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看着小迪妈妈拿着药瓶在看,李林急忙解释说:“孔辉一直睡眠不好,有一段时间,只能靠安眠药来帮助入睡,”
“为什么睡眠会不好呢?像他这样的孩子正是睡不醒的时候啊”
“他学习特别刻苦,每天晚上九点钟到家,学习到深夜,老师的作业很多,总是做到凌晨一、二点。我有时陪他熬都熬不住,总是我睡了他都没睡。”
“几点起来呢?”
“早上一般六点钟起来。”
“那他每天只能四五个小时”
“从高一就是这样,学校从高一开始上晚自习,他就是这个作息时间”
“后来为什么开始吃药了?”霍小迪妈妈一边问,一边环顾着孔辉的房间,墙上贴着“FRIGHT”“YOUARETHEONLYONE““高考倒计时“的字样,这才高二,就开始倒计时,未必也早了点吧,小迪妈妈心想。
“后来,发现他整晚上不睡,他跟我们说他睡不着,一到三四点,还兴奋。我们观察了几天,觉得不行,就给他吃了小剂量的安眠药,”
“然后呢”小迪妈妈装作漫不经心地环视四周,并没有与李林对视,好让对方觉得这个问题实际上她并不在意,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你越是不在意,对方越是会多说一些好引起你的注意。而你表现得太在意,对方却会不自觉地刻意隐瞒一些什么。
小迪妈妈背面对着李林,她尽量不去动孔辉桌上的东西,药瓶她看了一会儿,也回放到原处。
“后来发现,他吃了药后,晚上入睡情况并不好,而白天开始打盹睡了。”
“药效发作有个过程吧”
“我们觉得那会影响他听课,就停了药”
“吃药吃了多久呢?”
“有半年了,停药的时候,他已经形成了依赖,所以我们就骗他,把一种维生素放在他的药盒子里,他还是每天吃,但是不是安眠药。”
“那他睡得着吗?”
“睡着了,总能保证四个小时的睡眠”
“他自己不知道吃的药实际上不是安眠药?”
“是的,实际上就是给他一种心理安慰,我们觉得效果还不错”李林说话有气无力的。
“他的学习很自觉吧?”小迪妈妈隐隐觉得在孩子服药的这件事上还有些内情需要挖掘,但是她没想清楚应该从哪个方面突破,而且如果过于追问这条线索,会让李林妈妈觉得她在怀疑孔辉的离去和服药有关,为了保持这条线索的价值,她转换了话题。
“非常自觉,他从小就是个非常自觉自律的孩子,我们几乎没操什么心,最后一次考试还考了第一名”李林说着,声音又梗咽了起来。
“他的性格是比较内向吗?”小迪妈妈忽视了李林话中的情绪,她必须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信息,她几乎不可能来第二次,和李林在现场做深入的交谈。
“整个初中都很活泼,喜欢打球,但到高中,学习时间很紧,几乎没有时间出去玩,平时我们跟他连说话的时间都没有”
“周末呢?”
“周末他都在培优,分科以后,他学理科,化学、物理、数学,加强这三门,周末两天都排得满满的”
“他自己要培的吗?”
“是呀,他一直很优秀,分科之后,这三门有些落后,所以就跟我们提出要培优”
“出事之前,你们觉得他有什么异常吗?”小迪妈妈转过身子,直视着李林,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她必须从回答者的所有表情及肢体语言来寻找答案。
“没有啊,”李林显出费力思索的样子。
“前一天是星期几?“要帮助这个的女人去触碰痛彻心扉的回忆,小迪妈妈知道只需用一个细节去打开那道痛苦的闸门,很残忍,但只有这样才能接近真相。
李林妈妈跌坐在床边,陷入回忆,外面的雪下得越来越大,照着屋子亮堂堂的,好象什么都可以很容易地大白于天下。
“前一天的星期三,晚上放学回来时,他就回房间了,我端了水果进去,他在做作业,我跟他说别搞太晚了,他没回头,一般我们都舍不得多打扰他,想让他搞完多睡一会”
“那天晚上,他几点睡的?”
“我那天半夜起来,发现他的房间灯还亮着,我进他屋里,跟他说早睡,他没有理我。对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天他一晚上没有说话,真的,很安静,连脱鞋都没声,平时脱鞋,他都会发出声音,一脱鞋就会说唉呀,终于回家了,好象那一周都没有这么说,对对,我肯定,我怎么当时没发现”
“当天晚上,他吃了药吗?“”
“吃了,我每天在他的药瓶里放一颗,第二天我看药瓶是空的,肯定是吃了”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吃过早餐了吧”
“吃过了,”
“吃的什么?”
“家里做的热干面,他不想吃,我跟他说不吃这么行,他很听话”
“他那之前一周味口怎么样?”
“除了早餐,其他三餐都在学校吃,晚上想跟做点,但他说吃了睡不着,就没有做”
小迪妈妈看着李林的双手无力地垂在两边,一双眼睛迷茫地望向远处,她用力地认真地回忆着,仿佛她的所有回忆可以向她证明,她所经历的一切是不可能发生的一切,也是没有发生过的一切。
小迪妈妈转头又打量一下孔辉的房间,发现两个抽屉是锁着的。
“这个房间没整理过吗?”
“是的,他爸爸晚上睡在这儿”说着李林的眼泪又涌了出来,这对沉浸在家庭悲痛之中的夫妻该有一段多么难熬的日子要过呀。
“抽屉一直没打开过吗?”
“没有,钥匙是辉辉自已拿着的,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
“里面会不会有一些信息对我们了解孔辉最后的心情有所帮助呀?”小迪妈妈问。
“那我去找个锁匠打开”李林马上决定,并且走到客厅里去找锁匠的电话。
小迪妈妈一个人在孔辉的房间,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强列地渴望了解有关这个孩子自杀的真相,作为主任记者,调查这类选题是非常有风险的,这种风险不在于你是否知道真相,而在于你知道后如何处理真相。这个中部城市,是教育资源集大成的地区,高中教育质量在全国排名也是首屈一指,特别是这个学校每年都有向北大、清华保送的资格,很多人说,进了这个学校,等于一条腿已经跨入了重点大学的门槛。
小迪妈妈环顾着这个房间,目光停留在孔辉的书桌上。这时她的目光被夹在一堆书中的一张蓝色纸的一角吸引过去,虽然只是一角,但在苍白的试卷纸和书堆中显得有些刺目,她抽出了这张纸………………(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