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城镇,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即使是坐公共汽车时,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困难了”之类的话。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要求可能太高了,太严格了,但这种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受到父亲严格的教育,从小被灌输了“要成材”的思想,玛格丽特才具备了坚定向上的决心和信念。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她时时牢记父母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抱着“要成材”的思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的要求。
玛格丽特在上大学时要考拉丁文课程,别人学5年,她硬是在一个学期内全部学完了,成绩居然名列前茅。为什么?因为她有“我要成材,我要永远坐在前排”的信念。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届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
撒切尔夫人“永远坐在前排”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我要成材,我能成材”的信念激励着她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懈努力,激发她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当第一的精神。“永远都要坐在前排”,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样适用。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期望坐在前排?谁不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不仅因为要成材,更因为他们为了这个目标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他们把追求成功和实现理想的志气变成了行动。
在漫长的一生中,许多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理想,就有进取的动力,就有成才的渴望,就有成功的可能。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他应有的意义——“天生我材必有用!”
永远坐第一排,你可以有更大的收获;永远坐第一排,你更会以专注的精力投入;永远坐第一排,你可以少受干扰,集中精力地吸纳、接受,你可以看得更清楚,少一些视力疲劳,使你的精神更集中,精力更充沛;永远坐第一排,即使结果不够精彩,你的收获也远远大于在后面的人;永远坐在第一排,你的身边会有更多出色的同行者激励你前行;永远坐第一排,你会更接近高尚,远离平庸,你的追求会让你成为最优秀的人。
除了坐第一排,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有考第一名的决心和信心。因为,只有追求第一,我们才能更加卓越。在利益和名誉面前,我们要有谦让的好品格,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就要争抢第一。
1910年,德国习性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
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对其他物体形成追随反应。用专业术语来说,这种追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它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
这种后来被另一位德国习性学家洛伦兹称为“印刻效应”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里,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之中。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知道,人类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用“首因效应”等概念来表示人类在接受信息时的这种特征。
于是我们发现,人类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不经意地你就能列出许许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中国第一个皇帝,美国第一个总统,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说不上几个。
因此,从读书时代起,我们就应该有勇于争第一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才能赢得更多的“第一”。
清除心里的莠草
要获得粮食的丰收,就要除去田中的杂草,我们也要每日清除心田里的莠草。要常常怀抱乐观,不要只看生命中的阴暗,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意念,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里,仍相信成功,鼓舞自己,振奋他人,不达成功,誓不罢休。
从前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了一支送葬的队伍。一个见了顿时心烦意乱,心想:真是晦气,这次考试肯定是无望了;而另一个秀才见到黑漆漆的棺材,却笑逐颜开,心里念叨:棺材,棺材(官才),这次我肯定能高中。结果,果然是前一位名落孙山,后一位金榜题名。这里,良好的心境也成为一种智慧。
