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小学生喜爱新奇事物的心理,可将学生不喜欢吃的食物做成各种漂亮的拼盘。如学生不爱吃水果,可设法将各种水果组合在一起做成漂亮的水果拼盘。例如:将红色的西瓜瓤切成一块块三角形放在盘子中央做成花蕊,将一片片橘子当作花瓣装饰在盘子周围,再用紫色的葡萄点缀在中间。也可将苹果、香蕉、哈密瓜、香瓜等容易雕刻的水果雕刻成小动物、小房子等形状。相信这么漂亮、别致的水果拼盘,一定会激起他们的食欲。
4.开展竞赛活动
利用小学生盼望奖励、喜欢竞赛的心理,利用奖励竞赛机制,促使学生多吃平时不爱吃的食物。比如将学生几种不爱吃的食物列一份表格,每吃一次上述的食物,就可请证明人(家长或同学)在下面签个字,凭每个签字可到老师那加一颗星,一个星期统计一次。学生为了能多得星,而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就会多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慢慢习惯这些食物的味道,从而改变他们挑食的毛病。
5.促进榜样示范
利用小学生喜欢当小干部,喜欢被崇拜、被模仿的心理。教师可让挑食的学生当中餐管理员,管理同学们的用餐情况和纪律。因为要管理其他同学,必定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样一来,为了能理直气壮地去检查其他同学的用餐情况,不管菜爱不爱吃,他们都会乖乖地把所有饭菜吃个精光。然后根据他们的表现,教师可适时将他们评为“中餐小明星”,并将他们的事迹和照片张贴于教室墙上。在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下,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6.建议家长改变烧法
教师可建议学生的父母将他不喜欢的食物改变烧制方法,从而改变其外形、色泽或口味,或在烧制时将多种食物混合在一起。如孩子不爱吃蘑菇、笋,可将蘑菇、笋、青豆切碎后烧成蜜汁浇在红烧鲫鱼上。使孩子误以为是鱼肉,如果他们觉得好吃,待吃完后就对他们讲明,让他们改变原来的思维定势,消除对该类食物的厌恶心理。运用同样方法,培养学生对多种食物产生兴趣,逐步改良饮食习惯。
教师在利用上述方法操作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切勿操之过急,同时要多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避免学生在学校和家里表现不一的情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则要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坚定他们改变挑食、偏食坏习惯的决心和信心。
学生贪图享乐,怎么办?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案例:
小杰同学是家里的独生子,爷爷奶奶宠着,爸爸妈妈疼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生惯养,一点苦都不肯吃。生活上什么都要和别人比一比,穿最好的,吃最好的,书包要最好的,文具要最好的,如果比别人差了就觉得没面子,吵着闹着要爸爸妈妈买。学习上一遇到稍复杂的题目就放在一边,等待老师讲解。轮到做值日,只要组长一不留神,他就溜之大吉,或者到某处坐上半天再回来。
班主任应老师针对小杰的情况采取了以下辅导措施:
1.激起学生思想冲突
案例中的小杰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讲虚荣、搞攀比、追求高档消费。他把高消费看作是—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这时班主任应老师就找到小杰,和他谈起了心。
“小杰,在家里你帮爸爸妈妈做事吗?”应老师望着小杰缓缓地问道。
“没有。爸爸妈妈说只要我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不用做。”小杰一脸轻松地回答。
“听说你喜欢名牌。吃的、穿的都要选最好的?”应老师顺势引到主题上。
“是啊!名牌东西好,用着穿着有面子,同学们很羡慕我呢。”紧接着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名牌经,说起名牌小杰是一脸的兴奋。
应老师在一旁默默地听着,等小杰兴致勃勃快讲完时,轻轻问了一句:“你爸爸妈妈有这么多钱让你买名牌吗?”
小杰听后一愣,过了一会儿才轻轻说了一句:“我不知道,我没问,爸爸妈妈也没说。”看来他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意识到他所花的钱是父母的辛苦劳动所得。
这时,老师马上趁热打铁,对小杰说:“你的爸爸妈妈每天辛辛苦苦劳动,赚的钱不多。为了让你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自己是一分钱也舍不得花。你见过爸爸妈妈穿名牌吗?可能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买过吧?有好吃的是不是都给你了?”
