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大书,青少年时期只是开始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当然,读书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广大青少年朋友要好读书、读好书,多读经典,多背经典,将终身受用。
要学思结合,勤动笔,多做笔记,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东西,“死”去“活”来,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积累知识、增加本领。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人生也正是一本大书,青少年时期是开头的一个篇章。
开头的篇章也许稚嫩,却为后面的章节奠定了基调。青少年时期读的书和所受的教育,教会我们如何阅读人生这本大书。
在生命的每个过程,我们都需要读书和学习。郁达夫说,中学时代所读的书卷,是一生到死也不会遗忘的基本知识。
在青少年阶段,我们对什么事都充满新奇,读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的窗;同时教会我们如何学习,学什么,这些都是令我们终身受益的财富。
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的楷模人物是如何通过少年时的学习读好人生这本大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着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接受启蒙教育,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着,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顾炎武(1613-1682)汉族,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着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着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死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了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着作——《天下郡书》。
林纾,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是福州人,清末举人。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10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
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10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700余部名着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着作的先例,影响很大。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青少年时期读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开阔眼界,其实也是在锤炼我们的性格和意志。郭沫若告诫人们,读书最忌浅尝辄止,他认为年轻人求知欲很旺,但忍耐性不足。就说读书吧,尚未开卷时,每有吞食全牛之慨;然一遇困难,则不禁颓然而气馁。于是浅尝偷巧的习惯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脑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读别人的评论以自圆,或仅读一书的序言而了事。
有的人更以其一知半解,从而道听途说。这是我们年轻人最易感染的一种通病。郭沫若先生所以这样反对读书浅尝辄止,不仅仅是因为这样对年轻人获取知识无益,恐怕更重要的是担心由此形成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那时再改恐怕就晚了。
由此可见,对于广大的青少年朋友而言,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并非仅仅只是学习书本上的有限知识,读的也并不只是拿在手里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书,更重要的还有习惯和做人的品德。这些东西必须在人生这本大书的第一页——青少年阶段——就要很好地掌握。所以,请珍重你今天的读书生活,以更加勤奋的态度对待你的学习生活。
天道酬勤,勤奋出真知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他等啊等,就是不见这个读书人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几次三番还是不能把那篇文章背诵下来。贼人看到眼前这个摇头晃脑背诵文章的笨孩子,不禁哑然失笑,他干脆跳出来说:
“你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看我的吧!”然后,贼人站在曾国藩面前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却成为了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领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是很好,听过几遍的文章即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对方不睡觉使其偷盗难成,居然敢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国藩之后,还要当面背书,以自矜其能,然后扬长而去,这一举动可谓潇洒。但遗憾的是,贼人在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但曾国藩后来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人。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也不断地教育其弟弟如何读书,他说: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决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后来,有一个成语叫“闻鸡起舞”,说的就是祖逖与刘琨的故事,意在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宋代的苏洵也和祖逖有过类似的经历。
