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信守承诺。作为班中团体的带头人,他们一般是能够说到做到的。行动之前要订好承诺,这会起约束作用。同样地,这也表明教师相信他有“信用”,这种心理暗示是变相的赞赏。
5.表扬的作用。及时的表扬、当众赞赏他的“守信”,这是对个人最大的表扬和鼓励,这可以使学生感到“守信用”的好处,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也是对学生行为的无形约束。赞其“守信”,对于小团体中的带头人而言,也是巩固他地位的时刻。
6.看样学样。团体中的带头人可以产生带动整个团体的效果,既然他已经“偃旗息鼓”,那么,其他人作为追随者就会“看样学样”。班级中的这个团体比较松散,如果没有人带头和老师叫板,那么“喊叫现象”很快就会停止。这也是“团体效应”。
传统教育学告诉我们,对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群体自身。如何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做得更高明,最终取得教育主动权,正是我们所探讨的问题。此例中,班级中的小团体起着重要的“破坏与帮助”双重作用。起先是他们开始的“破坏”,破坏了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最后又是他们的带头作用,使教学秩序得到了恢复。从头到尾,教师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并没有当众指责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只是巧妙地使带头的人暂时成为“我要的人”,并用表扬的方式来稳固这个人的地位,使他心灵触动,这时,他就彻底成了为支持教师观点的人,最后把教师的观点——上课不吵闹,彻底变成群体的观点,使他们跟随教师的意愿,改正错误,教师的策略就算成功了。总之,多利用群体的力量有时会事半而功倍。怎样合理利用?那就得看班主任自己如何拿捏分寸。
学生上课捂热水袋这类的东西,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
下课铃响了。我刚想拿起讲义离开教室,只见学生们如潮水般涌出教室。不一会儿,饮水处便门庭若市,人声鼎沸,我禁不住好奇地在教室门口观望:饮水机旁黑压压一片,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弯弯曲曲的长龙延伸出几米远,无一例外,每人高举或手捧一个热水袋……各种各样的吵嚷声此起彼伏,真是寒冬腊月里难得一见的热闹场面啊!装好水的学生手捂着暖烘烘的热水袋,心满意足地回到教室;还没装到水的则继续着艰苦卓绝的“攻坚战”。
突然,小云同学气喘吁吁地跑来对我说:“老师,不好了,小刚和隔壁三班的小明打起来了,小刚手还被烫伤了!”我一听赶忙跑了过去;只见小刚和小明两个人都面红耳赤,还在你推我搡,互不相让。我立即把他俩叫到我的跟前,发现小刚的手上的确有一块硬币大小红红的伤痕;我立刻作了处理。这时,上课铃响了,没有装到水的学生只能拿着空热水袋悻悻而归,嘴里喃喃自语:“呆会儿下课,我一定要抢先一步,不然又要被别人捷足先登了。”饮水机前仍有两三个学生在那里逗留,我只好提醒他们说:“上课了,赶快回教室上课了。”他们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回教室去了。
在我回办公室的路上,又碰上班上的好几个学生,都是去上厕所的。唉!下课光顾着装热水袋了,连上厕所都顾不上了。当我再一次路过饮水处时,看见地上都是水,这么冷的天水很容易结冰,学生踩在上面很容易摔倒受伤。我赶紧从厕所里拿来拖把,把水拖干净。在回办公室前,我特意又到教室外转了转,这是一堂数学习题课,站在窗前,我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一手捂着热水袋,一手做作业;有的甚至两只手捂着热水袋好长时间才写上几个字。
下课铃响了,饮水机前立即又变得热闹非凡了,上课铃响后好一会儿那里才恢复平静,而地上却又再一次变成了“汪洋一片”。漫长的严冬才刚刚开始,这该怎么办才好呢?隔壁三班的班主任用了一纸禁令,虽然用热水袋的学生少了,但我也听到了学生对班主任的这条禁止令的诸多抱怨。我考虑再三,觉得这事得从长计议。我先找几位学生个别聊天,有的不以为然:“上课捂热水袋并没有影响我上课。”有的认为老师小题大做:“这么冷的天,教室里那么冷,捂个热水袋取暖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吗?”确实,这是再小不过的事,处理起来却还真是不容易。
捂热水袋虽是小事,其中却涉及对班级群体心理认识的大道理。具体分析而言,就是:
1.自身取暖的需要。这种正常的生理需要是造成学生捂热水袋现象如此普遍的最根本的原因。