听到这里小杰有些坐不住了,可以想象当时他的脑子里是一片混乱,有许多事要好好想一想,应老师就此打住,不再往下说。结束谈话前,应老师对小杰说:“回家好好想一想,有什么想说的明天来告诉老师,老师愿成为你忠实的听众。”小杰在迷茫中似乎有了努力的方向。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杰经过一天的反省后,已经初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应老师抓住时机,向他讲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小杰明白作为学生好好学习是自己的首要任务,人生中不是只有享乐,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等着他去做。作为一个学生,不应该在生活上互相攀比,而是应该在学习上相互竞争,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每个学生的最大目标。
3.给学生一面“镜子”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关系,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挑选一些生动的实例让学生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应老师选了班级里学习刻苦、劳动积极、勤俭节约的同学作为小杰的学习榜样,让他如同照镜子,每日照一照。接着,老师又向小杰介绍了“全国十佳少年”勤学上进的故事。模范人物的镜子效应使小杰有了学习的榜样,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心理,这对改变贪图享受、不肯吃苦的不良认识和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引导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为了让小杰有更深的认识,应老师在班级里开展了主题队会,提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口号。在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谈了自己是如何看待高消费、如何对待同学之间的攀比行为。在交流中,应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上攀比百害而无一利:太优越的生活会磨损人的意志,削弱人的上进心,养成懒惰、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只有养成勤劳、节约的习惯,才能使人健康成长。此外,应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小品,情节如下:某某同学懒惰成性,不肯吃苦,生活上处处和人攀比,花钱大手大脚……看着小品,小杰的脸一阵阵泛红。小品表演结束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发表见解,只有小杰在一旁想说又不敢说。这时,应老师索性让小杰上来演一演,让他用表演的方式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做。此时的小杰深有感触,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深刻的认识,明白了自己今后该怎么做。因此,演起来得心应手,对小品中这名同学的行为作了很好的纠正,从而也使自己在鞭策中“脱胎换骨”。
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
贪图享乐往往和懒惰相连。因此,要杜绝小杰同学的陋习,就要让他改掉懒惰的习惯,多做一点事,偶尔吃点苦,对他的顺利成长很有帮助。在这方面应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1)鼓励小杰积极参加学校劳动。平时的值日、大扫除,应老师每次都会指派明确的任务给小杰,并请同学及时督促、提醒他。当他有较好表现时,立即予以表扬。在劳动中小杰学会了扫地、拖地、擦窗户等,很有成就感。
(2)鼓励小杰多参加家务劳动。应老师和小杰的父母联系,让他的父母不要过分溺爱小杰。平时生活中,让小杰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使他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还请小杰的父母在方便的时候,带小杰到他们的工厂里参观一下,让他看看父母是怎样工作的,了解父母的钱是辛苦劳动所得,应该节约,不要大手大脚花钱。
(3)鼓励小杰参加社区劳动。在节假日,应老师还鼓励小杰参加一些社区的劳动或帮邻居做点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劳动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其社会公德心,更有助于培养小杰吃苦耐劳的精神。
6.以专项评比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应老师还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评比台,开设“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两个专栏。对于表现好的同学予以精神上的奖励,让评比台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催化剂”,更把它作为一股动力,推动班级里良好氛围的迅速形成。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怎么办?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案例:
刚上第一节课,亮亮的妈妈又来给他来送语文书了。这是妈妈不知第多少次来给他送文具。亮亮的妈妈总是跟老师抱怨:亮亮回到家里后总是玩够了才想起写作业,并且一边写一边“找茬儿”,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喝水,一会儿削铅笔,一会儿找橡皮……学习用品乱丢乱放,经常找不到自己需要的文具;不记得提前整理书包,总是到了临出门前才乱翻一通。结果不是丢东就是忘西。每次见到亮亮的妈妈,老师就会反映一大堆类似的情况:上课总是搞小动作,或者咬铅笔,或者玩文具,实在没的玩手指头也能当玩具;别人写课堂作业时他磨磨蹭蹭东张西望,等到老师提醒或人家写完了才肯动笔;下课就急着往外跑,想不起准备一下上课的用具,常常是满桌满地的书本……亮亮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可真令人头疼。
其实,还有许多老师抱怨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时能够改变的。形成孩子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很多:孩子懒惰的性格;老师或家长培养督促不够;家庭环境的影响;老师教育指导不力等等。不良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活动。比如亮亮,头脑聪明,反应迅速。尽管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拖拖拉拉,学习成绩还在班级内处于中等的水平。要是克服掉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极有前途。”
改掉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教师要注意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针对性。每种坏习惯的形成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在矫正时,要查明坏习惯的根源,对症下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只知管教或责备,学生的坏习惯不但不能改正,反而会愈加严重。同样是学习拖拉磨蹭,成因却很多,有的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有时是学生时间概念淡薄,有的是个人性格所致,有的是学生懒惰,有的则是对老师和家长的消极反抗。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及时。习惯是一种固定的行为方式,形成的时间越久,矫正就越困难。因此,在学生的不良习惯刚刚形成或尚未形成时,就应及时予以矫正,不要等到恶习难改时才引起重视。老师和家长平时要善于观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习惯的苗头就及时抓住,给予指导。越及时,效果就越好,在进行矫正或指导时,要注意时机和方式,不要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正确疏导。疏导法是一种不采取强迫手段,而是抓住学生兴奋点和兴趣点顺势利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没有强迫的痕迹,学生心理比较放松,没有抵触情绪,同时又抓住了他感兴趣的地方,教育效果良好。老师和家长在进行疏导时,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育者的疏导方式和方法。并且要恰当利用时机,在孩子心理最容易接受的时刻来谈论某一话题。疏导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直到把不良习惯克服掉。
适当惩罚。习惯是一种行为训练的结果,是一种动力定型。因此,要改掉一种习惯,有时光疏导是不够的,还要适当地堵,即惩罚。惩罚作为一种外部强制力量,对矫正不良习惯有一定的作用。惩罚的方式有多种,不管哪一种方式,惩罚前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罚他。处罚要注意适时、适度、适量,还要讲究技巧,如欲抑先扬,对事不对人等。
激将法。激将法是一种特殊的惩罚形式。教育者有意的刺激会唤起学生的自尊,达到猛然醒悟而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激将法只适合那些自尊心强、表面满不在乎而又屡教不改的学生,而对那些胆小、敏感、脆弱的学生却不宜使用。此外,使用此法还要选择合适的场合,合适的言行,一定要注意不能刺伤孩子的心灵,产生更严重的负面效应。
切断联系法。切断联系法是一种断掉孩子不良习惯“后路”的方法。即切断那些干扰学生学习的信息,唤起他的注意和兴趣,使他失去“干扰”而专心学习。改掉亮亮写作业时的不良习惯应这样做:写作业前,检查他的必备的学习用品,让他吃饱饭,喝够水,上过厕所,使他失去找借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