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测空腹血糖时的取血时间为上午7~10点。过晚取血,虽然没有额外糖负荷刺激,但机体根据生理规律已启动糖调节机制,如肝糖原分解、胰岛素释放和升糖激素分泌等。此时所测血糖值实际已失去基础血糖的本意。
(3)血糖测定经常采用静脉抽血和指尖刺血两种方法,抽血后应立即送检,否则应马上分离血浆(血清),以免红细胞消费血中的葡萄糖,使测定的结果偏低。指尖血标本虽然是属于外周全血,但仪表上显示的血糖读数是经矫正处理过的,所以,基本与静脉血糖结果一致,临床可以信赖。
3.空腹血糖测定结果的解读
空腹血糖(FPG)小于3.9mmol/L(70mg%)
低血糖正常5.6mmol/L(100mg%)
正常(有争议)
6.1mmol/L(110mg%)
空腹血糖异常(IPG)
7.0mmol/L(126mg%)
轻度糖尿病
8.4mmol/L(150mg%)
中度糖尿病10.1mmol/L(180mg%)
重度糖尿病大于33.3mmol/L(600mg%)急症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简称HHS)
4.影响空腹血糖的因素
(1)取血前一天的晚餐(夜宵、零食)的品种和数量。
(2)取血当天晨间体力活动情况,如晨练、乘车、步行、家务劳动。
(3)取血前夜的睡眠情况,如熬夜、失眠。
(4)取血时的精神情绪,如恐惧、沮丧。
(5)病人平时服药情况,如利尿剂、β阻断剂、皮质激素、降糖药。
(6)病人取血时并存的疾病,如牙病、感冒。
5.血糖单位的换算法
(1)将mmol/L(A)换算为mg%(B)
公式1:B=A×18
举例:假设血糖A=7.0mmol/L
代入公式
B=7.0×18=126mg%
公式2:B=20A-2A
举例:假设血糖A=6.1mmol/L
代入公式
B=20×6.1-2×6.1=122-12.2=109.8约为110mg%
(2)将mg%(B)换算为mmol/L(A)
公式1:A=B/20+B/200
举例:假设B=600mg%
代入公式
A=600/20+600/200=30+3=33mmol/L
公式2:A=B÷18
举例:假设B=200mg%
代入公式
A=200÷18=11.1mmol/L
6.空腹血糖的决定因素有两种:肝糖的释放和胰岛素的分泌
肝脏好似血糖的银行,当进食后血糖急剧升高,过多的葡萄糖立即送往肝脏贮存,使血糖不至于上升过高,待血糖不断输往肌肉、脂肪、肝脏及外周组织后,肝糖原相应分解,并释放入血,保证血糖维持在正常生理水平,不至于降过低。所以空腹血糖水平与肝脏的调节功能有直接关系。
另外,血糖水平的动态变化,作为一个生物信号不断传送至胰岛β细胞,调节胰岛素的分泌,直接影响血糖的代谢。所以,胰岛素的分泌是决定空腹血糖的另一种因素。其他一些神经内分泌调节因子也起一定作用。总之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
7.干扰空腹血糖的激素
很久以前,人们已经知道有五中内分泌激素可以上调血糖,即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α细胞分泌的胰升糖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所以这些腺体受损或功能障碍均可干扰血糖水平。
最近发现人体肠道能合成并分泌一种结构类似胰高血糖素样的肽类物质称作胰高糖素样肽(Glucagon-likepeptideGLP),其生物活性为刺激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合成及分泌,能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能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更新。并且能抑制胃的排空,抑制神经中枢降低食欲,从而起到下调空腹血糖的作用。
还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这种肠道激素明显减少可能与发病有关。目前,专家正致力于胰高糖素样肽及受体的研究,以期开发新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8.空腹血糖达标的方法
(1)减少主食量(每日半斤左右)或分为3.5顿。
(2)适当增加体力活动。
(3)排除各种影响血糖的因素。
(4)遵医嘱增加降糖。
二、餐后血糖:随机血糖及夜间血糖
健康提示:餐后血糖一般指早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水平。影响餐后血糖的因素主要有3个。
1.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是代表葡萄糖负荷后血糖水平,一般通用早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P2BG):一部分轻型早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升高。餐后血糖小于7.8mmol/L(140mg%)
正常糖耐量异常(IGT)尿糖常(-)9.0mmol/L(162mg%)最近发现人体肠道能合成并分泌一种结构类似胰高血糖素样的肽类物质最近发现人体肠道能合成并分泌一种结构类似胰高血糖素样的肽类物质最近发现人体肠道能合成并分泌一种结构类似胰高血糖素样的肽类物质
糖耐量异常(IGT)尿糖常(+)大于11.1mmol/L(200mg%)临床糖尿病健康人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在7.8mmol/L以下,如果超过7.8mmol/L,甚至于达到9mmol/L,则被诊断为IGT,凡P2BG大于11.1mmol/L者,可定为糖尿病。
另外,午餐后和晚餐后血糖是24小时血糖曲线中的两个高峰,值得关注它与病情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它的变化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测定结果有明显影响。
2.人体的耐糖能力及其检测
