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你需要的是积极的情绪,此时出现自卑与恐慌是完全没有益处的。你这时有两种选择:承认错误,使上司明白你改正的决心;或者开始改正,但不能泄露你改正的真正原因是防止被开除。
什么事都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的,这两条建议都各有利弊:当你去承认错误的时候,难以启齿告诉你被开除消息的上司正好借此宣告你这份工作的结束。
而另一种方法则效果不明显,等老板明白你在改正时可能你已经被解雇了。
此外,你可以尽力提高自己在公司的重要性,尽量去完成一些额外的任务,或者是关心公司的一些没人愿意接手的难题,试着去解决它。如果以往你喜欢对部下发脾气,那么你应该多表现出礼貌待人的样子;如果你很不注意外表细节的话,那就多花一点时间去努力使自己形象迷人一些。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让想解雇你的人找不到开除你的理由。
但如果你听到上司告诉自己被开除的消息,千万不可爆发出冲动的情绪,因为事情不到最后是不能下定论的,你可以尝试着到外面散散心,缓和一下情绪,如果想哭就痛快地哭出来,你只能让情绪在自己身上发泄,而不是你的上司。这样的话,你的上司或多或少会背负一些愧疚,可能他又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了。如果你没有掩饰好自己的冲动与气愤,开始对着上司叫嚣,甚至动手,那你死定了,可能你是会被保安赶出公司的,而不是坦然地走出去。
最后,动之以情也是一种比较不错的方法,你需要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的情绪,而是悲伤、羞愧等,让人看了心生怜意。你可以告诉上司你现在很需要钱,或者是你一定会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也要看准时机稍微透露一下自己改正的事实,让上司知道你一直在努力挽回自己的失误。可能你真的会打动他,从而获得一次新的机会。
巧妙地运用情绪来为自己的工作创造新的希望,有时候我们不需要伪装,而是把有利于自己挽回损失或者是缓和危机的情绪如实地表现出来,那么可能我们会取得可喜的效果。反之,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埋怨与愤怒,那么成功对你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疾病可以传染,情绪也一样。好心情可以感染人,坏心情也可以传染人。
情绪的两个效应
这看起来只是一件非常不起眼的因素,但是往往就是这微小的失误,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情绪是会传染的,这就不得不提到情绪的两个效应问题。
踢猫效应
一位女医生购买围巾,让年轻女售货员转身拿了几次货,女售货员就不耐烦地说:“你是来买围巾还是来欣赏围巾的?”女医生的购物热情一下子降到冰点,随后带着一肚子怒气上班,摆着一脸的怒容为病人看病,一位病人拿起她刚开的处方对她说:“医生,这种药很难吃,是否能换一种?”女医生怒气未消,道:“你是治病还是来品尝药味的?”病人哑然。这位病人是银行职员,坐在收银柜台上越想越气,她对顾客的脸色、语气、服务态度可能难以令人接受。现代社会信息交流快捷,人际交往频繁,环境气氛对人的影响力强,情绪会相互感染,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下面的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着名的“踢猫效应”:老板骂了员工小王;小王很生气,回家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觉得窝火,正好儿子回家晚了,“啪”给了儿子一耳光;儿子捂着脸,看见自家的猫就给它狠狠一脚;那猫冲到外面街上,正遇上街上的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猫,却把旁边的一个小孩给轧死了。可见,坏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在许多情况下,有人冒犯你时,你会了解到那是有人踢了他的“猫”的缘故。
你要知道它跟你不相干。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习如何对消极的事物作出积极的反应。
蝴蝶效应
有这样一组漫画,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后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莫名其妙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挡在了她的面前,还“汪汪”地叫唤,妻子更生气了,就一脚踢过去。宠物狗从来没受过如此待遇,惊慌地狂奔而去,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凑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一种不良情绪的发泄,导致一位老人丧生,说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实例。一丝不快的心情或许会导致一天的心境不快,或许会引起诸多烦恼,或许还会引来一连串的厄运。由此,我们又可以联想到“蝴蝶效应”。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在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的数据模拟天气的变化,原本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而那些被忽略的次要因素却可能对预报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导致错误的结论。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巨大反应,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扇动起来的小小旋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会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着名的“蝴蝶效应”。
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坚持注意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别,并对此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时刻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如果你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你的生活自然会充满阳光。也许你会有负面情绪,但只要明白“蝴蝶效应”的危害,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你也会化险为夷。即使遇到意外的委屈,甚至屈辱,你也一定会处理得大度、得体。那么,你的生活自然就会阳光灿烂了!
