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有自己的“经济增长点”
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过着“月光族”的生活,没有存款不说,每到月末还不得不东拼西凑以度日。诚然,还没有正式工作的我们现在依然需要依靠家里的帮助来完成学业,可是当我们跨入大学的这一刻起,就已经宣告了自身的“独立”,这种独立不光是远离父母独自生活,也是人格上的独立。俗话说“经济上独立了,人格上才能独立”,我们不妨开始学着从经济开始独立吧。
1 自立,从经济开始
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不应当只有“智商”,还应当具有一定的“财商”,“财商”就是良好的理财习惯。尽管我们衣食无忧,可是不良的消费习惯也是阻碍我们成功的一大因素。研究报告表明,大学时期养成的理财习惯,通常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Lucy和Jane是大学同学,Lucy生性节俭,花钱极有计划,每月固定存一笔钱不说,还经常外出打工,四年下来,Lucy的生活过得十分滋润;而Jane花钱则没有任何节制,身为“月光族”的她四年毕业后,仍然“包里空空,存折空空”。后来两人都上班了,同样的薪水,不过几年,Lucy有了车、买了房,而Jane依然什么都没有。Jane十分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Lucy和Jane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发生,许多同学也跟Jane一样的困惑:我俩家境相当、零花钱也一样,可为什么他的钱却总像用不完?这时,不妨留意一下平常我们生活的小细节:当外出购物时,我是不是看到喜欢的就买,而他/她却总是在权衡一番之后才掏钱呢?在我窝在寝室里看小说、打电动时,他/她是不是外出打工了?我像他/她一样,有存钱的习惯吗?
母亲从小教育我“要从小处省钱”,为了省些小钱她经常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买菜,或者为了几个小客户跑到听都没听过的穷乡僻壤去拓展业务,小时候的我觉得丢脸至极,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我目瞪口呆:国中时,我的计算机、手机等奢侈品竟然全是母亲送的——那时候,手机、计算机可还是稀罕货呢。
俗话说“挣钱犹如针挑土,用钱犹如水推沙”,我们在什么地方都大手大脚地用钱,十块、百块根本不放在眼里,结果到了月末就傻眼——怎么这么快钱就没了?细细列出花费项目,才想起“前两天买了件衣服XX元”、“请朋友吃饭XX元”、“外出旅游XX元”、“零食XX元”——钱就是从这些小缝隙悄悄地溜走的。
其实,理财并不是困难的事情,良好的理财习惯往往取决于我们处理钱的方式,大浪淘沙式的豪迈和涓涓细流的节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财习惯,带来的结果也迥然不同。这是一个经济的时代,一个人的理想目标和生活水平往往都与财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我们受过多么高的教育、将来有多么高的收入,我们的财富依然取决于自身是否会理财。因此,我们必须趁早培养正确的理财习惯。
我们不妨自问:我的理财习惯如何?每月有合理的消费计划吗?现在的台湾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张银行卡,可真正充分利用它的又有几个呢?俗话说“开源节流”,对于大学生来说,开源就是抓住机会获得经济收入,节流就是计划性消费,预算开支,减少不必要的花费。这很简单,也是每一位同学都能办到的。
2 我的“经济增长点”在哪儿?
经济增长点是当今的流行词汇,小到某地的经济报告,大到国际论坛,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放到大学生身上,“经济增长点”其实就是让我们的存款增加的某个方式方法。这样说来,我们的大学生活也有 “经济增长点”:大学生最常见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打工,司仪、发传单、促销、家教……这些工作到处都有大学生的身影,可是各人适合的“点”不同,要找准它得颇费一番功夫:
1、除了生活必需的花费,我还有多少钱?
2、我对风险的承受力有多大?
3、我的长处在哪里?
4、我要在什么时期达到什么目标?
以上四个问题其实是在引导我们了解自身的特点,从而选择不同的“经济增长点”。尽管现在台湾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很高,可依然有许多成功人士对此持反对意见,原因就在于许多大学生并不能客观地了解自身情况,找不准自己的“经济增长点”不说,往往还把自己赔进去,得不偿失。只有充分了解了自身的情况,才能做出相应措施、选择合适的方式去增加我们的财富:经济宽裕且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选择开网店、投资一些小额基金;形象好的同学可以当司仪、促销;能吃苦耐劳的同学可以考虑发传单;成绩好的同学选择家教……种种方式,不一而足,选择什么样的“点”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诚然,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可是找准自身的“经济增长点”也同样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能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何乐而不为呢?只要把握好了度,我们的大学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不说,还能让我们初步拥有自己的社交圈,这对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
3 节俭是理财的好帮手
理财,简而言之就是处理钱财,其方法概括一下也就四个字:开源节流。上面我们说到了开源,这里就来谈谈节流吧。
说起节流,就不得不提到葛朗台。嗜钱如命他可以说是“节”到了极致:他年收入几十万法郎,喝的却是劣质酒,吃的也是佃户家果树上过了时令没来得及收的烂果子;他家里的家具和装饰,不是老掉牙的破古董就是年久失修的烂楼梯……这样的“节俭”简直让人毛骨悚然,葛朗台式的节俭的确达到了节流的目的,可是过犹不及,节俭过头了就叫“吝啬”,不仅会受到周围人的指点,还有可能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所以,节俭并不是让我们一毛不拔,当一只“铁公鸡”,而是要学会在适当的地方节俭。
数学名家陈嘉庚的生活艰苦朴素,家里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用了几十年,从未更换过,他的衣物也从来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尽管他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最低的伙食标准。他这样做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相比之下,台湾大学生的消费习惯的确让人皱眉头:
虚荣心作祟:开学之初,大一新生花费几万购买手机、MP3、计算机等奢侈品,理由竟然是“同学都有,我没有会很丢脸”。
花销没预算:跟朋友逛街买书,结果看到附近有好看的衣服,立刻扑过去买了再说。
看不起小钱:这个月这里买点零食,那里买点衣服,东家请吃饭,西家去KTV……未到月底,惊呼“这么多钱哪去了?”
……
有个在松下电器跑业务的小伙子,由于夏天蚊子太多,他买了3日元的蚊帐,却招致松下的严厉批评:用3日元买一个蚊帐是奢侈的,1日元左右的蚊帐就足够了,不必要的开支是绝对不允许的。他接受了批评,几十年后日本多了家叫做三洋电机的杰出企业,老板正是当年的业务员,他的名字叫景植岁男。
要节俭,首先就要学会分辨什么开支是必需的。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因而买书学习的钱是不能省的,但是买化妆品、买多余衣服的钱却是不必要的。毕竟我们不是模特,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这些钱还是能省就省吧。
其次,看这项开支是否能带来收益也是判断开支是否必要的好方法。Jim是个校园作家,业余常常给一些杂志社供稿,考虑到自己那台年久失修的计算机显示屏给眼睛带来的“痛苦”,他决定换台新的显示屏,“毕竟这是生产工具嘛,”Jim笑谈,“生产工具好了,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才会好嘛!”
最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适的预算也是节俭的好方法。将每个月的必要花销做个预算,然后把剩余的钱存入银行或让“钱生钱”,想必会让自己的荷包鼓起来。
总之,节俭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虽然当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绝对没坏处。大学四年期间养成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四年后的工作和生活,只要我们勤奋工作且善于节俭,即使经济再怎么不景气,我们也不会为生存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