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高二的时候,班里转来了一位新同学,因为都是女同学,也因为她的学习成绩比较差,总爱找我问一些问题,时间长了交往就多了,我们成了好朋友。进入高三,我的高考压力越来越大。有时我在专心做作业时,她张口就问,题讲完后,她去做题没事了,可我很难再接着那个被打断的思路做下去,复习的效率很低。想到高考临近,心理更加烦躁不安,但又不好对她直说,而她却乐呵呵地满不在乎我的感受。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对她说:‘你以后别问我问题,这样下去会耽误我的复习。’她当时二话没说,扭头就走了,从此不再理睬我,而且还故意在我面前大声嚷嚷着问别的同学问题。后来她又在同学中散布我的谣言,说我的坏话,并鼓动同学不与我来往。”
“有一天,我们班一名很同情我处境的男生安慰了我几句,当时我觉得这个班只有他能理解我,以后我再遇到什么委屈都想说给他听。可是没几天,说我‘和他好’的谣言传遍了全班,弄得他很难为情。以后,他就埋头复习,再也不敢与我交往了。
从这开始,我恨这个学校,恨这个班,更恨她的存在。感觉人活在这个社会上太累了,再加上几次模拟考试都考得不理想,我彻底绝望了。我开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逃学。对家长就说上学了,我早上背着书包按时出了家门,晚上放学按时回家,家长信以为真,没有半点怀疑。对老师就说病了,身体不舒服或家中有事,老师也信以为真。在外面闲逛的几天里,我想了很多,想来想去,真是一点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只有一死才能摆脱这些烦恼和忧愁。
“那天下午,我徘徊在山脚下,迟迟没下定死的决心。因为心里特别挂念着爸爸和妈妈,他们把我从小抚养大,倾注了全部心血,如果我真的死了,最对不起的是我爸和我妈,无论怎样我要再看看爸爸和妈妈最后一眼,所以我又回到了家中。妈妈很会察言观色,一再追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我才跟妈妈说了那句话……”
听着李婷的倾诉,心量辅导老师很同情和理解她的处境。这是一个人际关系不适应的问题。于是及时指出了她的气质类型的优点,遇事能三思而行,比较理智,做事不鲁莽。这正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最有利的因素。
她很赞同老师的看法,并主动解剖了自己个性的不足,比如有时办事不灵活,学习效率低,固执,在人际交往上要求别人太完美,有时说话太噎人。
他们谈话的话题,由开始如何处好人际交往到如何学习准备高考,最后的中心话题落在了“如何复习准备高考上”。
老师给她提供了几条建议:
1.制定一个学习时间计划表,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学习的效率。
2.发扬气质的优点,克服气质的不足,使自己的个性更加完美。
3.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注意脑营养,不要开夜车。
4.利用心理暗示法,如“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只要努力,我就是最棒的”等等。
她很高兴,并愉快地接受了老师的建议,还一再说:“如果我们早认识就好啦!”
三天后,李婷的爸爸打来电话,说孩子已主动要求去上学了。家长很高兴一再对老师表示感谢。
高考前李婷又来找过心量辅导老师几次,都是咨询一些有关高考心理对策的问题。
知道高考分数后,李婷立刻拨通了心理辅导老师的电话,由于激动一时没说出话来,忙把电话递给了旁边的妈妈。妈妈激动地说:“李婷考了730分,已被科技大学录取了,是计算机系。”心理辅导老师当时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比自己考上大学还激动。
后来,与李婷交谈时,辅导老师问她:“上次我们的谈话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她说:“就是那张学习时间计划表。我把仅剩下的90多天的时间安排得井然有序,并把计划表放大到与床头同宽的纸上,贴在我床前上,每天坚持对照着计划表督促自己。这样做的好处是:每天都很有成就感和自信心,再也没有精力去猜测别人的心思、观察别人的态度,看别人的脸色。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一次比一次好,别人开始用羡慕的眼光来看我,我更有信心了,人际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好了起来。”
这则案例生动地说明:有自杀倾向的人,虽然心理都很脆弱,但也存在着强烈的“希望被救助”的愿望。辅导前首先要建立依赖关系。当学生信任你的时候,才会愿意接受你的帮助。辅导老师能够带着同情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倾诉,从回忆一些学生最感兴趣的事到进行一些心理测量,引导、启发、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信心,看到希望。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慢慢地体会,将内心所有的伤心、绝望、愤怒、痛苦都倾诉出来。老师站在学生的处境中体会感受,思考分析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目的。
学生患上了“学校恐怖症,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一则有关学生心理辅导的案例:
一、问题概述与背景资料
