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小学生,为了追星,不好好吃饭和睡觉,半宿半宿地听歌,整天昏昏沉沉地幻想,这明显影响了中小学生正在成长发育的身体,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的学生为了追星,买彩照,买磁带,不得不节省早餐。重庆有一位姑娘,为逼迫父母给她买门票的钱,不惜以去跳嘉陵江相要挟!更有不少少女,病态地把自己所崇拜的明星当成自己的恋人,害起单相思病,一旦听说自己的梦中“情人”有了女朋友,或结了婚,便痛不欲生,觉得自己的“恋人”被别人“插足”抢走了,从而产生了类似“失恋”的感觉,颓废消沉,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过分追星会因模仿“星”的行为而失去自我,盲目崇拜偶像而失去人生追求。
2.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乃至人格培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心中的榜样及其对榜样的摹仿和行为,对他们整个精神面貌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今,追星族们因为对明星偶像的崇拜而产生了“晕轮效应”,对他们的生活习性、爱好、穿着,甚至宠物都盲目地摹仿、追求、喜爱起来。比如他们刻意摹仿明星们的发式、衣着、到处打听明星们的嗜好,自己也学着去做。有一个中学生听说某明星不爱吃某种菜,自己也就不再吃。这种盲目摹仿,并不利于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另外,追星的钱从哪儿来?如果只是节约早餐,那只是危害身体,如果为了钱走上了歧途,那问题就严重了。
有一个女孩,为了买280元高昂的门票,绞尽脑汁,无计可施,最后不得不向家长伸手,但她清楚地知道,月薪只有200多元的工薪阶层的父母,是绝不会给她钱让她去看某歌星的演唱会的。怎么办?只好骗。于是她以买书、买本、买笔、还同学钱、捐款、帮助同学等多种借口,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舅舅等索要了200多元,加上自己节省的零用钱,好容易凑够了,等她欣喜若狂地足印以售票处时才知道,正门是买不到票的,而黑市票价已被票贩子们“炒”到了500元一张。她焦急无奈。这时她应该悬崖勒马了,但对某位歌星已经追得走火入魔的她,为了一睹心中偶像的庐山真面目,不惜铤而走险——把本来是纯洁无瑕的手伸向父亲的钱包……当然钱是没“偷”到,票也没买成,但可悲的是,她为此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她学会说谎,并向着不光彩的行为迈出了第一步,走到了犯错误的悬崖。
3.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中小学生追星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从而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调查发现,学生愿花100元以上追星的人占了40.9%;有36.4%的学生为追星可花50~100元:仅22.7%的学生只愿花50元以内。其中,有学生曾花600元买与明星有关的服饰,最多的花到1000元。追星所花成本,到底占到了学生生活费的多少比例?有91.7%的人回答在50%以内,一般为20%;有8.3%的人回答占了50%以上,其中有同学竟称占了90%的分量。调查显示,每个月花50%以内买娱乐杂志的学生最多,占了85.4%,一般在20~30元间;能花50~100元买杂志的比竟是少数,占了9.8%;花100元以上的更少,仅占4.8%。但一年下来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明星的唱片不如杂志出版那么频繁,一般一年才有一张,这方面学生的花费要“大方”一些。他们的中会掏出50~100元买唱片的人最多,占了41.5%;掏50元以内买唱片的人则占了36.6%;花100元以上的人也不少,有22%的比例。其中,贵的唱片有200元、280元、315元、500元等档次。
4.让坏人混水摸鱼,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有人群,就有好坏,天真烂漫的少男少女们一心追星,就难免有不法之徒混水摸鱼了。
由于追星族的过度狂热,也为社会增加了不安定因素。每次“巨星大腕”们开演唱会、见面会,都成了不安定的时刻。场内场外(没票的歌迷从始至终等在场外)狂呼乱叫,歌迷们对歌星围、追、堵、截,歌迷要求崇拜的歌星签名等,都有可以造成人身的伤害。这种事在港台也时有发生。比如刘德华在香港开演唱会,歌迷为抢气球,而被踩成重伤。至于演出场地周围混乱,小偷伺机作案等,那更不在话下了。
再有,港台歌星每次演出,票价本来已经定得很高了,但由于捧场者众多,供不应求,导致黑市价被票贩子们一炒再炒,高得吓人,钱源源流入票贩子的腰包,反而给人们开了一条“致富之路”,这恐怕也是发烧的少男少女们所始料未及的。
5.追星不但浪费金钱,而且浪费时间
俗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追星族”把他们的时间都花在“星”的身上而荒废了学习,太不值得了。中小学生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一但追了星,很多人都会不可自拔,从而荒废学业。如果他们都把追星的精力花在学习上,进步一定不小。
为什么学生们会如此追星?