2.意志力薄弱,耐寒能力差。虽说在寒冷的时候想办法使自己暖和起来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但这种需要完全可以通过意志力来加以控制。一节课的时间并不长,如果有比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那这35分钟的寒冷是可以耐得住的。与成人相比,孩子的意志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再加上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小公主”,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花朵,在艰苦环境中的忍耐能力普遍薄弱。由于缺乏顽强的意志力,孩子们纷纷向寒冷举手投降了。一个小小的热水袋对他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3.父母之命难违。班主任经过调查了解,班中一部分同学捂热水袋是父母给他的建议。孩子回家向父母述说自己受冻的情况,父母于心不忍,就给孩子热水袋让他装满热水来捂手取暖。有的孩子起初是拒绝的,可父母的振振有辞让他只能唯命是从。
4.别人这么做,我也这么做。在调查中,班主任从很多学生口中听到这句话,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即众人都在做,也就跟着做。别人捂热水袋取暖,我也可以这么做呀。
5.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在调查过程中,班主任发现班中有不少的学生身边不止有一个热水袋,有的学生有三四个。热水袋的花色品种还真多,有传统橡胶的,有穿了毛茸茸大衣的,有透明印有卡通图案的;有心形的,有圆形的,有各种各样动物形状的。现在的热水袋可说是取暖和把玩兼具,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小小的工艺品,这么可爱、好玩又新潮的东西,自然很容易因其新奇而被学生迅速感知,从而群起使用。这是对新异刺激物的敏感与趋向心理。
根据以上分析,班主任制定了相应的班级工作策略,具体如下:
1.金点子比赛。让学生想想除了捂热水袋之外,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身子暖和起来?然后利用午会课的时间交流金点子。学生想出的金点子还真不少:课间的时候不要老是呆在教室里写作业,多到户外踢踢毽子、跳跳绳,通过运动增加身体热量,上课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冷了;下课的时候还可以多喝些开水来驱赶严寒;可以带一副能让自己的手指灵活运动的保暖手套,这样可以避免做作业时手指冻僵而不便书写的问题出现;课堂上老师多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活动,比如做实验、表演课本剧、排练小品、动手做等等,人一动起来,就不会觉得那么冷了,自然也就想不到通过捂热水袋来取暖了……老师对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加以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多采用这些方法来取代捂热水袋取暖。
2.故事会。利用午间活动的时间讲讲邱少云、张海迪等有顽强意志力的人物故事,激励他们向这些人学习,从耐寒开始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互相比一比谁的意志力更顽强。对班中没有捂热水袋的几位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表扬,用榜样的激励作用来促使学生自觉向他们学习。
3.致家长的一封信,取得家长的支持。给家长写封信,信中阐明不让学生捂热水袋的理由,希望家长支持。有了家长的配合,事情就进展得顺利多了。家长们也都很支持,欣然同意了。
4.辩论赛。围绕“上课和做作业时捂热水袋好不好”展开辩论,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论辩中,学生自己感悟到上课或者做作业时捂热水袋是弊大于利,并从中明白:行规中虽没有明文禁止,但也应自觉不使用。
5.讨论会。学生在围绕“有无必要拥有三四个热水袋”展开讨论时,达成共识:这是一种浪费,根本没有必要。对新奇的事物要有克制能力,不能盲目追求。
策略才刚刚实施,捂热水袋的现象已明显减少,在上课和做作业时已没有学生捂热水袋了,下课时,饮水机前装水的长龙也消失了,代之以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班主任也没有听到学生抱怨老师不近人情的。这个案例启示我们:班级中出现问题时,尤其是普遍性的问题时,切不可操之过急,而应当先了解学生的心声,分析成因,对症下药。只有当你梳理通了学生的想法之后,学生才会自觉改正,这样才不会出现由于群本心理的连锁作用而产生的“顶撞”现象,学生也不会受到心理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