人体进食(葡萄糖)后,血糖水平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和持续升高,这是由于体内存在一整套精细的调节糖代谢的机制所致,医学将这种耐受葡萄糖大量摄入的能力称作葡萄糖耐量(glucosetolerence)或耐量现象。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tolerencetest,OGTT),临床用于诊断糖尿病诊断和糖代谢障碍疾患。
3.具体做法及测试结果的评定
清晨空腹进食75克葡萄糖(溶于100mL水中)半小时,1、2、3小时抽血一次,检测血糖水平。
(1)结果及意义
①正常: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餐后血糖2小时小于7.8mmol/L;血糖高峰出现时间1h以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在3小时以内。
②IGT:空腹血糖6.1~7.0mmol/L;餐后2h;血糖7.8~11.1mmol/L;血糖高峰在1h以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大于3h,尿糖阳性。
③DM: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餐后2h血糖大于11.1mmol/L;血糖高峰时间在1h以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3h以上。
(2)影响餐后血糖的因素①进餐的品种和数量。
②进餐前的血糖水平。
③降糖药物。
4.随机血糖
随机血糖,是指在餐后任何时间取血所测得血糖水平,因此结果变异很大。临床很少应用,但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则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
5.夜间血糖
夜间血糖,又叫睡前血糖,是指在晚上9点到11点之间,取血测血糖水平,健康人24小时血糖曲线中有四个高峰,即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和晚上10点,后者的形成是由于肝糖原的释放。
夜间血糖是日间三顿进餐和多次用药的一个最终总结,健康人夜间血糖应与空腹血糖等同(小于6.0mmol/L),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次晨空腹血糖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夜间血糖与脑、心营养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均有密切关系。
三、全日血糖的监控与达标
健康提示:全日七次尿糖测定法适用于家庭监控血糖。方法是用尿糖试纸测空腹尿,早餐后(2h)尿,午餐前尿,午餐后(2h)尿,晚餐前尿,晚餐后尿,睡前尿(10Pm),共七次尿糖。
1.用尿糖试纸监控全日血糖变化
尿糖来自血糖,两者有一致的升降关系。所以,用尿糖试纸监控血糖是一个既可信又便捷的方法。
(1)四段尿糖的测定
早餐前~午餐前:作为第一段尿主要为早餐后尿液7Am~11Am
午餐前~晚餐前:作为第二段尿主要为午餐后尿液11Am~5Pm
晚餐前~睡前:作为第三段尿主要为晚餐后尿液5Pm~10Pm
睡前~次晨午餐前:作为第四段尿主要为夜间尿液前日10Pm~次晨7Am
将四段尿分装在固定的四个容器中,分别用试纸做半定量检测:尿糖加号试验或送化验室作尿糖定量:mmol/L、mg%。这种方法可了解全日四段时间血糖变化及全日血糖总情况,医院病房中常规采用。
(2)全日七次尿糖测定法。这种测定法适用于家庭监控血糖。
方法是用尿糖试纸测空腹尿,早餐后(2h)尿,午餐前尿、午餐后(2h)尿,晚餐前尿,晚餐后尿,睡前尿(10Pm),共七次尿糖。
达标病人,应为空腹、午餐前、晚餐前、睡前四次均为(-),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均为(-)或(±),如仅出现1.2次1个(+),可认为控制满意,因为1个(+)代表餐后血糖超过9mmol/L,但在11.1mmol/L以内。
凡餐前尿糖大于等于(+),餐后血糖大于等于(++)者,均属于不达标。
本法检查结果的分析举例
例1三餐前及睡前均为尿糖(-),早餐后尿糖(±),午餐后(+),估计餐后仅为9.11mmol/L,故血糖控制满意。例2午餐后尿糖++,估计血糖稍高约为11.12mmol/L,服拜糖苹、倍欣一片就可使血糖达标。例3尿糖一般均为餐前(-),餐后(+),比较满意,只有早餐后尿糖高至(+++)追问患者原因,是因为早餐吃得太多。例4晚10Pm及空腹尿糖(+),追问病史,为夜宵所致。例5早餐后尿糖(++)午餐前尿糖(+),是由于早餐前胰岛素注射量不足所致。
2.全日血糖监控与达标
(1)全日血糖的监控与达标。同一天内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测定结果均达到控制标准,俗称“三满意”。但此时血糖未必恢复到正常值以内,这是因为老年人长期患病机体的变化和适应,已不允许血糖再重新恢复到正常范围。否则反而有损健康。所以,满意不等于正常。
(2)七次尿糖测定结果。空腹、早餐前、晚餐前、睡前,均为尿糖(-),早、午、晚餐后均不超过(+)。一旦七次尿糖均为(-)则可能漏掉低血糖的存在,需要医生审慎处理。
24小时尿糖定量小于5克(27.8mmol/L)定为达标,但尿糖量越少越好。
3.糖的长期监控与达标
(1)每日测血糖。
(2)每月糖化血红蛋白一次,作24小时尿糖定量一次。
(3)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全面查体,包括全身疾病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第二节)血脂的监控
糖尿病患者常会合并脂肪代谢障碍。血脂的变化不仅与糖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而且还常成为使血糖升高和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一、什么是血脂