由此可见,消极心态会在不知不觉中摧毁人们的信心,使人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也就激发不出动力,最终使希望泯灭。最后就使人的意志慢慢地消沉,最终就成了一个失去任何动力的消极者,成功也就离这类人越来越远。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和有消极心态的人,对同一件客观事情都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比如说两个人都很口渴,面对桌面上的半杯水,积极心态的人会说:“还好还好,这里还有半杯水。”而消极心态的人则只会说:“真倒霉,这里只剩下半杯水。”在积极的人看来,杯子总是半满的,而消极的人,则永远认为杯子是半空的。消极心态会限制一个人的潜能。有消极心态的人对新事物采取躲避的态度,不敢冒险,打退堂鼓,以过去的经验来束缚自己的行为,或者干脆就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求改变。
一个人在高山上的鹰巢里捉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于是这只幼鹰便每天和鸡一起啄食、嬉戏,它的行为甚至和一只普通的小鸡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随着幼鹰的逐渐丰满,主人想应该是时候把它训练成一只真正的猎鹰了。但主人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小鹰也仍然只是像一只鸡一样在地上扑棱几下翅膀,始终飞不起来。无奈之下,主人把小鹰带到山崖顶上,一把甩了出去。小鹰迅速下坠,就在它要坠落地上的时候,情况出现了转机,它张开了翅膀,盘旋着飞向了天空。
鹰可以在天空中翱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从这只小鹰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它险些让自己成为一只普通的鸡。这是因为在它的心里觉得飞翔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它就真的失掉了飞翔的能力。但实质上,飞翔对于鹰来讲,根本就是一个轻而易举的动作。
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最好的进步方式就是用积极的心态多解决一些你认为困难的事情。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困难越来越少,而你的本领和知识却会越来越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其实你身边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攻克的,就在于你想不想或敢不敢付诸行动罢了。
安东尼·罗宾指出,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积极进取,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假装”。当你在生理上假装拥有某种心态,你就能实现那种状态。举止、神情、语气、呼吸等等生理状态的改变是扭转心态最有力的杠杆。有人尼·罗宾,说他办不了某件事,罗宾就说:“装作你能办得到。”通常他们会回答:“不知道该如何假装。”罗宾就说:“就装作你知道怎么假装。
你在举止上、神情上、呼吸上,都做出应该是的样子。”那个人装出应有的动作时,马上真的觉得他能做好那件事。安东尼·罗宾认为,当我们觉得强壮、无所不能时,我们敢于尝试在害怕、衰弱、疲倦时所不曾做过的事。有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困难,感到无能为力,丧失了解决问题的希望,这个时候,走到门外,挺起胸,抬起头,仰视天空,你的感觉就会改变,你会重新点燃希望。
1907年,法国的物理学家魏恩堡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人的面部表情会改变内心的感觉。其后,其他类似的实验也都证明了这个说法。心理学教授艾克曼博士说:“我们都晓得,人的情绪会呈现在脸上,不过现在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倒过来看也对,那就是人的情绪会随脸上的神情而变……如果你在痛苦时能大笑,那么在你内心就不觉得痛苦;如果你呈现悲伤,你的内心就会有此感受。”费尔登·克莱斯利用人的动作来教导人们如何思考、如何生活。他认为单单借助生理的活动,便可改变自我意象、情绪以及脑子的一切功能。
安东尼·罗宾认为,模仿是改变心态的有效方式。虽然你模仿的是人的外表,但是外表的模仿会影响到心情的改变。你可以模仿那些有成就的人,模仿那些有良好心态的人,模仿他们的举止,往往同时也就获得了振奋、喜悦和快乐。有些较突出的神情、语气、举止往往具有很惊人的力量,如果你能模仿这些生理状态,你也可能启动自己的大脑,开放自己的心胸。如果见不到名人本身,也可以读他们的传记,去模仿他们的心理状态,虽然很难达到他们那样的成就,但绝对有益于自己的提高。
1984年奥运会,游泳选手迈可·欧布莱思一直在苦练,因为他对于赢得金牌没有信心,便把目标放在铜牌上。潜能开发专家罗宾花了一个半小时,帮助迈可想象他巅峰的状况。他们逐项地探讨他当时的生理及心理状况,甚至于比赛时枪响前一刹那的情况。欧布莱恩进入决赛的当天,他按照那次击败狄卡洛时所做的每项动作演练,结果,他赢得了金牌,整整领先狄卡洛6秒之多。
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带给每个人的影响又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这些不如意的事情而郁郁寡欢,也有些人会从中发现快乐。因此,在生活当中随时注意清除你的心灵莠草,每天为一件小事快乐,为可口的饭菜,为路人的一个笑脸,为路边一块净地,为天上的一点点蓝。
对待每件小事都全力以赴,得到的快乐也是无穷的。每一天都为一件小事而高兴快乐,那么一年中你将会有多少快乐啊,你会觉得人生是那么的美妙。
点燃你的渴望,你将会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着名教育专家狄斯奥夫在每一个学年开始的时候,都要调整学生们的精神状况。他要求学生们把头趴在桌子上,接着,用低沉、抚慰的语调去唤起和打动孩子的情感,以期点燃学生心中的渴望,进而激发他们的自觉性、自发性和内在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