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949300000001

第1章 序

徐子方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说过:“反主流文化是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变革是导致文化转型的媒介,文化转型本质上体现为社会主流文化(主体为生活方式)的位移。在元代,这种位移的完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元文化并存取代了儒家文化独尊,另一是俗文化取代雅文化上升为社会思想文化之主流。而这是元王朝在思想文化上独立于此前历代中原王朝的主要特征,从深层意义上说,它是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对内陆农耕文化及思想观念强力冲撞之必然结果。

公元13世纪元帝国的建立是古代史上特别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掌握了全国政权。元王朝的建立客观上是对中国古代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一度动摇了后者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众所周知,儒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即成了汉民族传统文化之核心。隋唐时,统治者将诗文作为国家选拔治国人才的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儒学进一步强化了官学的色彩。宋以后理学大兴,儒学亦变得更加精致和深刻,魏晋时儒学和文艺间一度疏离的关系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修补和完善,而元帝国的建立则又使得这一切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美国学者雷蒙德.G·奥康纳以一个局外人身份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蒙古族统治对中国艺术的基本贡献是三重的。首先,它使国家统一起来,便于本土艺术风格和思想观念的交流;其次,它把艺术家从宋朝朝廷与画院强加于人的愚蠢而荒谬的栓桔中解放出来;另外,它为中国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盛行的艺术运动与技巧打通了道路。不仅如此,蒙古族统治者在鼓励和资助符合其自身审美观的艺术派别的同时,从不干涉任何其他类型、风格或技巧的艺术创作。”奥康纳是从统治者政策层面对艺术的促进作用角度立论的,与传统过多强调元王朝统治阴暗面相比无疑更具科学性。当然,谈论艺术最终还必须回到艺术本身。明人陈继儒最早对元代文化和艺术的独特性做了描述:

先秦两汉诗文具备,晋人清谈、书法,六朝人四六,唐人诗、小说,宋人诗余,元人画与南北剧,皆自独立一代。

他说的不错,元代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正是元曲和文人画。也正因此,迄今人们对元代各门类艺术如元曲、文人画和实用工艺等方面成就进行了充分探讨,成果可谓丰硕。但同样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较少从一般艺术学角度进行宏通研究,即使李希凡主编的《中华艺术通史》等少数几种也限于体例未能形成专题。二是对于元代在整个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问题缺乏科学认识,未能站在主流嬗变和类型更替之高度看待元代艺术。更有学者论定宋代艺术已经完成了近代意义上的转变,似乎后半部中国艺术史应当从宋代开始写起,至于元代,似乎从不曾有自身独立价值,只是依附于宋方得存在,所谓“宋元不可分”。显而易见,这两类问题之根源,在于忽视了艺术史研究必须“合主流性”和“合规律性”两大原则,就事论事,见树木不见森林,未能真正站到历史和学科的高度审视元代艺术。

从历史和学科的角度不难看出,元代艺术最值得重视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元杂剧的崛起和元曲四大家的出现显示了世俗戏剧综合性艺术已由此前受鄙视被贬斥而上升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歌舞音乐让位于戏曲音乐;二是赵孟頫及元四家为代表文人画由此前偏于一隅而蔚为大国,明清时期这种文人艺术更增加了文人书法和江南私家园林的成分。与此前艺术服务于礼乐、政制、宗教和统治者个人爱好不同,本时期中国艺术更重视市井大众的需要,以及中下层文人士大夫力图挣脱外在精神束缚的情感宣泄,尤其是前者,它实际上代表艺术史新趋势,如果说秦汉以前的上古艺术更多的是从艺术品角度发现美,魏晋之后的中古艺术增加了重个人原创的艺术家的因素,由元代开始的近古艺术则在艺术品、艺术家之外看到了艺术的接受主体--世俗大众。非但如此,艺术规律还具有自身的本质,它涵盖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两大类,不能以偏概全迁就艺术等同于视角文化的约定俗成,这一点无言自明。

