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了“小烟民”,怎么办?
谁都知道抽烟不好,但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中小学生成了“小烟民”,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处理呢?该怎样从心理上帮他们摆脱这种不良嗜好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则故事:
小陈刚上七年级的时候,上课经常睡觉,在一次谈话中,我闻到他身上有一股烟味,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抽烟了。我知道抽烟的学生一般都不会主动承认自己吸烟,除非被现场逮住。为了不给他留有退路,我把话说绝了:“你的烟龄有多长了?”他看着我愣了一下,我注视着他的眼睛。“3年了。”他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没想到一个七年级的学生竟然有了3年的吸烟史,也没有想到他会这么直爽地回答。我看了一下他夹烟的两只手指,明显发黄。但我还是鼓励他:“你很诚实。”他也觉得奇怪:老师竟然不批评我吸烟?我要给他这样的暗示:老师欣赏诚实的学生,为下一步的戒烟教育建立信任基础。
“你是怎样学会抽烟的?”
“当时对朋友抽烟感到好奇好玩,他们还说‘不会抽烟不够哥们’,我就试着抽了起来。”
“现在你每天的烟量是多少?”
“大概一包。”他犹豫了一下。
我已经意识到他问题的严重性,不过“吸烟”不是本次谈话的主题,就不深究下去了,也不对此作评判,以免触动他的防范神经。
之后我认真研究了一套针对小陈吸烟的教育方案,关键是提高认识,下定决心,持之以恒。我把小陈叫到办公室,开始了艰辛的劝烟之旅。
“你给我的印象是诚实,但愿我们这次谈话也是诚恳的。”
“嗯。”
“你经常上课睡觉,为什么?”
“困,总觉得睡眠不足。”
“晚上几点睡觉?”
“11点。”
我可以断定,如果小陈说的是真的(后来证实他说的是实话),那么他的睡眠是充足的,上课睡觉另有原因。
“你上课嗜睡跟吸烟有很大关系。”
“不会吧,不是说吸烟可以提神吗?”
“那只是一种假象,兴奋一时之后便是长久疲乏。你的烟瘾很重,已经对吸烟产生了依赖性,上课不能吸烟,就感觉精神不振,你知道吸烟对青少年有多大危害吗?”
“吸烟怎么会有害?我爸天天抽也没事。”
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和“吸烟有害”的医学研究材料拿出来,叫他认真对比阅读,读完之后,我强调两点,一、吸烟是一种慢性中毒,不易被人察觉,成人吸烟同样有害,只是病症的出现比较缓慢;二、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比成人严重,原因是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人体各系统器官尚未成熟,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抵抗力弱。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接着我说:“吸烟的学生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如上课犯困,总想睡觉;记忆力减退,经常丢三落四;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精力听课等。这与你现在的情况十分相似。”“我现在就是这种情况,害得我无法听课。”他更加信任我了。
为了巩固小陈对“吸烟有害”的认识,我专门召开了一场《香烟的功与过》主题班会,同学们的发言有理有据,气氛热烈,很有感染力,最终的结论是:青少年吸烟百害而无一利。接着让学生观看了《吸烟与肺部疾病》的科教录像,当学生看到被烟熏得乌黑的肺部照片时,当学生看到病人因肺病而呼吸困难时,当学生看到烟民家庭的畸形婴儿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感觉毛骨悚然,很长时间还谈“烟”色变。课后让学生出了一期题为《拒绝吸烟,健康成长》的墙报,引来很多同学的观看,议论纷纷,反响强烈。
有一天,我约见了小陈的父亲,据他父亲介绍,小陈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十几年来,他都不在父母身边,一直是跟着奶奶生活,现在才把他接到父亲身边,小陈对父母没有感情,只要拿到钱,就整日整夜在外面玩,每月花费很多。我建议他父亲多抽空陪孩子谈心。和孩子一起做家务;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苦闷,乐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耐心教育,晓之以理;以身作则,经常给孩子渗透是非观念和规则意识;要控制好孩子的“财路”,要求孩子每日报告钱的支出情况;鼓励孩子说实话,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有一次,小陈上课迟到了,我发现他从厕所里冲出来,裤兜鼓鼓的,可能有香烟,我猜他在厕所吸烟了。我叫他到办公室,示意他拿出来,果然是一包香烟和一个打火机。他对我毫无掩饰。
“你已经知道吸烟的危害了,还要抽?”