中小学生追星是因为他们需要偶像。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定时期,他们需要一个模式来参照,要不然他们很难完成自我确立的任务。偶像是他们的理想的自我载体。中小学生正好处于好幻想的时期,当自己的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时,就只好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和补偿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借追星来摆脱孤独。中学生随着自我的萌芽,他们开始关注内部世界,有许多事情他们都不再挂在嘴边上,而是装在心里。他们不愿意把有些事情和家长说,更不愿意把一些事情告诉老师,这时,他们愿意和远处的人交流,享受着遥远的亲密感,自己不仅感到自由也觉得安全,精神上也可以有时寄托。所以只要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大人倒是没有必要为他们的行为感到大惊大怪的。
大多数学生追星从11岁开始,十二三岁比较明显,到十六岁以后开始消退,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被无意义感困扰,追星帮他们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具体讲,追星的原因主要有:
1.发现想理想的未来自我
很多少男少女便是如此卷入“追星族”的。少男少女在最爱编织梦幻的季节里编织未来的理想自己的梦,并从所崇拜的“星”们身上,印证他们的梦。他们追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为自己设计勾画理想自我形象,并使这理想的自这理想的自我逐步成为自我的过程。所以,他们为那些与他们心目中理想自我形象相似的“星”们,捧出了自己最真诚的感情和最热情、最强烈的崇拜。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令这么多的中学生追星,是因为那些“星”做出了追星族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在影视剧中,剧中的人物经常被刻画得很美好,经常过于夸张和渲染得十分完美。现实生活中这些大多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影视剧中塑造的偶像却能做到。他们不但外表英俊潇洒、漂亮飘逸,他们的人格形象也被塑造得很完美。他们举止温文尔雅,大方得体,善解人意同时又浪漫不羁。这些形象正是中小学生对未来生活的一些理想定位,正迎合了他们的口味。有时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这会让他们感到失望或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就从这些影视剧中寻求慰藉。
2.追求时髦
现代的生活潮流、多彩的社会风景,促使少男少女总想成为多彩社会中独特的一族、现代潮流中腾跃的浪花。这是众多追星少男少女的心态。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喜好,他们的明星剪贴薄绝对跟着潮流走。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就追什么。哪位歌星走红,他们就追哪一位。今天梳着披肩发,一副清纯浪漫模样;明天描了黑眼圈,显示出某明星的忧郁伤感。
3.崇拜心理
中小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俊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正在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在心理学上,前一种崇拜形态可谓表层性欣赏,其特点是重点欣赏偶像人物的形象特征(如容貌、身材、发型、服饰、动作等)。它还可能导致对偶像认知的“光环效应”,把偶像身上的一切都看得尽善尽美,即使他有什么缺点,也会被淡化。这就好比在偶像的身上镀上一层又一层的金边,使其愈加金光灿烂,光彩照人。从心理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懵懂的青春期,对于社会的理解还只是一个混沌的概念,对未来也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而娱乐圈的偶像多数是以他们亮丽的外在美作为自己最大的取胜资本,成群的少男少女成为了他们的“俘虏”,借助对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和补偿。
4.从众心理
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追星队伍。
5.借追求来摆脱孤独
他们愿意和远处的人交流,享受着遥远的亲密感,自己不仅感到自由也觉得安全,精神上也可以有所寄托。中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问题,极易陷入孤独状态,封闭自己,他们常通过追星来取得内心的相对平衡。
6.媒体的造势
由于现在电视、电台都在谈论、评价和大力为这些“星”的帮宣传、广告,把一颗颗不显眼的“星”造得闪烁,让他们一夜成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一触即发追星族的趋势,绝对和我国媒体的大肆渲染有关系。如今国内的媒介对明星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众多的新星层出不穷。那么多的星,总有让自己喜欢的、心动的,学生当然避免不了追星的萌动之情。
