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某勤奋自觉,成绩优秀。有一次进行课堂小测验,她成绩不错,但没有得满分。尽管也在受表扬之列,但她并不像其他孩子那么高兴。看得出,她对自己并不满意。见她心事重重的样子,班主任叫住了她。老师说的一些叫她放松些、对成绩不用太在意的话想来她并未听进去,却始终坚持说:“我不该错的,如果我再检查一遍的话。”后来,语文老师让班主任看了她的一篇作文,里面的一句话令人记忆深刻:“只有满分,才能让我洗刷以前的耻辱!”她对于自己的要求,已经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就是因为太“用心”,太紧张了,后来几次的数学测验成绩都不太理想,对她打击很大。
这是一种近乎强迫症的症状。症状多种多样,既可为某一症状单独出现,也可为数种症状同时存在。在一段时间内症状内容可相对的固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内容也可不断改变。其表现大致有:
1.强迫观念:即某种联想、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1)强迫联想:反复想象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2)强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3)强迫疑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她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到焦虑不安。(4)强迫性穷思竭虑: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如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5)强迫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
2.强迫动作:(1)强迫洗涤:反复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心中总摆脱不了“感到脏”,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2)强迫检查: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患者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已锁好的门窗,反复核对已写好的账单、信件或文稿等。(3)强迫计数: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做一定次数的某个动作,否则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数起。(4)强迫仪式动作: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如睡前要按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则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脱下。
3.强迫意向: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十分苦恼。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时,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患者却十分发紧张、恐惧。
那么,教师该如何对患有强迫症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呢?
(1)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
对于患者要冷静分析其本人的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如能找出原因,应树立必胜信心,尽力克服心理上的诱因,以消除焦虑情绪。但是又要看到,矫正强迫倾向行为和思维必须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往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会减轻其内心的焦虑不安,反而能收到好的效果。顺其自然,即在躯体出现不适感、思想出现不受自己支配的念头时,能听其自然,比如看书的时候出现不相干的念头干扰了自己,不要理睬它。有强迫思维时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家长及老师对患强迫倾向的儿童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过分担心,尽量避免跟小孩讲大道理,尤其不能追根究底。对小孩提出的问题,最好按常识给予答复,说一遍即可,无需要重复。
(2)指导患者不断加入自控行为。通过患者不断加入自控行为,逐渐取代不由自主的强迫行为,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患者洗手时总要先从大拇指洗起,现改为从小指洗起。表面看强迫倾向依旧,但实质已经发生改变。因为先前是一种症状,感到对它无能为力,当患者有意识地加入了自动动作成分,实际上是对强迫行为刻板形式的一种破坏。
(3)引导患者多参加活动。引导患者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玩有兴趣的游戏,这样可以建立新的兴奋点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4)思维中止法。对于强迫观念者,当强迫观念一出现,即用声音干扰,效果也较满意。教导患者当脑子里出现“强迫想法”时,就弹手腕上的皮筋,并说指导语:“这是我的强迫倾向,是自己强迫自己,应当马上终止!”可以反复做这个作业,但不要“迁就”自己的症状。
(5)辅助性的疏导策略。①减轻外界是压力。可运用多种灵活的教育方法,寓教于乐,多表扬激励、少批评、杜绝体罚,创设轻松愉快的集体氛围,减轻紧张焦虑,培养学生乐观的心境。②创设机会、条件,让学生多获得成功的体验,缓解焦虑。③引导学生多参加锻炼意志和承受挫折能力的磨砺活动,在吃苦与克服困难中不断增加挫折承受力。④鼓励学生多多交开朗、活泼、上进的伙伴。
学生存在孤独心理,怎么办?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相伴性是一种精神需求,它可以给人以安稳的感觉、依赖的感觉和竞争的感觉。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不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既没有亲朋也没有好友,那么他的性格就会变得孤僻怪异,精神上也会感到异常的苦闷和压抑。在现代这个钢筋水泥包裹着的社会里,人们的心灵空间好像是变得越来越狭小。孤独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流行。家庭模式日趋缩小,血缘关系的传统亲情虽然还存在着,但人们之间,即使是亲人之间的交往也已淡如止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远隔万里重洋,仍能沟通无间。是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距离的确是缩短了。但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现代都市中,同住对门,互不知道姓名的事早已司空见惯。尤其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数目越来越多,大多数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感情脆弱,独立性关。尤其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缺少亲情,缺乏关爱,缺乏温暖,孤独之情便油然而生。
