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的心渐渐向老师靠拢,有什么话都能跟老师说了。在与她母亲的又一次谈话中,她母亲告诉老师,刘梅说班主任老师那么好的一个人,小时候家里也挺穷的,她也要做班主任老师那样的人。
刘梅终于不负众望,作为班长,她带领全班同学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她温和而自信,安排工作井井有条,不再犹豫、矛盾。在她积极的组织带领下,该班的各项工作都名列全校前茅。
这是一个成功的心理辅导案例,本案例能从学生心理问题出发,通过生动的背景心理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农村因贫困而自卑的孩子特别适合,班主任老师着重于两点:一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刘梅能在同学当中抬起头来;二是运用“自我揭示”的方法恰到好处,给了刘梅更大的自信暗示,促使她也“要做班主任老师那样的人”。这个案例对我们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富有启发意义。
学生太自以为是,怎么办?
响响,男,11岁。小学五年级某班班长,同时担任少先大队的委员。学习成绩优良,组织能力强,能说善辩,具有写作、绘画、朗读、歌唱特长。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担任班长之职,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教师经常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对他大加赞扬,如“响响同学真聪明,一学就会,不用老师反复讲,语文数学都是满分,你们要向他学习”等,使他总感觉自己很了不起,认为别的同学都不如他。由于他学习成绩好,很多老师只注意到他的优点,没看到他的缺点。尽管同学们不投票选他当班长或“三好学生”,但老师总认为他学习成绩好,又聪明,所以还是任命他当班长或“三好学生”。从一节普通的美术课上就可以对响响的这种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的特点略见一斑。美术课上,老师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可以给这幅蜡笔画加上背景,你相信吗?”话音未落,就听到响响大声说:“这有什么,我也行!”老师请他到前面演示给大家看。老师给他一枝毛笔和一枝黑色的水彩颜料,他在画上涂上黑色背景,画得不错,老师表扬了他。接下去老师讲:“蜡笔有不溶于水的特性。在涂水彩颜料时,不要反复涂,否则会覆盖部分蜡笔画。最好按顺序一遍涂好,就像用刷子刷墙一样。背景色用黑色或深蓝色,不要用白色,因为白色有一定的覆盖力。”此时,刚才被表扬的响响已经开始调颜料了。“响响,放下笔,认真听。”他回答:“知道了,我已经会了。”他悄悄地用深蓝加白色颜料调出浅蓝色,此时同桌提醒他:“别画了,不能用白颜料。”响响说:“去!你懂什么?浅蓝色多好看。”上下左右反复地刷在蜡笔画上,结果用蜡笔画出的美丽景色,被颜料覆盖了大部分。在展示学生作业时,教师拿起他的画说:“响响,美丽的夜景逃到哪里去了?这就是自以为是的后果。”同学们哄堂大笑,响响惭愧地低下了头。
案例中的响响是一个典型的自以为是的学生。
“自以为是”,就是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做法才是正确的,不太接受别人的意见,是自我中心的一个表现。这种心态要是继续膨胀就是自负了。因此,对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正确引导。
1.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认清自身的不足
自我中心的人经常只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而看别人时总是注意到人家的缺点、短处。为此,可以采用让他给别人找优点的方法来调整他的心理。给他一张学生名单,上面列着在他看来是些学习成绩差、能力低,很不起眼的学生的名字,让他用一周左右的时间为每个人找优点,并让他与这些学生的优点相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同时,让他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并不可怕,不丢人,重要的是要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去面对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和完善,从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2.倾听别人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
在倾听别人的评价中形成自我意识,是获得对自身认识的一个基本途径。像案例中响响这样的学生一直是在教师、家长的赞扬声中长大的,他经常听到的都是一些好话,因此不知道他在别人的眼睛里是什么样,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活动,如“我心目中的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形象”评选活动,一般这样的学生都在班里担任一定的职务。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都会希望班级干部学习成绩好,能够热心帮助别人,与同学公平、友好相处,不耍小脾气,对那些即使学习好,但傲慢无理、事事处处占上风、自以为是的班干部不认同而且非常反感。最后进行不记名投票并当场唱票,如果自己的选票特别少,他就会认真想一想问题出在哪儿,事后教师再巧妙地给他一定的暗示,让他意识到自己确实该好好反省了。
3.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让他人站到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验感受。总结有自以为是倾向的学生的典型表现,如:我经常对学习差的同学说“你这个笨蛋”;与同学做游戏时,总爱让他们听我的,如果不听,我就耍脾气;如果别的同学读课文或回答问题不流利时,我爱嘲笑他们;在大街上与同学相遇,他不理我,我不主动跟他打招呼;我感觉学习好,做题比他们快,他们就得服我。让他们一条一条地自我对照,并说出“如果我是那个被嘲笑的同学会是什么感受”。在这种不断思考和体验中,他们可以逐渐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新的认识。
4.优化班级环境,调节人际关系
