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同学的家长,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为了省1元车钱,每天摸黑起床步行去上班;为了省几元钱的餐费,平时总是自带腌制的酱萝卜、咸菜;为了多赚点钱,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还经常承担加班任务等等。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让乐乐能更好地生活,为乐乐的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可是乐乐呢?每天在学校与同学攀比谁的衣服好、谁的学习用品好,还经常要求父母帮他去买名牌物品,学习成绩却不怎么好。
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探讨:乐乐是个怎么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话?你以后会怎么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明辨是非,并充分感受到父母用心良苦以及工作的艰辛,萌发“自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以此回报父母”的思想,从而产生行为矫正的内驱力。
2.杜绝消极的暗示
有些家长很爱“讲面子”,不管有钱没钱都喜欢跟别人进行比较。特别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给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这自然给了孩子如下心理暗示:我什么东西都要比别人好。这样,当他们发觉比别人差时,就会产生攀比心理。因此,教师必须联合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建议家长给孩子买东西时要以实用节俭为原则。平时,在语言上、行动上不与别人进行攀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杜绝消极暗示。
3.巧妙地转移视线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物质、金钱的攀比,转移到学习方面的“攀比”。这里,可以采取“比学赶帮”的方法,即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每个人都应该争先恐后地进行学习,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学习别人的长处,比一比谁的学习水平更高、谁的进步更大,让那些学习上比较优秀的同学,帮助那些“学困生”,比比谁帮助的“学困生”进步更快。当然“学困生”之间也可以积极地进行比较,争取赶上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同时,每个学生还可以同自己以前的学习水平进行比较。每当学生进步时,教师要积极鼓励每名学生,对他们进行奖励。
4.拒绝不合理需求
教师要建议家长不能一味地迁就、满足孩子的欲望和需求,要毫不犹豫地拒绝不合理要求;要培养孩子一种恬淡寡欲、知足常乐的心境,使他们拥有一种清静、安闲、自在的健康心理。另外,对孩子的需求不能简单地满足,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东西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得到报酬。如当学习成绩有进步时,学会一项新本领时,做了一件好事时……在这种情况下才允许他们提出要求,而且是合理的要求,最终矫正他们“我想怎样就怎样”的不良心态。
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怎么办?
玲玲是班上公认的“好学生”,学习成绩优异,还擅长唱歌、跳舞、讲故事。然而,她最大的缺点就是看到别人超过自己时,心里就特别不舒服,还常常忌妒那些比自己好的同学。
有一次,班级里选拔同学参加学校的讲故事比赛。结果,她没被选上,同学们选了王丽参加比赛。为此,玲玲心里就非常不自在,在背地里说王丽并没有什么真水平,只不过是运气好罢了。当王丽向她请教讲故事的方法时,她挖苦说:“你这个故事大王还用得着问我吗?”王丽向她借比赛服装,她也故意说没有。
还有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一向不如她的同桌却在考试中超过了她,她不服气地说:“同桌是偷看我的。”其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就这样,同学们看到玲玲总是嫉妒别人,渐渐地都疏远了她,她感到非常孤独、寂寞……玲玲的表现就是嫉妒心理在作怪。嫉妒心理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怨恨情绪和苦恼、难堪、怨愤的不健康的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会利用贬低别人的方法排解心头的不满,结果是同学反目,好友成仇。可见教师和班主任有必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不健康心理。
一、分析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做到防患于未然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一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公,褒贬不当,造成学生之间在对比中产生了心理差距,从而诱发部分学生的嫉妒心理。二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和某些学生存在着不健康的竞争心理所致。学生虽然在同一个年级和环境里学习和生活,但是,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在某方面有可能甲同学超过了乙同学,或乙同学超过了甲同学,甚至平时较好的同学被较落后的同学超过。对此,若没有健康的竞争心理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就容易产生嫉妒之心。
针对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具体做法很多,如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的班级氛围,促使学生都能在班集体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基本形成学生之间的心理平衡。再如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虚心好学的品质,极力促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利用社会上虚心好学的人怎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事例,培养学生谦虚的品质,使他们懂得追求进步的人绝不会嫉妒别人。三是我们要对每位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批评和表扬都应注意分寸,防止因我们的褒贬失当造成学生之间的心理失衡,而诱发嫉妒之心。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有透彻的了解,并做到一视同仁。这些都是预防嫉妒心理的良方。
二、分析嫉妒心理的实质,指导学生的思想修养虽然嫉妒心理的背后隐藏着极其珍贵的东西——竞争心理,但其消极面是主要的,处理不好很容易形成一种不健康心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表现。在嫉妒者看来,别人的长处是对自己的威胁,承认别人的才能就等于贬低了自己。可见,要消除学生的嫉妒心理,关键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引导学生懂得“人生重在自我完善而非击倒别人”、“与其嫉妒别人,不如完善自我”的道理。为此,我们可以运用革命前辈虚怀若谷、豁达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范,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作用,进行自我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心理调控能力,及早地控制和消除嫉妒心理,使他们逐步成为宽宏大量、能够为他人的进步感到高兴的人。思想觉悟提高了,不仅能虚心好学,不嫉妒别人,而且对别人的嫉妒也能原谅,甚至能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缺点公之于众,以缓和对方的自卑感,产生平等感,起到缓和嫉妒的作用。
三、分析嫉妒心理的危害,进行耐心疏导
嫉妒心理通常处于隐秘的、不公开的状态。但是,中小学生的嫉妒心理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嫉妒对象的局限性,即他们朝夕相处的伙伴;二是表现的公开性,嫉妒心理一旦产生,就会直接指向嫉妒者,而且一有机会就予以发泄;三是认识的片面性,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评价同学,不能正确对待荣誉。可见,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及时引导,通过事实,讲清嫉妒心理既给自己带来困扰和苦恼,影响自己的思想和学习的进步,妨害身心健康发展,也会造成同学之间的隔阂,影响团结和班级工作,影响班集体的建设,甚至因为互相嫉妒、互相打击而酿成不幸事件。
事实证明,嫉妒心理很容易使人做出违反道德观的事情,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
在学生中嫉妒心理多产生于优秀学生和特长生中。这些学生由于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同学的羡慕,头脑里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不满,甚至嫉妒。如,某班班长由于学习委员的学习成绩超过了她而生嫉妒之心,使他们互不合作,造成了不良影响。班主任认真坦诚地找班长谈了话,要求她考虑和学习委员不团结的原因;与此同时又和学习委员谈了心,指出他学习的进步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告诫他要戒骄戒躁,还和他一起认真分析了他的缺点和班长的优点,要求他对班长应当表现出容人之大量。在学习委员的配合下,班长终于认识了嫉妒之心的危害。班干部的团结也促进了班集体的建设。可见,对嫉妒心理要采取耐心疏导的办法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