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朋友寄我上好的茶叶,我欣欣然,邀好友前来品尝。朋友和我都不精于茶道,但都喜欢品茶,虽则茶具不精,我沏茶的功夫亦不深,但品茶的日子好开心,尤其上佳的茶叶品之,沁人心肺,怡然自得,其乐融融,更何况是从驰名中外的茶乡闽地跋山涉水而来的茶叶。
中国人善食喜饮,精于烹调,长于酿造,诸如酿酒做醋,均属食饮范畴。待客吃喝讲究,有酒有茶,有亲朋好友自远方来,要竭尽全力,细细操办一番,把好吃好喝的和盘托出,唯恐慢待了客人,这种传统,延续至今,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就以茶而论,沸水冲泡自显茶叶品质优劣。所谓茶楼雅座、大小招待会,有专人供茶,很是专业。不同的环境和地位有不同的饮茶方式和档次,似乎简单的饮茶过程体现了人的身份地位,反映了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况味。细细究来,这确有点博大精深,你就感觉到饮茶的过程不光是茶的本身意义。中国乃茶之大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都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其雅量高致韵远,深刻含义集中在一个“品”字上。由此可见,茶的背景极为广阔,社会意义和民俗意义非常丰富,形成了洋洋大观的茶文化。极为突出的是茶与音乐、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结缘很深。
我的好友、著名书画家张树亮先生,深谙茶道,颇有造诣,饮茶已成为他生活和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有一段感言,让人神清气爽,茗香四溢:“梵音伴随着画笔,在心香一炷,清茶一壶的寂静中,开始心灵和线条的对白……”
他痴茶的程度着实让人心生悬念,对茶的体悟颇有建树,可以说成了茶的艺术和他艺术的茶。我和先生有着10多年的交往,源于艺术和心灵的沟通,谈画论书,赋诗作词,宏论高谈,虽于茶道很少说起,但每每接到先生的函件和电话问候,无论读画或通话,总有一种淡淡生香、厚厚有味的感觉。我深知先生的茶艺与画艺相映生辉,他嗜茶如命,我嗜烟如命,我是一种慢性自杀,他是一种聚香滋润,我烟酒茶都沾,他见烟生恶,饮酒豪爽,气度不凡。由此,先生以饮茶喝酒而有温良谦让和豪情万丈的个性特征,可以见证——
饮茶见性。先生饮茶很见功夫,一曰茶艺老道,二曰品茗讲究,是为两大功夫。茶的医学价值甚高,我们姑且不做探讨。性情中的树亮君,俨然一副学者气派,他于美术、书法、音乐、美学、哲学、考古、文物、佛学、训诂学、诗词、摄影均有涉及。近日,他寄我一本《张树亮散文集》,足以展现出他在这方面的学识和探究。有关茶道方面的文章有5篇之多,凡2万多字,见解不俗。对于不悉茶道的我,可谓大开眼界。先生何以熟悉茶道,流欲品茗,我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方才知晓。中国有句话叫“饮水思源”,我想先生“饮茶思源”亦很贴切。就茶而言,品类繁多,良莠不齐,大以热、凉、温而别,只是因人而异罢了。先生的绘画才能驰名画坛,他以极富灵感的爆发想象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不可重复性以及别人的不可模仿性的文人画,叫人拍案叫绝。性情的能量释放源于他的学养,学养是智慧的综合反映,智慧又是学养的载体,源于不断地学习,再学习。知识达到一定的境界有一个消融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有神清气爽的自我滋润,给所学的知识一个生长的温床,然后上升到质的飞跃。这个时候,你心神疲惫,不想看书,不想学习,不想作画,不想写字,对这些都很反感,需要创造一个环境让你的心灵走进宁静的港湾,需要天籁之音和心灵的契合。何谓天籁?籁,是上古的一种箫,如果叫“天籁”,那声音就很自然很悠远了。箫,本身听起来很悠远,“天籁”的声音就更远而又远了。天籁的感觉很静,如月的静,如水的清。而且那种静是绵绵的静,不是柔情的静,静得没有任何杂质;那种清,是无色无味的清,一眼望穿的清。在那种静幽幽的状态下,在那清凌凌的氛围里,如有梵音相伴,有好茗品尝,有香柱萦绕,那时的心态有天籁的空灵,有月光的温馨,有茶叶的芳香,有想象的陶醉,有诗意的豪放,有智慧的甜美,这时候你的思维静得出奇,清得凉爽,无一丝杂念。“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涵养着你的高洁和禀赋,你会十分投入地沉浸其中。像这样的状态我们何乐而不为?先生收藏的各种紫砂、陶、瓷、金属的茶壶有百余把,还拜请启功、孙秩青两位老前辈为他的“壶涛斋”题名。在他的舍内,除设“壶涛斋”外,还专门设置了“品茗阁”和“尚趣堂”,温家宝总理书写的“文章华国,诗书传家”的墨宝悬于客厅正中,足以看出先生的艺术收藏和茶艺收藏的品位。树亮先生正是感悟到这一点而积习久也,习惯自然。我说饮茶见性,树亮通过“饮”,就有源源不断的豪气物华涌动于心头,就有文化的脉息渗透心灵,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和深远。此以见性,树亮是也。