学生转变的快慢直接受班集体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内因发生变化的同时,积极地给他们创设外部环境,以促进他们的转变。可做如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二是做全班同学的思想工作,让大家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给有缺点的同学改正的机会,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主动找他们做游戏、交朋友,帮助他们尽快改掉缺点成为同学中的一员;三是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他们与同学交往,在交往中不断地磨练他们,如鼓励他们参加学校搞的课本剧、运动会、歌咏比赛、朗读比赛等,让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和合作中认识到同学之间应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使他们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
学生自我意识过强,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一个教育故事:
苏航是我班上的一名小组长。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发现他个性张扬、与众不同,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他的个性张扬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凡事喜欢凭自己的喜好去做,与同学相处时也希望遵循着他的意愿,对人,对事,有自己固执的看法,有时还会在课堂上就老师的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进行质疑。现在的教育,都在大力提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要敢于接纳学生“说不”,要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所以,对于他在课上、课下甚至是与同学相处时的“放肆”我总是宽容待之,总认为这是他独特个性的表现,对他的管束较之其他学生也随意许多。这样的学生,我从来没有想过把他与“问题学生”联系在一起,但直到四年级,他接连几次越来越出格的表现,才让我开始正视及反思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
有一次,在我的一节周会课上,我就刚结束的期中考试向全班进行总结分析,我说:“同学们,一次考试,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只能说明过去,老师从来不会以此作为评价你们的标准。老师更看重的是你们在课堂上、家里的表现。只要大家平时确实是努力了,那么——”“哎呀,说是这么说,但哪个老师不看成绩啊,我爸妈只要一看我考不好就会开始数落我了。”冷不防地,从教室的某一角落里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冒出了这样几句话,硬生生地把我的讲话打断了,我有点意外,循着声音望去,正是苏航,他正斜靠在椅背上,满脸的不以为然,说实话,当时的我并不生气,只是有点惊讶,怎么他的头脑中会是这样一种观点,毕竟我教了他四年,我更看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这种观念并不是我现在才向他们灌输的。我当时想得更多的是,苏航的话更多折射出现在大部分的家长及一些个别老师的心理,而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去以家长的标准去衡量自己,这在无形中会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背负上考试的压力,苏航会这么说,也许在其他学生心里也有相同的感受,我一直都希望,我所教育的孩子是富有创造力,充满朝气、活力、个性鲜明的个体,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整天在试题中疲于奔命的答题机器,于是,接着苏航的话,我看着全班,认真地说道:“鲁老师始终认为,只要你平时尽力了,努力了,即使没有取得好成绩,也没关系。成绩对鲁老师来说永远都不会是唯一的标准!”说完,我看了苏航一眼,他也看着我,似乎在掂量着我的话,不过明显地,他脸上的神色平缓了许多。苏航对我说他向来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而且,对我这个与他相处了四年的老师,他是有着敬畏感的。这个课堂上的小插曲,虽然当时被我看做是苏航个性突出的又一次体现,但心里却有着一个小小的声音在提醒我:苏航是不是过于无视课堂纪律的约束了?而作为一个学生,在与老师对话过程中,是不是该注意一下基本的礼貌与尊重?
有一天下午快要放学时,我搬着一堆作业来到了班里,这次的作业因为有几道题难度较大,在批改的过程中情况不太理想,于是我便想用一点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下作业。在我讲解作业的过程中,在几十双认真的眼睛当中,我看到了一张明显不耐烦的脸孔,那正是苏航,他似乎如坐针毡,眼睛里满是焦虑,用一种不满、委屈、赌气的眼神看着我,当时的我觉得很奇怪,他是怎么了?继而一想:他不会是在埋怨我占用下课的时间吧?我不由自主看了一下时间,才刚放学五分钟啊,于是我问他:“你想回去吗?”他不吭声,狠点了一下头,“那你要是有事就先回去吧。”在全班学生面前,我又给他开了一次绿灯,我话音刚落,他马上就背起书包一句话不说,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不禁有点生气,有这样跟老师耍性子的吗?这时,一个同学开腔了:“他每次都是这样的,他说是跟他妈妈单位里的车回去的,要赶时间,但是我看那个车每次都是很晚才走的啊,其实,他是想早点放学,因为他跟人家约好了。”“老师,”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昨天下午放学的时候,实习老师也留了我们一会儿,苏航他没有得到实习老师的批准,也没有跟实习老师说一声,就走了,今天是鲁老师您,他才不敢走的”,听了他们几个的话,我简直气不打一处来,也很后悔刚才放他走。我很清楚,他这已经是公然挑战老师的权威性,对老师,一些起码的礼貌与尊重他都不顾。是要挫挫他的锐气了。第二天,在全班同学面前,我严厉地批评他,并让他去跟实习老师道了歉,而他自知理亏,态度还算诚恳。从那天以后,在班里对他的不足我及时指出,有了改进我也及时肯定,那一段时间,苏航收敛了很多。于是,我以为我的教育已经把苏航成功转变了。直到那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才知道事实不是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