“不想抽,但有时候忍不住。”
这是实话,戒烟谈何容易?成人戒烟都很困难,更何况是缺少意志力和自控力的中学生。要彻底戒烟,光有认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信心和决心。我得帮他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克服烟瘾。
“你要相信自己能戒烟,只要你能按老师的要求做,戒烟一定能成功。”
“我要怎样做?”
“首先,你要憎恨香烟,是它使你萎靡不振。其次,你不要带香烟来学校,努力做到在校园里不抽烟。第三,尽量不和抽烟的朋友接触。第四,计算自己一天的抽烟量,要逐日递减。第五,要多参加集体活动,转移注意力。第六,找一个不抽烟的同学,让他提醒和监督自己。你把这六条做法抄下来,带在身上,经常拿出来看,牢记心中。”
他答应这样做,抄完就去上课了,把香烟和打火机留在我的桌面上。
一个月下来,他能坚持做到不在校园里抽烟,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站在他身边,还是能闻到一股烟味,这说明他吸烟仍在进行着。于是我又叫他来了解情况。
“有信心彻底戒烟吗?”
他不说话,好像在思考什么似的。
“现在一天的吸烟量是多少?”
“五六支吧。”
“什么时候抽?”
“放学出了校门,我就忍不住要抽上一根,这已经成了习惯,这个习惯很难改。”
我在想,路上缺少监控,阻碍了禁烟的进程,还有可能会反弹。如何加强走读生在校外吸烟的教育和管理呢?让家长接送孩子上学,这是个好办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小陈的父亲,得到的答复是,“经常出差,没有时间接送孩子。老师,您再想想办法,我的孩子全交给您了”。我想了一下,答复他,“那就让他到我家住一个学期吧。”“好!非常感谢您对我小孩的帮助和教育!”
就这样,期中考试之后,小陈在我家住了半个学期,直到期末考试结束,这半个学期,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看电视,一起上网,一起学习,一起上街,我们成了好朋友。小陈刚住进来的时候,怕他烟瘾难受,就准备了各种零食和小吃,周末家长来接他回家。在我家经过两个月的隔离,小陈整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状态都发生很大变化,上课能认真听课了,期末考试班级排名上升了12位。
故事所反映的主要是学生吸烟的问题,小陈在四年级就沾染了吸烟的陋习,吸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已被世界公认,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吸烟是“20世纪的瘟疫”。青少年吸烟百害而无一利。首先,吸烟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体质下降;其次,吸烟会导致学生精神恍惚,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第三,吸烟会间接引发一系列不良行为,如无心学习,讲哥们义气,乱花钱,以大欺小,偷摸勒索,聚众酗酒闹事等;第四,吸烟容易引起处于“边缘地带”的学生的好奇与效仿,使他们不自觉地加入烟民行列,从而腐蚀更多青少年,制造更多不稳定因素。
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教育他们呢?
1.改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的言行会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调查显示:青少年模仿长辈开始吸烟者占青少年吸烟者的23%,父母的认可或默许使青少年吸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教师要指导家长在家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不吸烟,最起码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烟,不要带孩子参加有吸烟行为的成人活动。另外,教师要指导家长知道吸烟的具体危害,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跟孩子讲清楚讲透彻吸烟的名种危害及并发症,可以使青少年获得更直接、更深刻的认知和教育。再者,教师要指导家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创设和睦的家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发展和心理需求,做孩子的朋友,指导和帮助孩子学会交友,避免孩子交友不慎而沾染不良习惯,这有助于青少年增加对家庭温暖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听从父母的教导和建议。教师还要指导家长努力成为孩子崇拜和效仿的对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抵制不良行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增强孩子的是非观念和抗诱惑能力。
2.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对于青少年认识吸烟的危害和戒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开发适合当地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如开设禁烟课堂,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述吸烟对人体、对家庭、对社会的各种具体危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动力。可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至关重要。在给学生讲吸烟的危害时,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全面提升学生对烟草危害的认识;请受烟草侵害的同龄人现身说法,通过近距离的接触,给学生一种感同身受的“震撼”;召开主题班会,列举科学权威的有说服力的统计数字和吸烟造成的危害与浪费的事例;组织学生参观禁烟科教图片展和观看禁烟影视录像。此外,还可以开展社会调查、举办知识竞赛等,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加深对烟害的认识,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吸烟的多方面危害,最大限度地从心理上减少学生对香烟的好奇与尝试。这就能从源头上限制烟民数量的发展。对于烟民而言,也有助于增强学生摒弃烟草的决心和毅力,提高青少年抵制香烟的能力和控烟技巧。故事里的老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和看录像等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真诚关心,具体指导,使小陈深刻认识到吸烟对自己身心的摧残,自觉行动起来,最终能成功戒烟。