至于主流,则是一个既老且新的问题。主流何谓?占主导地位决定事物发展方向耳。更具体地来说,元代艺术至少在三个方面决定了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进程:(1)文人画由此开始上升为中国古代绘画史的主流。我们承认,宋代甚至在唐代已经具有了文人画的意识和创作,王维、文同、苏轼等人且为其杰出代表,但在唐宋,整个社会的精神主体还是传统文化及其表现形式,崇尚写实、追求技法的宫廷画和宗教画始终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标榜写意、不尚技法的文人画尽管出现并得到一部分士大夫的青睐,但始终未蔚为大观。而至元代,黄公望、吴镇、王蒙和倪瓒作为元画四大家将文人画创作推向了巅峰,并影响了元明两代主流画坛,体现在风格上,自元代开始,造型艺术主体由尚实转向尚意,这些都是宋人所难以想象的;(2)元曲的崛起标志着综合性艺术第一次在中国艺术史上取得了支配地位,这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实还不仅是戏剧,就艺术分类而言,元代完成了听觉艺术的转型与综合性艺术的提升;元曲在音乐方面的成就也足以扭转历史。元杂剧所代表的戏曲音乐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史翻开新的也是最后的一章。如果我们将先秦礼乐看作上古音乐的代表,魏晋后大曲歌舞作为中古音乐的典范的话,则以戏曲音乐为标志,中国音乐史的近古阶段开始了;(3)元代标志着中国近古艺术的开端。除了戏曲和文人画等新型艺术种类外,传统诗文、界画、寺院造像以及十六天魔舞为代表的宫廷艺术、宗教艺术依旧占有一定的地位,它们和新兴文人艺术和世俗艺术和平共处,所有曾经发生过的艺术形式大都能找到生长乃至复苏的机遇,艺术品、艺术家和艺术受众一道构成了艺术王国的有机主体。这种多元化的特色还表现为对海外异域艺术的包容和消化,元代空前扩大的版图更集中了来自欧洲、西亚的异邦艺术。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和内地汉人士大夫刘秉忠合作设计建造的大都和上都宫城、受西亚乃至欧洲文化影响的“纳石失”织锦、青花、釉里红瓷器都可以看到来自草原文化、外来文化和中国固有文化交流的结果,这实际上反映了儒家大一统观念空前淡薄的元王朝具有吸纳、包容和消化多民族乃至外来文化的能力,客观上为时代的审美解放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元代艺术发生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以至于为艺术史开辟一个近古时代。

元代艺术的这些根本性变革也是时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文艺思潮交互发展的必然结果。谁都知道,文学史上直到两宋皆以诗歌散文抒情短制为主流,小说戏曲虽已产生却只能局于一隅,为引导社会潮流的精英群体所不屑。所有这一切直到元代才得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在过去一篇文章中曾经这样分析宋元之际文化变革及其后果:

元帝国的建立对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强力冲击,它摧毁了汉族士子所赖以依托的精神支柱,原来处于独尊地位的传统道德观念在短时间内即被翻了个儿,而与之联系着的以抒情言志为中心的传统文论也随之失掉了制约力量,又遇上由于外来宗教的影响而得到大大刺激的民族综合和想象能力的适宜土壤,我国古代长篇叙事文学和综合艺术的产生和繁荣便是水到渠成和不可避免的了。

这当然主要是在说明文化转型、观念变化和文学创新的互动,但同样的互动又何尝不作用于艺术领域。今天看来,除了肆行民族歧视、毁坏中原文化等消极面外,元代思想和文化领域也有十分积极的因素,统治者始终对中外各种文化思想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三教”之外,基督教、伊斯兰教都为统治者所包容,元代空前广大的疆域也有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眼界也较前开阔,旧有的精神意识、习惯信仰随着汉族传统文化受冲击也都不能不动摇和解体,人们思想上所受的束缚相对来说有了一定的放松,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研究它们正是我们今天进一步打开元代艺术乃至中国古代艺术史奥秘的一把钥匙。这方面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并不太多,需要人们进行更多探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奉献在读者面前的洪畅《元代艺术观念研究》一书就特别值得关注。

