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638200000003

第3章 向偶像致敬,然后击倒他!

“自恋”一下又何妨。

喜欢自己到痴迷的程度,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来源。

要想成功,就必须获得能量。当然,这里说的是“正能量”,而且还是大量的、超强大超猛烈的正能量。而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明白了两件事:一、热爱,是一切正能量的源泉;二、情绪,包括负面情绪(比如说自卑)也可以是正能量的策源地。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比较充分地论证了“热爱催生正能量”的内在机制,但是,对于“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产生正能量”的原理,我们的论述还略显不足。那么,在这一章里,我们就针对这个话题做一下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已经知道,在这个足以产生巨大正能量的“负面情绪排行榜”里,首位就是“自卑”。“自卑”,堪称天下屌丝的一张名片,不具备这个特质,就不能被称作屌丝。但是,这个排行榜却绝不仅止于“自卑”,还有大量的宝贝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去利用。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例子,它们是:(1)自恋。

(2)羡慕嫉妒恨。

(3)孤独感。

(4)屈辱感。

(5)愤青情结。

(6)对所谓“权威”的卑躬屈膝。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负面甚至黑色情绪。他们就像一个个邪恶的小精灵,被锁在“潘多拉的盒子”里,无时无刻不在蠢蠢欲动,抓挠着我们的心。

好在越是屌丝,这些小精灵的存在就越真实、越丰富、越强大。换句话说,我敢拍着胸脯保证一点,只要广大屌丝有足够的胆识,敢于打开这个盒子,将所有的精灵释放出来,他们就会像超人一样,顿时神功附体、威不可挡。

这不是说笑话,因为我绝没有玩黑色幽默的闲心。之所以我会这样说,是有着绝对靠谱甚至是科学的根据的。

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自恋”。在前面的文章里,尽管我们也曾粗略地涉及过一些关于“自恋”的内容,但却远远称不上系统,所以,有必要再一次系统地梳理一下这个话题。说起“自恋”这个词,一般人都会以明显的贬义来理解它。这其实大可不必。对于人类来说,“自恋”这种情绪,绝对是一个好东西,只要我们能纠正对“自恋”的偏见,并予以合理的利用,它就一定能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重要推力。

其实,何谓“自恋”?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喜欢自己”的意思。本来,“喜欢自己”并无任何不妥,原本不致招来如此激烈的偏见。所以,很显然“自恋”所表示的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喜爱,而是对自己的迷恋。喜欢自己到了痴迷的程度,就成为一个问题,为社会所不容了。

不过,我还是要说,仅仅“喜欢自己”是不够的,必须喜欢自己到痴迷的程度,即达到“自恋”的程度,才真正靠谱、真正管用。

为什么要这么说?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自恋者的精神世界。

喜欢自己达到痴迷程度的人,无非有两种:极端得意之人与极端失意之人。前者,以功成名就的所谓“精英”为主,而后者,很显然就是我们这些“屌丝”。

“精英”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我们主要的关注点在天下屌丝身上。但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是屌丝,说明这个群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卑,可既然自卑,又如何能自恋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答案也非常简单:“自恋”和“自卑”,往往也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屌丝之所以会自卑,恰恰是由于他们太自恋。屌丝群体是一个典型的“小姐身子丫鬟命”的群体,有着很深的怀才不遇情结。在他们心里,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最棒、最牛叉,谁都比不上自己,可如此牛叉的自己,却居然混得比谁都惨,好像这个世界上是个人都比自己过得好,真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所以,极端的自恋带来了极端的自卑、极端的自卑又带来了极端的愤怒,而这种愤怒情绪的去处,无非有两个:一个是自己,所以就有了自嘲,有了“屌”;另一个是整个社会,所以就有了强烈的“愤青”情结。越是貌似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越是大家公认牛叉的东西,他们越要吐槽、越要鄙视、越要咒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明明自己不过是一个只上过两天导演课的北漂,但言语之中却充满了对张艺谋和陈凯歌的不屑;明明大字不识几个,却整天都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明明自己对宏观经济学知识一窍不通,却天天抱怨政府的经济政策……所以我们说,屌丝们的自恋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之所以表现得如此不安、如此躁动甚至如此暴戾,完全是因为这股巨大的能量没有一个正确的出口,所以只能任由其肆意迸发、滥伤无辜。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有一个契机能够让天下屌丝找到正确的发力渠道,那么这些能量将会如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足以照亮他人、成就自己。