7.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变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这种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动取向,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也发生着变化: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神圣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生活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这正是那些气质迷人、有所成就、富于情趣的明星受到当今少男少女青睐的原因。
那么,面对学生追星族,我们该如何施以心理辅导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案情况:
初三男生,他的问题是最近心烦意乱,非常想去意大利看他心目中的偶像:一位出色的足球名将。已经向家长提出买飞机票,说:“这个钱算借,以后工作了会还的。”看得出,这个男生自己也深感苦恼。他说:“我去意大利,见了他,回来以后就可以专心学习了。我相信,到那时候,我一定会认认真真复习,中考不会有问题的。现在这样,难受死了!”因为一心只想和自己崇拜的“英雄”亲密接触,他坐在课堂里,心神难定;回家后,更是心猿意马。前不久的期中考试成绩,有明显下滑趋势。母亲担心就这么下去,他会与原本没有问题的重点高中失之交臂。
二、咨询方法:
1.表达同感
心理辅导老师在辅导时,首先肯定他的偶像选择很好。体育场上的强者那么勇敢、自信、意志坚强,临场反应迅速,又有极强的爆发力,这样的英雄气概是很多中学生所选择的歌星偶像无法比的。教师还告诉他,自己曾经对足球毫无兴趣,但自从因为有中国队参加而看了那届世界杯赛后,现在也很喜欢看了,他的偶像自己也很欣赏。之后,教师发现他的目光比刚才亮了些,表明两人的心理距离拉近了。
2.引导他思考可能面对的结果
选择偶像,是希望自己能成为偶像这样的人(更多是精神方面)。但现在,显然因为过于迷恋,已经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相信这肯定不是你的偶像所希望的。同时,告诉他:这些明星们在绿茵场上、舞台上、广告中,绝对是公开的,但是,在离开这些地方后,也绝对是比较隐蔽的。像他这样的中学生思想太单纯,阅历太浅,才会产生如此幼稚的主张。“你花那么多钱、冒着减少许多中考复习宝贵时间的风险,飞到意大利去,你就能见到他吗?就算你万分幸运遇到他露面的机会,你又能怎么样?没看到就周笔畅这个突然蹿红的超级女生,一唱完歌是怎么被保安人员护着走的吗?”
3.探讨其他方法
对他讲“有趣的事情”,比如一些媒体披露过的中学生荒唐追星的故事,从反面案例中启发。他听着听着,渐露笑容。他的领悟力很强,点点头说:“我懂了。”为了让他更能安心,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试一下,那就是给对方写封信(当然只能寄到对方效力的俱乐部),把自己对他想说的话全都吐露在上面,但不要期望一定能收到他的回信,因为他可能每天都收到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成千上万封信件。不过,一个中国学生的信,也许会让他的秘书之类负责处理的人特别有点兴趣。反正抱着“管它有没有结果,我写写,把自己的思念和渴望传递过去就是了”。刚说到这里,他已经站了起来,扬扬手,快乐地说:“好了,没问题了,我知道了。”其实,把信放进漂流瓶中,丢进黄河,也是很有趣的事。
教师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人物,对学生的追星现象进行合理的引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中小学生自发产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为进行干预和适当介入,通过对一些有成就的人物进行分析、比较,让中小学生从中有一定选择;通过鼓励中小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来实现自我选择与自我反思的结合、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追星”显示了他们对成功的向往。如果教师注意培育一种多元化的学校文化,让学生在单一的学习之余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和良性互动,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发展他们的特长,搭建成功舞台,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那么“追星”可以转化为对成功的自我激励,借以促进中小学生个人的心理成熟和健康发展。
1.调试好学生的追星心理
当学生有追星的外在言行表现时,教师应适当介入,要向学生说明这种心理的正常性(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目当中形成一个自恋性的偶像,一般来说会在现实生活当中慢慢地得到修订,逐渐放弃自恋性的幻想)。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反对也不提倡个人偶像崇拜”。要引导学生把握分寸:对偶像的追随不是光看外表,更重要的是看其人品如何;是欣赏其歌,钦佩其才,而不能迷恋其人;不能只看到他们风光的现在,更要明白他们曾经艰辛的付出;要正确处理与学习的关系,不能因追星而荒废学业,虚度青春。追星应是学习的动力,而不能成为学习的阻力。如果像杨丽娟那样从偶像崇拜发展到情感依恋,就必然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2.加强学生的自尊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