会传染的情绪
面对一个愤怒的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与他动粗,而是用有效的情绪去感染他,去转移他的注意力,进而引导他产生愉悦的感受。
泰瑞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去日本学习气功的美国人之一。有天下午他坐车回家,车上遇到一个酒气冲天的健壮男子,阴沉沉地仿佛要打架滋事。只见他高声叫骂,把一个怀抱婴儿的妇人撞得跌在一对老夫妇身上,老夫妇吓得与其他乘客逃到车厢另一端。那醉汉又继续冲撞他人,但因醉得太厉害而丧失理智,抓住车厢正中央的一根柱子,大吼一声想将它连根拔起。
当时的泰瑞每天练八小时的气功,体能正处于最佳状态。这时他觉得该出来干预,但泰瑞开始学艺时已答应老师绝不主动挑衅,只有自卫时始可动武,现在他认为终于有机会小试身手,而且理由绝对充分。此时其他乘客都僵坐不敢动弹,泰瑞便慢条斯理站了起来。
醉汉一看见他便吼道,“啊哟!一个外国佬!教你认识认识日本礼仪!”接着便作势准备出击。
就在醉汉将动未动之际,突然有人发出一声洪亮而且愉快得有些奇怪的声音:“嗨!”那仿佛是好友久别乍逢的欣喜,醉汉惊奇地转过身,只见一个年约70身着和服的矮小日本老人。老人满脸笑容地对醉汉招了招手说,“你过来一下。”醉汉大踏步走过去,怒道,“凭什么要我跟你说话?”这时泰瑞目不转睛地注意他的动作,准备一旦有不对劲便立刻冲过去。
“你喝的是什么酒?”老人眼睛充满笑意地望着醉汉。
“我喝清酒,关你什么事?”醉汉依旧大吼大叫。
“太好了!太好了!”老人热切地说:“我也喜欢清酒。每天晚上我和太太温一小碗清酒,拿到花园,坐在木板凳上喝……”接着又说起他后园的柿子树……然后老人愉快地问他:“你一定也有个不错的老婆吧!”
“不,她过世了……”他哽咽地开始说起他的悲伤故事,如何失去妻子、家庭和工作,如何感到自惭形秽。
这时泰瑞要下车了,他走过时听到老人鼓励醉汉把所有的心事都说出来,只见醉汉斜倚在椅子上,头几乎是埋在老人怀里。
面对一个愤怒的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与他动粗,而是用有效的情绪去感染他,去转移他的注意力,进而引导他产生愉悦的感受。
人们在相互接触时,会不断地传递情感信息,并且每一次的接触中,都会有情感与情绪的相交、感染。仅仅是一句“谢谢”,便会给你恐惧、愤怒、自卑的心灵一丝愉悦的慰藉。情感的相互感染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做一个正面情绪的传播者十分有意义。
做一个好情绪的传播者首先要能做到情感的收放自如,在与人的交流中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和动作等途径安抚他们情绪、传播自己快乐。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挑选两位实验者,一位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另一位则几乎面不露色,从不把心情流露于表面。实验前请他们分别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然后让他们相互静坐着等候研究人员回来。两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了,再次请他们写出自己此刻的心情,结果发现善于表达的人总会影响另一个人的情感。
那么,这种情绪的传递是怎么发生的呢?
人们总会在无意中去效仿他人的动作和语言,情感也是一样。很多人都喜欢把别人的表情、手势、语调等东西套用到自己身上,从而体验对方的真实情感,在自己心中重塑对方的情绪,就好像演员演戏一样,真实地把对方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来。
正如实验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的传染一般都会从感情丰富的一方传向感情比较低落的一方。很多人很容易被感染,他们有非常敏感的自主神经系统,即使看电影、听故事也会轻易地被感动,甚至痛哭流涕。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这类人就很容易被主动的一方所传染。
交往中情绪热情积极的人往往是掌握主动的人,他们永远处于主导地位,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对方,去控制对方的情感。高明的演说家、政治家都非常擅长占据主动地位,带动听众的情绪,从而达到双方的共鸣,使演说获得圆满结局。
让自己变得热情起来,这样你就可以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取得积极主动的地位,让他人的情绪因你而动,那么你将是一个成功的社交者;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在别人心情阴暗的时候,用你的快乐去感染他,让我们的周围始终充溢着喜悦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