气,批评了几句。于洋万分委屈,便借着酒劲大骂起来,演出了开头的那一幕。
虽然保卫老师的果断使于洋没有为学校评比造成什么损失,但于洋还是为此受到了处分。谈到这里于洋很伤感。他说自己从前打架的时候,一直将处分当一种光荣,求之不得,而现在自己想学好了,处分却不期而至。
和于洋的第二次见面
第二次见于洋的时候,已经是1个月后了。他进来的时候带着一股酒味,一闻便知道他刚刚喝过酒。他的眉头紧缩,眼神游移,明显藏着心事。
“老师,我现在憋得难受,老想打人。”
原来,在上周他过去的“仇人”来将他打了。当时他没有还手,现在“混”的孩子都在传“于洋不行了”。
“我心里特别难受。您要知道,如果从前,他们几个根本就不是我的对手。”说这话的时候于洋眉头紧锁,拳头紧紧地握在一起。
“但你现在与从前不同了。”
“对,我想好好念书,考一个好高中,以后上大学,让爷爷放心。”于洋的声音哽咽了,他双手捧住脸,肩膀抽动起来。
我知道像于洋这样的孩子是很少哭的。即使现在,他也在极力地掩饰着自己,不愿让我看到他的脸。但从他抖动的双肩上,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委屈。
“每一种选择总会有代价的。”等他平静了,我慢慢地说。
“我知道,所以,我现在经常抽烟。”于洋的双眼直直地盯着前面的地面。
“以前我每天都要找茬打几架。现在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我总是忍着,有时候到操场上去狂跑两圈,有时候只好打墙。”
我注意到他手上果然有一些伤口。
“有时候这些都不管用,我就自己找一个地方,蹲着抽烟。”……其实那一天于洋已经找好了人,准备和欺负他的“仇人”一决高下,是内心的挣扎让他来到了咨询室。
“你预期这次打架的结果是什么呢?”我问于洋。
“凭我的实力,肯定能把他扁一顿,但是之后…于洋的语速慢了下来。
“之后会怎么样?”我追问。
“之后……嗨!我可能又要回到原来的路上!”于洋深深地叹息。
那天中午,我们历经了1个小时的讨论,他终于决定放弃晚上的计划,承受改变的代价。
于洋的母亲曾为此对我表示感谢,但我却认为是于洋自己帮助了自己。在与于洋的接触中,我总感到于洋的心中有一种力量,一种积极而热诚的力量,是这力量在不断地推着他前进。即使为此而付出一些心痛的代价。我给他的只是一种支持,鼓励他按自己的心愿继续走下去。
和于洋的第三次见面
再次和于洋见面的时候,我们谈到了吸烟的问题。
他很坦率,“我知道吸烟不好,我只是没有办法。”
“我知道你没有办法,我只是觉得你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于洋笑了。
“我们可以尝试少惩罚自己一点吗……”
“我只能说试试。”于洋的态度很诚恳。
说实话,我也不希望他那么爽快地答应,而后难以实践。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此的成熟和负责任。
后来,我们制定了一个小方案。一方面降低他每周吸烟的数量,一方面寻找其他的途径去面对困难。
习惯了以暴力对待周围事物的于洋需要学习,需要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渠道,并慢慢接受。他需要时间和支持。我也需要准备好接受他的反复和脆弱。
于洋是个出了名的“坏孩子”,从前就以打架闻名,在别人的眼里野蛮、粗鲁,不能自控,总是惹事,给班级和学校找麻烦。初二后,他突然转为沉默,不怎么惹事,但是没有人相信他能坚持下来。果然,很快就出现了这样的事情。
于洋能来找我,其实让我很意外。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对老师戒心很强,轻易不愿意主动找老师交流的。他能打破这样的限制,主动找我,说明他的确有些与众不同。
于洋第一次来找我时,充满了伤感。于洋个头不高,但看起来却非常的沉重,说起话来语调低沉,像是饱经了沧桑的模样。从和他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的无奈。这是一个想从“混”的道路上回头的孩子,爷爷的亲情让他希望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是,回头的路并不容易,他不仅要面对老师、同学的不信任,还要面对从前同伴以及“仇敌”的纠缠。他要走一条正常的路,比那些普通的孩子所要付出的代价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