小迪是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胆子非常小,上课很少主动举手发言,虽然有时在老师的鼓励下鼓动起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但总是把头埋得低低的,脸烧得红红的,声音怯怯的,平时也很少主动跟同学交往。一年级时,我去家访,她竟跑到楼上躲起来,任凭我们千呼万唤,她都不肯下楼。我们上楼去看她,她蜷缩到床边,满脸惧意。从二年级起,她开始不愿意上学,都是父亲硬拉着来学校,后来发展到在棍棒的“威胁”才勉强上学。她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有一次,为了抗拒上学,她竟然将一枚硬币吞到肚子里。小迪的父母因婚后多年未能生育,就领养了四岁的小迪,一直对小迪宠爱有加。他们经营着一家小旅馆,主要由母亲照料,父亲经常在外奔波做生意,跟孩子的沟通少了,可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小迪入学不久,母亲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弟弟。
二、分析诊断
小迪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除受其性格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周围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对她关心不够。
(一)家庭方面
由于领养时小迪的已四岁,她隐约知道自己并非父母亲生;弟弟的降临,使一直生活在蜜罐中的她感到一种无形的威胁,她害怕失去父母的爱。确实,有了儿子之后的父母对小迪的关系较之前相比相对少了几分,内向而敏感的小迪放大了这种爱的缺失,产生了“错觉恐慌”。她需要父母的爱来安慰她脆弱的心灵。由于就学的是寄宿制学校,双休日才能回家,在她心里,离开了父母就好像失去了父母的爱,这也是产生学校恐惧的主要根源。父母的强迫让她上学加深了小迪的心理错觉,以至于后来发展到用吞硬币的极端行为来抗拒上学,甚至想到了死。学习上,小迪比不上其他同学,父亲对她的期望又特别高,使她觉得心理压力很大,从而也产生厌学情绪。
(二)学校方面
小迪内向的性格导致她不会主动跟别人交往,好朋友不多,加上老师对她心理方面的关心不够。学习上她不够出色,由于她常常不完成双休日作业,害怕到学校后挨老师批评。种种因素使她觉得学校生活不快乐,也是她产生学校恐惧的原因之一。情感的缺失、学业的压力使小迪破罐子破摔,患上了典型的学校恐惧感。(不要轻易下结论,不管诊断哪一种心理障碍,都需要用一定的诊断标准来衡量,对学生更不能说你得了什么症。)三、辅导过程
(一)辅导目标
消除小迪对上学的恐惧情绪,让其积极融入到集体中,并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快乐生活。
(二)辅导策略
小迪的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采用综合性的辅导对策来解决,我采用调整认知、情感关怀、体验成功相结合的辅导策略。“调整认知策略”要通过谈话、换位体验等方式,调整小迪对其家庭成员的评价及自我评价。“情感关怀策略”就是通过家长、老师、同学多种途径,给予她更多关怀,满足其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帮助她建立安全感,消除恐惧心理。“体验成功策略”即创造各种机会,多形式、多层次地让小迪体会成功的喜悦,克服自卑的心理。
(三)辅导措施
1.调整认知
解开小迪“错觉恐慌”的心结,关键是让小迪感受到爸爸妈妈需要我,爸爸妈妈是爱我的,建立自信。
我设计了“今天,我当妈妈”角色体验活动,以调整小迪的认知错觉。我抱来了女儿的电子娃娃,也许是这个会哭、会笑、会生病、会吃奶的娃娃太吸引人了,小迪主动要求把它抱回家好好照顾它。我说:“当妈妈可不容易,得不让它哭,不让它饿,不让它生病。你能行吗?”她腼腆地点了点头。过了双休日,我问她带娃娃有趣吗?她告诉我,这个娃娃很好玩,就是照顾它要花很大的力气。我因势利导,帮她明白以下三点:第一,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只是因为工作太忙,没精力来照顾你,才让你寄宿。第二,弟弟比你弱小,更需要爸爸妈妈和你的爱护。第三,妈妈既要照顾弟弟,又要打理生意,很忙很累,才对你的关心少了点。你长大了,应该帮着父母做点事。
2.情感关怀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我主动与小迪的父母沟通,分析了小迪学校恐惧症的根源所在,建议小迪的父母尽量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之后的双休日,小迪的爸爸尽可能地推掉应酬,父母轮流在家陪孩子玩耍游戏、看书做作业,使小迪感觉到爸爸妈妈的关爱,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因为有了家长的督促和帮助,小迪能认真完成各种作业,断绝了因不完成作业而害怕上学的恐惧根源。
(2)开展多彩的游戏活动。课间,我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如编花篮、火车钻山洞、踢踺子、跳绳等。在游戏过程中,我给予小迪特别的关注,鼓励小迪多与同伴玩耍游戏,让她开心起来,快乐起来,活泼起来,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让她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同伴的友善、老师的亲切,拉近她与老师、同学的心理距离,使她愿意接近老师,结交同学。
(3)有意识地找她“闲聊”。经常跟她聊聊天,用爱的付出换来她对老师的信任,使她能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我也能在聊天中捕捉到有益的信息,了解她的心理状态,便于下一步跟进辅导。