3.家校联手,形成合力
家庭与学校是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两个重要场所。大量事实证明,孩子的问题,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难以奏效,必须双方联手,共同努力,才能产生“1+1>2”的教育效果,加快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变速度和巩固已经取得的教育成果。故事中的小陈烟龄长,烟量大,已成瘾。一般的说教、训斥和限制不起作用,用硬的两败俱伤,用软的不痛不痒,真拿他没办法。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戒烟,除了个人要努力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外,还多次与家长联系,全面真实地了解小陈在家的表现和他的家庭教育背景,与家长合作,达成一致,共同制定教育小陈的具体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和家庭必须密切联系,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控烟环境,减少香烟的易得性,才能取得戒烟成效,使青少年远离烟草的危害。
此外,教育过程中要注意:
1.戒烟教育要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
戒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帮助孩子戒烟,是家庭和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有的家长和老师,由于对青少年吸烟的危害认识不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或者缺乏责任心,只是口头上反复强调青少年不能吸烟,不去积极思考如何采取适合学生心理、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无法让孩子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吸烟的危害,即使有的孩子有过戒烟的冲动,但由于没有获得科学有效的戒烟手段而放弃了,久而久之,这种枯燥乏味的说教对吸烟的孩子来说就毫无作用了。
2.戒烟教育切忌教育手段简单粗暴
有的父母和老师平时对孩子关心不够,不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一旦发现孩子吸烟了,就惊慌失措,大发雷霆,甚至打骂交加,手段粗暴。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信奉一句俗语:棍棒底下出状元,打骂都是常有的事。其实,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常常使他们出现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使其产生逆反和对抗心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但没有戒烟,反而吸得更厉害。孩子由于未能从父母和老师身上获得温暖、理解和安全感,极易被“打”入社会,甚至被不良分子引诱和拉拢,离家出走,走上犯罪道路。
学生爱吮咬手指,怎么办?
我们都注意到,还在吃奶的婴儿有时候会把自己的手指含在嘴里吮咬,好像津津有味的样子。可是,有一些小学生有时也会经常吮咬自己的手指。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已经长大的孩子如果还像小婴儿一样经常吮咬自己的手指,就属于心理障碍了。下面我们看到的朱贝同学就是这样。
朱贝是个五年级学生,长得比较瘦小,缺乏应有的那份活泼劲头,看上去就让人觉得是个胆小、缺乏自信的孩子。据老师讲,朱贝有个怪现象:一到上课他就不停地咬手指甲,有时还伴有一阵阵抽搐。只要老师和同学一注意,他便红着脸,不好意思地闭上眼伏在桌子上。可是一会儿他又开始重复上述动作。老师批评过多次也解决不了问题。据朱贝奶奶讲,朱贝在家里也有咬手指甲的毛病。
吮吸手指和咬指甲是小学生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心理运动功能障碍。心理学家发现,在6~12岁的小学生中,“经常”和“几乎每天”吮手指的同学约为12%,而咬指甲的同学可达40%。
吸吮手指本来是婴儿与进食有关的生理性动作。心理学家告诉我们,90%的正常婴儿都有吮手指的行为,特别是这些婴儿长牙的时候,这是正常的现象。一般说来,小孩2~3岁以后,能以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索要食物的要求时,这种吮手指的现象就会消失。如果过了这一年龄阶段,还依然吮手指,则属于不正常现象了。
咬指甲可在儿童身上发生,但是多数是出现在小学低年级同学身上,小学生中大约有10%~40%的人有这种行为。
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这种习惯的主要表现是,一些小学生只要手里、口里没东西,总是忍不住地吮手指、咬指甲。他们上课时吮,睡觉时吮,有的甚至不吮就睡不着觉,这些小学生常固定吸吮或咬某一个手指甲,可致使手指浮肿、变细、变尖、脱皮及出现炎症。这种不良动作时间长了,还可能导致面额变形,牙齿排列不齐,牙齿闭合不良,并容易引起胃肠道感染或肠道寄生虫及甲沟炎、脱甲等。吮手指、咬指甲不仅影响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也是一些小学生内心紧张、压抑、忧虑、自卑感、敌对感的情绪表现,如不及时矫治,将严重影响这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老师要及早预防和矫正小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矫治:
1.缓解学生的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