宋代的苏洵少时贪玩不爱读书,认为自己可以这样玩耍真是幸福,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如此一直到25岁方才醒悟。他觉得过去自己是多么愚笨,于是,他坚决地谢绝过去的玩友,闭门潜心读书学习,后来名扬天下。这是一个很好的“明白人生道理,于是奋发读书”的典型例子。
后来,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了宋代着名的学者,“三苏”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着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故事,都说明一个道理,只要勤奋,就不会晚,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也许你已经错过了一些时光,但是,从现在起,只要你努力,同样还来得及。
学海无涯勤为岸,云程有路志是梯。天下成大器者,无一不是刻苦努力的结果,刻苦与否也是对你意志的考验。要合理安排好每一分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苦中也能获得许多乐趣。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读书是人生永远的快乐。要将学习当成一种事业,当成至高无上的享受。”在浩瀚的学海中,只有勇于逆水行舟的强者,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成功者不一定最聪明,但却最勤奋
聪明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勤奋。成功者并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最勤奋的人。
希拉斯·菲尔德是着名企业家和大西洋电缆建设工程的发起人。在他16岁那年,他就离开斯托克布里奇的家到纽约去寻找发财致富的机会。离开家门时,父亲给了他8美元,这是全家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到达纽约之后,他去了哥哥大卫·菲尔德的家里,后来他哥哥成了纽约法律界的要人。住在哥哥家的时候,希拉斯·菲尔德很不快乐,从他脸上就能看出来,这引起了一位客人马克斯·霍普金斯的注意。霍普金斯对他说:“如果一个孩子在外面老是想家的话,我什么也不会给他。”
后来,希拉斯到斯图尔特的商店工作,那是当时纽约最好的干货店。第一年,他在那里跑腿,年薪50美元,必须在早晨6点到9点之间上班。成为店员后,他要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关门。
“我总是很注意,”希拉斯先生在自传里写道,“在顾客到达之前一定要赶到店里,在顾客离开之前决不能提前下班。我的想法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最好的推销员。我尽量从各个部门学习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我深深地懂得:将来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今天的勤奋。”
即使工作如此繁忙,他晚上也时常是在商业图书馆度过,此外他还经常参加每周六晚上举办的一个辩论团体。
希拉斯·菲尔德的成功靠的是勤奋,但是在别人的眼里,他被看作一个聪明的人。说到底,聪明就是勤奋,就是比别人多挥洒了汗水。
实际上,那些普通人通过不懈地勤奋积累起惊人的财富,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别人的眼里就会成为天才。
哈里就曾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典型的美国移民家庭里10个孩子中的老大,家境贫穷到时常断炊。
然而,从小他就立志要上大学,成为一个可领固定薪水的上班族,好改善家里的境况。在读高中的时候,他学习得并不轻松,除了念书之外,还得做家务、打工。
但他却总是面带微笑地去做这一切,以愉快的心情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早在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大孩子时,他的朋友们就常常称他是个“过分卖力的人”。
他解释说:“我没有别的选择……我每天不得不忙个不停,不然,我不可能把那些事情都做完。从早晨睁眼的那一刻起,我就得抓紧每一分钟,直到晚上睡觉。”
尽管外在的条件相当艰苦,但他总是不改初衷,无论如何都要上大学,完成自己的志愿。
然而,他的考试成绩往往刚够及格,学校的负责人也一再向他建议,如果放弃上大学,改上一般的职业学校,对他会是比较务实、适合现况的做法:“你绝对做不到的。以你的考试成绩来判断,大学里的竞争对你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哈里并不想听从这个劝告,他想接受大学教育的决心是无比坚定的。虽然,大学的学习课程对他而言,的确是异常艰难,因为他的阅读能力低到每一章节都要反复读上5遍才能够领会。
他说:“我总是不太清楚自己在读什么,但是我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读下去,直到完全理解为止。”
吃饭时,他面前总是放一本书。他说:“每一件事我都得比别人多花时间,因为我总是那么死抠不放地、非常小心地要把事情做好。我就是那种系着背带,还要扎上腰带的那种人。”
哈里终于以自己的勤奋不已、坚持不懈赢得了成功。他不仅大学毕业,而且还读完了研究生的课程,拿到了博士学位。而后,他成了食品营养学方面的权威人士,现今领导着美国与加拿大两地2000多家联营保健食品商店。
哈里的勤奋,使他实现了心愿,获得了成功。
无数成功人士的经历证明,一个人千万不要依赖自己的天赋。如果有很高的才华,勤奋会让它绽放无限光彩。如果智力平庸,能力一般,勤奋可以弥补全部的不足。如果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勤奋会让其硕果累累。没有勤奋工作,终将一无所获。
实际上,成功者不一定都是人群中最聪明的人,但却都是最勤奋的人。
对于成功者而言,并不需要很高的智商,问题也不在于天资,而在于勤奋。
成功者具有在夹缝中求生的小树苗一样的特质:不管进展再怎么艰难,都具有穿破坚硬路面、茁壮成长的本领。靠着勤奋工作与永不放弃的生活哲学、生命态度,理所当然地,他们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
确立人生目标,一天进步一点
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人人都懂。世贸大厦再高,也是一块砖一片瓦地从最低点盖起,它不可能在高空的某个位置动工,那完全行不通。就好像一个人想练就绝世武功,却不愿在基本的盘腿打坐上花力气,那最后他练成的就只能是徒有其表的花拳绣腿。
学习也一样,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做依托,就不会有卓越的思想和发现。
英国思想家赛克斯说过:“制订目标没有秘诀。目标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是做自己不应该做的事;成功是做自己做得到的事,并且做好自己所做的事,它是把你现在的全部力量集中于你所希望完成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