洪畅是我已经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本书就是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书中借鉴观念史的研究方法,截取了从蒙古建国到元顺帝至正这一历史阶段,旨在对元代艺术观念做出梳理和阐释,探索元代艺术观念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三维互动,挖掘元代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潜在规律,进而确定元代“艺术观念”在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意义。作者认为,以“诗本性情”的艺术本质观念、“游戏翰墨”的艺术创作观念和“琴书悦性情”的艺术功能观念为审美指向,元代实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活动与艺术观念从技术到艺术、从实用到娱戏的转变,从讲求法度到游刃法度、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也在古典主义美学范围内将审美的视线由和谐美好转向了世俗丑怪,审美发展为审丑,实现了从雅俗分流到俗融合的审美转向,呈示出中国古代艺术观念向近古的演进。这其中当然有着对我的观点的理解和消化,但更多的是她自己的领悟与创新。以此为指导思想,洪畅完成了她的学位论文,并在2010年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答辩,赴天津工作两年间,她的思考又有了新的飞跃,取得新的突破,出版社在当前学术著作出版困难的情况下愿意接受出版,这本身也是对洪畅所作努力的肯定,作为导师,我感到很欣慰。出版之前,洪畅要我做一篇序,于情于理,这当然都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唯最近诸事冗杂,少有时间坐下来写东西,拉拉杂杂敷衍成篇,算是对她的鼓励。希望她再接再厉,在未来的科研和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2012年8月于南京

同类推荐
  • 大学生艺术素养

    大学生艺术素养

    本书为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类教材,涵盖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及其他艺术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本书从艺术学科的整体性出发,理论与作品结合,图文并茂,以直观的图例诠释艺术形象;立足于崇美扬善、怡情悦性和笃学尚行的人文素养的养成。
  • 当代中国译制

    当代中国译制

    有人说如果没有翻译,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传到中国;如果没有翻译,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不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说译制是电影在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那么译制工作者就是世界电影的普罗米修斯。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译制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翻译或者配音,因为诸多的译制生产元素,再加上生产之外的政策要素和市场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译制文化。显然,当代的译制文化不仅仅涉及外来作品的引进,而且包括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国产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由此才能说明译制的全部意义。希望通过此书,把我们对译制工作的热爱、体验和认识奉献给广大读者。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教学所用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着重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大师及其名作,深入浅出地讲解其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书中除了评介作品的特色与美术家的身世外,还提到一些由艺术实践引起的美学方面的疑问,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舞蹈才能的途径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舞蹈才能的途径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热门推荐
  • 惊朝

    惊朝

    请移步新书《魔王大人太慵懒了》新书简介:异世界邪恶阵营中最后一个大魔王,代表七宗罪的邪恶之源,七大魔王中代表慵懒的魔王坎法尔魔王,守住了邪恶阵营最后一份尊严与荣耀,全歼了光明阵营的全部主力。然而他失去一切法力,穿越到地球上一个沙雕少年身上。他干啥都累,连站着都能睡着,从此后,他的征服世界的梦想被暂时搁置了,他的人生信条变成: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老妈说他是烂泥成精,同学们说他是个只会做梦却没有梦想的咸鱼,但在憋大招的时候还是偶尔会靠谱起来。他自己说:我也想像人类一样打起精神来,但那是我渴望而不可及的境界。本书又名《异世大魔王为何会变成一滩烂泥》本书逗比、轻松、搞笑,适合缓解紧张的日常。
  • 一年三季

    一年三季

    在一所普通的高校里,一群沉下心来决心考研的毕业班学生,聚集在淹没与老校区成荫的绿树中的自修室里。虽然他们做了3年的同班同学,但彼此间最亲密的问候也不过是点头与微笑而已。可就是在这最后的一年时间里,共同的志向,同甘共苦的经历,以及彼此间增添的深情浓意,都把他们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古语有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对他们来说最实际的安慰就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所以他们在面对表白时,仍旧保守;面对离别时,仍旧泰然。他们戏谑着分离,认为距离不会产生交流的问题,认为即使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也没有关系。他们欣赏着自己的搏来的人生舞台,在奋斗中忘了当年战友的模样,却还依稀地能体会到那一年里的感觉——欢笑与悲伤、踌躇与果敢、寂寞与热闹...种种洋溢着青春的感觉让他们只能怀着一份感伤,远远地问候着那些年并肩作战的战友...
  • 重生明月之校园霸主

