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会“突破重围”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除了各式各样的学历、证书,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给招聘方带去点别的东西?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我们了解了对方的需要,再投其所好,求职就会容易许多。站在招聘方的角度说,由于大学教育的普及,学历已经不再是招聘方唯一看重的东西,就像某位主管说的一样,“大学生的优势在于年轻、有冲劲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在应聘中能展示出学历之外的创造力,那么我们胜出的机率将大大增加!
Judy的专业是计算机。所有人都知道IT行业的更新换代有多快,尽管她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可真到了毕业时,所学的东西几乎全部过时。“专业知识过时不说,IT专业的学生还不少。不过好在我早就预见到这一情况,应聘时靠着大学时期自己写的几个程序,还有当时获得的几个发明专利,才算是勉强过了关。”Judy笑说。凭借着那几款独辟蹊径的小程序,Judy的能力得到了上面的重视,工作不过一年,已经是核心程序开发小组的重要成员了。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当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乾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就像Judy,尽管学的是过时的IT知识,但是她凭借着自身的创造力,依然成功脱颖而出。
现在的台湾大学生都知道“大学生注重培养的应该是能力”,但是具体培养什么能力却不清楚。其实,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基础专业能力上“更上一层楼”,要知道本质,更要知道创新。
这时,也许就有同学犯难了:“创新?我恐怕没有这个能力吧?”千万别这么想!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不仅如此,创新能力还可以随着学识、经历的增加而增加,换言之,每个人都有创新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是持续的、可开发的。所以,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是可能的,那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1、重视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其实是人的本能,普遍地说,相信很多同学小时候都有把太阳说成红皮球、红苹果的经历吧?别笑,这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所以,我们不用夸大创新的难度,它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很多时候,创新并不以虚拟的能力出现,而是伴随着机遇。记得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家著名的牙膏生产商为了提高销售量,特别开了个会议。这时,一个经理站起来说:“我有一个办法,但是条件是您再给我5000美金的支票。”总裁有些不高兴,但是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经理递给他一张纸条,总裁看后,立刻签了张支票——纸上写着:每支牙膏的开口增加一毫米。谁会在意增加一毫米开口的牙膏呢?但是千万支牙膏的开口都增加一毫米,那是多么大的一笔销售量啊!这个主意难吗?不难。创新其实很简单,每个新奇的想法都有独特的价值,创新绝对不是独辟蹊径、专门搞怪,只要想到其它人所不能想,就是创新。一小点创新也许就能换来巨大的收益,所以说,不要夸大创新的难度,也不要小看创新的作用。
2、学会想象
美国法庭曾经审过这样一个案子: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们认识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却被其中一名孩子的母亲告上法庭。面对大家的不解,这位母亲解释道:“如果老师不教我的孩子认识字母,那么她可能会把它们看成太阳、鸭子……正是这种教授,让我的孩子失去了想象的能力。”听了她的理由,人们纷纷表示理解,最后法庭判她胜诉。一个母亲竟然为了小小的二十六个字母就把老师告上法庭,听起来荒诞,但是细究下来却引人深思。受过多年教育的我们,也许早就被“教”得中规中矩了。但是现在,我们要开始重拾想象的能力,我们当然不用把O看成鸡蛋和太阳,但是却可以从一草一木中学会联想,学会发散思维,有目的地训练我们的想象能力。
3、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我曾经听过一个王牌助理的故事。这位助理之所以被称为公司的“王牌助理”,就是因为任何经他手的case,他总能给出十几个方案供老板选择,每种方案还加以详细的注释,让人看去一目了然。我们当然不是那位王牌助理,但是却可以借鉴他的方式。在学习生活中,不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锻炼,不一定非得“给出十几个方案”,一个问题给出三五个解决方法还是可以的吧?
4、敢于打破现状
大学时期,为了安静学习,我曾经在校外租房住过一段时间。第一次租房,由于没有经验,房子的条件并不好,而我当时怕麻烦,也就忍了。久而久之,遇到麻烦,总是想“算了吧算了吧”。结果,在一次跟房东意料之外的冲突后,我当即换了另一住处。新环境很好,也让我颇多感慨:如果当时就换了地方,也就不用忍受诸多不方便了。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在以后租房多了个心眼,也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态度,那就是:敢于打破现状。不要因为怕麻烦而安于现状,因为往往到最后还是得解决这个麻烦,中间的苦都是白受的。
5、不要说“不可能”
一个人在山野间迷了路,路上碰到一个当地村民。他问自己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村民沉默了下,说:“不远。我带你去吧。”于是两人翻山越岭,走了很久后,他再问:“还有多远?”村民依然说:“不远。就在前面。”那人又累又饿,但想起目标就在前方,于是依然坚持,问及村民,还是那句话:“不远。”结果想必大家都猜到了吧?那人最终到达了目的地,却被自己走过的路程吓了一跳。如果村民贸然告诉他“还有很远”,恐怕他中途就放弃了。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个迷路的人,不过同时也扮演着村民的角色。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先不要忙着说“不可能”,而要说“我一定可以”。
“不可能”扼杀了解决问题的可能,这样的心理暗示往往昭示着真正的失败,这时,如果我们说“我一定可以”,那么就意味着问题解决的希望,有了希望,自然就有了创新存在的空间,创新的种子就是这样悄悄成长起来的。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想成为一流人才吗?就从创新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