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
某初二女生,小时候挺喜欢与同学交往,且常常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下常常喜欢对某个老师评头论足,其中不乏有一些不敬的话语,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那个被她评论过的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并让她向全班同学作检讨。她由此开始怀疑是好朋友“出卖”了自己,开始怀疑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真诚。受到老师批评的事又不好意思告诉自己的爸妈,况且爸妈整天在外奔波,很少有机会与女儿聊天。慢慢地她便习惯于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在心中,也不再愿意与同学交往,不愿意再多说话。
进入初中后,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有时需要调整学习方法,但她早已习惯于一个人独自看书学习。上课没有听懂的,又不敢向老师或同学询问,因此虽然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仍然是中等水平,没有大的进步,这同时又使她更加封闭自己,自卑倾向更加明显,于是越来越孤独。平时少言寡语,喜欢独来独往,没有要好的朋友,极少主动地与老师或同学交往。
在家里也总是一个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少与家长说话。刚开始父母觉得很高兴以为孩子已长大。不久便发现事情并非所想的,女儿与父母的谈话也越来越少,有时甚至一天也不与父母讲一句话,学习上的什么事更是一句也不说。
案例二
某五年级男生,个子挺高,但胆子却很小。他不爱参加集体活动,课间时间常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呆,不愿与别人交流。说话声音很小,像蜜蜂嗡嗡一样。做事的动作也很缓慢,大多数同学能按时完成的事,他却很少能按时完成。而且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他,他总是一幅面孔:两眼空洞,面无表情。
案例三
方某,高一男生,学习中等,品行端正,性格内向、深沉、孤僻,常远离其他同学,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也极少与老师说话,被同学们戏称为“酷哥”。
他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在小学时父母就离异了,从此一直呆在外婆家。虽然有母爱,但毕竟是生长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中,所以他逐渐认为别人都瞧不起他,凡事故意表现得很冷漠,装作一幅漠然置之的样子,其实他的内心很脆弱,生怕被别人伤害,于是便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他人交往,久而久之,他越来越孤独、寂寞和抑郁。
对于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孤独心理,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这种情绪产生的根源、表现和后果,正确地加以对待,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走出孤独的困扰,并以此为契机,促使他们进一步地走向成熟。
中小学生孤独心理的改善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加强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同时还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质量。对于教师来说,则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融洽的心理氛围。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给予赞美和赏识,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积极投身和融入到班集体之中。
鼓励孤独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或课外体育活动,并根据学生的特长,有意地使他能在活动中取得胜利,获得一种成就感。例如,对于案例二中的那个男生,由于他心细,爱护公物,因此可以让他管理班级的钥匙,负责给同学们开门。同时还可以在班上表扬他聪明能干、爱护集体,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给孤独内向的学生,安排一个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同桌。利用同桌的外向、开朗来积极地感染和引导他逐渐活泼起来。同时号召同学们相互帮助,形成团结友爱、活泼健康的班风,让积极乐观、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感染他,改变他。
尤其注意的是,对于性格孤僻的学生,决不能在一些公共场合对他进行说教。因为可能会造成误解,他们或许会认为是老师故意让他在公众面前丢人现眼,有时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时一步加剧了其孤僻的心理。对于大多数孤独的学生来说,别看他们外表“冷漠”,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事实上,他们的内心比一般人更“炎热”,孤独的学生是渴望能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2.指导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关系和爱护,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体味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和摇篮,亲子关系是他们建立的最早的人际关系。父母的言行、态度和行为方式时进刻刻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教师要指导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首先需要父母双方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父母双方应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的不良情绪,避免发生争吵。争取改善夫妻关系,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其次,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接触和交流。既可以与孩子谈学习的事,也可以与孩子谈社会生活中的小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表扬孩子,多给一些赞美。当孩子态度冷漠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一味地训斥,不要使他产生厌烦情绪。可以上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为孩子提供一些与他人交流接触的机会,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邀请他的小伙伴来家里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