(4)寻找生活中的快乐。我送给她一本精美的小册子,取名为“快乐收藏”,给予她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她用文字,图画或者自己喜欢的符号,每天至少记下一件快乐的事,在记录快乐的过程中经历快乐的情感体验,帮助她调整心态。
3.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注重创设各种机会,让小迪体验成功,品味快乐。
(1)合理期望。小迪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与父亲要求她名列前茅的期望相差甚远,父亲的不满使小迪更加自卑。于是我与她父亲沟通,根据小迪现状和能力提出合理的期望。
(2)展示自我。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她来展示自己的朗读,让她回答能够解决的问题,并暗示同学表扬和鼓励她,让她知道“我的回答还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我的朗读还可以得到同学们的掌声”。小迪跳绳不错,恰好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于是我早早鼓励小迪认真练习,争取在比赛中为班争光。后来,小迪获得了二等奖,这可是她第一次得奖!我抓住机会与她进行一次长谈,使她对自己的信心倍增,认为“只要努力,我也能行!”
(3)放大优点。我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了“优点轰炸”的活动,让每个人用放大镜找别人的优点。同学找出了小迪身上的许多优点:文明,从不跟别人吵架;吃饭快;抽屉整理得井井有条;集会时做到静、齐、快;上课能认真听;成绩有进步……同伴的评价,使她发现原来自己身上的优点,找回失落的自我。
四、辅导效果
通过一学期的跟踪辅导,小迪已完全克服的学校恐惧证,各方面有了喜人的变化。
(1)从二年级第二学期起,她每周一都能做到高高兴兴来上学。双休日回家,不但能自觉完成作业,还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懂得体谅父母,回报父母。
(2)小迪已完全融入班集体,愿意为班级做事。如当值日生忘记擦黑板的时候,她常常抢着擦黑板。
(3)小迪的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很融洽,课间常看到她与同学高兴地做游戏,听到她愉快的笑声。碰到老师她不再回避,能笑眯眯地问候一声老师好。二年级期末,我们再去家访时,她热情地招待我们,给我们拿水果、倒茶,还陪我们说话,显得大方有礼。父母都为她的变化而感到十分高兴。
(4)小迪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二年级段过关考试时,小迪语文得了满分,数学考了97分。虽然小迪的学校成绩在班级还处中等水平,但她仍然乐观自信。
在本案例中,小迪由于家庭方面的原因,对学校失去了兴趣,患上了“学校恐怖症”。在地对小迪的个案辅导上,老师运用了各种辅导策略,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可见,对于类似的学生,班主任应做到以下几点:
(1)解决受辅者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必须和家长及时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为“爱与归属感”等心理需要的满足,应该由学校、家庭及至社会共同协作来实现,而家庭环境的改善是一个关键因素。
(2)对于受辅者的心理辅导不能与教育其他学生脱节。因此,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营造温馨的大环境,也是改变受辅者自卑、胆怯的有效方法。
(3)在辅导过程中,应创设各种机会,让学校体验成功。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老师要及时鼓励。可以说,有些学生开始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冲着老师的表扬来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切不可伤害。
(4)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教师平时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摆架子,只有把学生当做朋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他们充分信任,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再根据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
(5)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班会、队会、心理专栏、心理讲座、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消除已有的的心理疾病,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为学生健康地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学生有强迫症,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