饮能抒情。树亮君还有一种饮酒的功夫,这也是他的个性之一。朋友都说,在树亮身上有一种豪气、霸气、牛气,其坦荡得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豪气冲天,一诺千金;其霸道得让你心生恐惧,刚正不阿,情面不留。他有一句心理独白:“最讨厌那些阳奉阴违、无聊透顶的人。”欺上瞒下的事不做,两面三刀的事不为,口是心非的话不说。正因为如此,他的豪气,热情洋溢,让人激情生发;他的霸气,掷地有声,不容分辩;他的牛气,执著倔强,百折不回。乍一开始,你摸不准他的性格,不做思考,很会“上当”的,如果走进他的“圈子”,那就是不一样的感觉了。显而易见,他的善饮能喝,豪爽不羁,酒如其人,茶如其艺,树亮正是。
如果以饮而言,茶、酒均为饮之列,且是饮的上品选择。按照中国的饮食文化来说,人是万物之灵,民以食为天,水为万泉之源,水列“五行”之第三位,可见水的不偏不倚、不温不火。饮以水为主,是茶的水和水的茶,二者皆有。茶能生津止渴,品质温和,水是生命的能源,别无他代。因而,长期饮之,茶的功效和性情合而为一,有清丽温柔之谦谦君子和窈窕淑女的风采,有温厚雅致的品格。酒是情绪的催化剂,是胆魄的润滑油,让人兴奋,让人物我两忘,饮酒会产生豪放不羁的阳刚之气和豪情万丈的冲天胆魄。茶酒融合,刚柔相济,不温不火,才是真性情。阴阳主宰天地万物之平?,就像男女有别一样。李白斗酒诗百篇,他有“将进酒”的冲天放歌,让世人惊叹不已。当然,事到如今,他的“敬酒令”,只能给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胆略展开腾飞的翅膀,我想对于智者和勇者来说,无畏无惧,开怀畅饮,情在其中。
饮水思源。中国的文化有一种气息贯穿其中,才能出现蒸蒸日上、生动活泼的局面。我们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不乏这个道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多是贤人所为,也就是说,是性情中人的追求。文化和电脑一样需要激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和发展,要不断地汲取精华,除其糟粕,才能与时俱进。文人有文人的嗜好,将军有将军的胆略和气魄,天子有天子称雄天下的深谋远虑。简单地说,穿衣戴帽,各人所好。所好是定律,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是做什么的,你就一门心思地去做,万万不能朝三暮四。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都会接纳每个人的选择,只是你瞅准目标努力就是了。真正的文化人身上染有常人不能接受的陋习和行为,这就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睡在树下长期观察的习惯一样的可敬可悲。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也需要多方面的优秀人才,才能推动社会前进。优秀的文化人才是我们这个文化大国的栋梁之才。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圣贤先哲如群星灿烂,一代传承一代,使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光彩夺目,源远流长。树亮有多门知识的积累,他涵泳自养,再加上好饮不断,学养如庄稼,好饮如甘霖。饮茶思源,这个源是文化的源头,是智慧的矿泉,是灵感的土壤,是艺术的春雨。腹有诗书气自华,水有源头饮不尽啊!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人生得意须尽欢。”这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的消极人生态度。其实,贤者并不寂寞。这种寂寞,含有一种天籁之寂静和怀才不遇的失落。在开怀畅饮中放飞心情,在品茗饮酒中摆脱红尘之扰,寻求大自然天籁的深邃和广袤,也是情绪的一个释放过程,给心放个假,给智慧开拓想象的空间,饮最豪爽。我在完成这篇短文的时候,饮茶不断,抽烟不止,文随心生,身在书斋,人在天籁。西周文王高台院内灵光闪烁,文脉莽莽,我心游八极,文如泉涌,有笔下生华的美妙感觉。我品着好茶,心旷神怡,“唯有饮者留其名。”我想,此时此刻在淮河畔的树亮君,虽没有“淮河之水天上来”一说,但有“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泻千里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饮茶思源的感觉望水而生。好水煮好茶,好水酿好酒,好饮养精神。我想,树亮君,你现在无论品茶或饮酒,仰或疾书作画,我也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和你坦开心扉,酣畅淋漓地对饮成双。
2008年5月30日于灵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