健康提示:脂蛋白颗粒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颗粒)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另外还有三种脂蛋白,即,中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
血脂,在临床上是指血浆中含有的三酰甘油和胆固醇而言。三酰甘油和胆固醇两种血脂,在血浆中大部分与蛋白质及磷脂结合,组成一个个球形的大分子复合物,称作脂蛋白(颗粒)。其中,含三酰甘油多者密度低,含胆固醇多者密度高。
所以,脂蛋白颗粒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颗粒)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另外还有三种脂蛋白,即:中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
1.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简称HDL),是维护我们健康的朋友。它的颗粒最小,密度最高,其化学组成的特点是蛋白和脂肪各占一半,富含磷脂和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C(ApoC)。
它具有两个重要功能:第一,它能把人体各脏器和组织中过多的胆固醇转运出来,并送至肝脏中分解,这一过程称作胆固醇的逆转运;第二,它能将血浆中过多的胆固醇转化为无害的胆固醇酯,从而阻止游离胆固醇在动脉壁或其他组织过多沉积。
HDL的寿命虽然仅有4.6天,但它在抗动脉硬化方面的贡献不可低估。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密度脂蛋白逐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不断提高,威胁身体健康。
在常规检查中,HDL颗粒中胆固醇的量(HDL-C)可以间接反映HDL水平。
2.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简称LDL),主要由载脂蛋白B(APOB)和内源性胆固醇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肝细胞内的胆固醇转运至全身各器官组织中。
但如果这种作用过强,就会引起器官脂肪化(如脂肪肝)和血管壁胆固醇沉积,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研究表明,血中LDL升高将加速粥样硬化的进展。
LDL通常可分为三个亚类,即LDL1、LDL2、LDL3。LDL3颗粒体积铰小,致密度较高称作SLDL,SLDL在梯度凝胶电泳测定中被称为B型LDL,这种胆固醇因为颗粒较小更容易进入动脉管壁,且更容易被氧化修饰,因而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成为医生最关注的危险因素,临床检测中以LDL颗粒中胆固醇的含量(LDL-C)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风险指标。
3.总胆固醇
总胆固醇是指血浆中各种脂蛋白颗粒中含有的胆固醇的总量,称作总胆固醇TC,在低密度脂蛋白颗粒中含量较高,其中分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酯(CE),TC的过高是粥样硬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发现胆固醇中某些亚型如SLDL、oxLDL是最危险的因素。
4.三酰甘油
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C)主要存在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乳糜微粒(CM)中。三酰甘油与胆固醇脂共同组成脂蛋白颗粒的核心部分,内源性的三酰甘油是由于肝脏、脂肪和小肠细胞合成。外源性三酰甘油来自食物消化吸收后,成为乳糜微粒的主要成分,正常人空腹时三酰甘油仅占总脂的1/4,它为细胞提供能量和储存能量。
任何导致三酰甘油来源过多(进食和自身合成)或分解代谢障碍或两者兼有,均可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症,后者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二、血脂的检测与达标
1.血脂检测结果的分析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中国人血清的合适范围为小于5.18mmol/L(200mg%),5.18-6.19mmol/L(200-239mg%)为边缘升高,大于等于6.20mmol/L(240mg%)为升高。血清LDL-C的合适范围为小于3.37mmol/L(130mg%),3.37-4.13mmol/L(130-159mg%)为边缘升高,大于等于4.14mmol/L(160mg%)升高,血清HDL-C的合适范围为大于等于1.04mmol/L(40mg%),大于等于1.55mmol/L(60mg%)为升高,小于1.04mmol/L(40mg%)为减低。TC的合适范围为小于1.7mmol/L(150mg%),1.70-2.25mmol/L(150-199mg%)为边缘升高,大于等于2.26mmol/L(200mg%)为升高。
2.降脂疗法应达到的标准
3.判断开始降脂治疗的标准
4.使得血脂达标的方法
根据1996年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1)饮食控制,降低体重,加强运动是基本治疗措施。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应小于200~300mg,高TG者应限制总热量和糖类的摄入,高TC者应限制动物食品和高脂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