    重生明月之校园霸主

    “冷明月啊冷明月,你没想到吧,你居然还有这一天,我终于可以亲手杀了你,只要你死了,所有的一切就都是我的了!”“冷明月,到现在你还在装什么清高!楚家大小姐,需要现在杀了她么”,“冷明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只要你死了,真正的楚家大小姐就是我!”“杀!”冰冷的子弹穿过身体,冷明月死死地盯着眼前的三人,用尽最后一口气喊道“若有来生,你们必将覆灭!”“痛…好痛,这里是哪里?”“孤儿院?我回来了!”阴冷煞气的男子遇见她,身体周围仿佛春暖花开一般“月儿,别脏了你的手,我来帮你解决他们“
  • 乐云末世日记

    乐云末世日记

    有没有想过电影里到处乱跑,到处咬人的丧失有一天会来到你的面前,在你面前肆无忌惮的啃食,啃食着你的身体。是否有仔细想过生活的意义,是否仔细考虑过这样重复的生活究竟是为什么,就只是为了活下去么。当你玩命奔跑只是为了活下去,有没有想过自己心里曾经最放不下去的那个人,那个时刻,那份从指尖溜走的。。。。
  • 让你学会做人的128个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让你学会做人的128个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本系列丛书从感动的视角出发,撷取生活中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亲情、友情、爱情、做人、沟通等几大方面的素材与故事,用最优美的语言传递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述生活中最正确的做人与做事箴言。
  • 千人之王

    千人之王

    没有钱,没有权永远都是最卑微的。这个道理我从小就明白,我从小是一个别人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和一个优秀的学生,就因为这,连自己喜欢的人都不能去表白,就因为那大人口中的早恋影响我的成绩。曾经的年少轻狂,都是因为自己年龄太小了,直到长大了以后,为人父母的时候,想平平淡淡的时候,却发现这已是一条不归路。人的一生早已被上天注定,不管你改变了什么其他的东西,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 地下暗门

    地下暗门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回顾他的一生,他发现了一个通向外星球和能看到鬼怪的暗门,于是他开始了寻找外星鬼怪之谜的答案
  • 花花公子凉薄妻

    花花公子凉薄妻

    “吸烟有害健康!”她只是那么随口一说。“好,以后我会戒掉。”从此,她竟真的再也没见易萧抽过烟。无论易萧怎样解释,楼采依都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我早就说过了,你可以不爱我,但是,我却容不得背叛,离婚吧!”“离婚!休想!楼采依,我死也不离婚!”楼采依和易萧的离婚官司,打得人尽皆知,最终,楼采依大获全胜,离了婚,分得了财产,还几乎架空了易萧的公司。几个月后,楼采依生下了易萧的孩子,名正言顺地姓了“楼”,跟易萧再无半点关系。“楼采依,你真狠!”狠?是吗?“你越是狠,我越是喜欢,楼采依,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要把前夫再变成丈夫!”
  • 戏说和珅

    戏说和珅

    和珅这个官,清朝这个场,其实就是个封建官场江湖。和珅那么大个官儿,真的就如清史记载,十天半月就被嘉庆下旨,自缢于狱中了吗?草民造反,也不至于那么快就定罪正法吧,总要审理一下吧。这样惩治贪官的速度,匪夷所思,古今难觅,却毫不现实。新君新天下,更不可能这样,哪怕和珅死一万次都不足惜,也更加要有章有程,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从而警示世人。就把本书当野史看看吧,说多了也不好。如知详情,请细细品味戏说并不一定是戏说,即使是改编也不一定是毫无根据的颠覆之作——《戏说和珅》
  • 十城

    十城

    第一本小说,试试水,欢迎大家提意见,文笔偏写实风格,不是特别华丽,用最朴实的话语,向大家呈现十份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