因此,不要急于讥讽屌丝们的“怀才不遇”,也不要急于拆穿屌丝们的“才”,其实只不过是浮云。因为即便是浮云、是幻象,屌丝们对于自己身上这种虚幻的“才”所表现出的深深的迷恋也是极为重要的。这是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巨大能量的重要来源。推倒这根支柱、消灭这些能量很有可能会彻底毁了他们,让他们很难重新站立起来。所以,对于屌丝们的“自恋”,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宽容,要想方设法给他们指出一条明路,将这股无与伦比的能量引导到正道上来。果真如此,则天下屌丝脱屌可期,国家民族振兴有望。

要的就是“羡慕嫉妒恨”

“羡慕嫉妒恨”完美地展示了核裂变一般的能量转化及爆发的过程,具有无穷的威力。也正因为如此,你一定要善用她,否则将害人害己。

一、“羡慕嫉妒恨”是一个表现能量关系的链条。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一种情绪里都蕴藏着能量,而且情绪越极端、越激烈,这样的能量也就越大。不过,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蕴藏于情绪中的能量全部都是“势能”,要想让它爆发出来,就必须经历一个“势能变动能”的转化过程。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炙热的爱国情怀——势能的表现,转化方式是:战场上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勇敢行为——动能的表现。

强烈的母爱——势能的表现,转化方式是:当孩子被压在一辆汽车下面时,平素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掀翻这辆车——动能的表现。

被某个店主人贬损或羞辱带来的巨大愤怒情绪——势能的表现,转化方式是:将对方痛殴一顿,或掀翻桌子扬长而去——动能的表现。

由生活和事业的不如意带来的强烈挫败感和沮丧情绪——势能的表现,转化方式是:离家出走或就此了断人生——动能的表现。

……相信这样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已然屡见不鲜,绝对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些案例中能量的表现方式,有些是正能量,有些是负能量。而正负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这里不再重复。

下面,按照同样的逻辑,我们来分析一下天下屌丝的老朋友——“羡慕嫉妒恨”。

作为近些年大热的网络流行语,相信大家对这个词已然不会陌生。可是,不知道是否有人曾经当成事儿地考虑过为什么这个网络流行语里会同时存在三个各不相同的、表达情绪的词汇,而且,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羡慕嫉妒恨”,是一个生动的、表现能量关系的链条。具体来说,就是“羡生妒”、“妒生恨”的关系。“羡慕”这种情绪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势能表现),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不可遏止地转化为“嫉妒”(动能表现);同理,强烈的“嫉妒”情绪里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势能表现),如果失控,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转化为“恨”(动能表现)。

就这么简单。其实,如果把话仅说到这种程度,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归根结底这只是三种情绪之间的转换关系,并没有涉及到人的行为,因而不存在任何建设性。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恨”字后会发生什么。而这个“恨”字后将要发生的,也确实将是天大的事。

具体地说,这个“恨”字,既能造就一个人(如果他的“恨”为他带来的是正能量),也能毁掉一个人(如果他的“恨”为他带来的是负能量)。

不要小看“恨”这个字的威力,在人类形形色色的情绪中,蕴藏在这种情绪里的能量几乎是最惊人的,可以与其比肩的,估计只有“爱”这种情绪了。

这一点,即便从“羡慕嫉妒恨”这个网络词汇本身也能窥见一斑。很显然,这个词汇告诉我们,“恨”的能量大于“嫉妒”,“嫉妒”的能量大于“羡慕”,在这几种情绪中,“恨”最牛叉,是真正的老大。

顺便提一下,“恨”的来源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来自“羡慕和嫉妒”。比如说,“亡国之耻”、“杀父之仇”或“惨遭陷害”等事件也能带来极其强烈的“恨”。但是,对现实世界中的芸芸屌丝来讲,很明显“羡慕嫉妒恨”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表现方式,是广大屌丝最具亲切感的情绪体验之一,所以,我们不妨姑且把关注和分析的重点放在这里。

二、要“成就”,不要“毁灭”

我们刚才提到,“恨”这种情绪既能造就人,也能毁掉人。那么,这种“造就”与“毁灭”到底都有哪些表现方式呢?

打个比方。一个人比你优秀,抑或运气比你好,令你对他产生了强烈的“羡慕嫉妒恨”情结。这是一种由你发出,并指向对方的强大势能,而这种势能在转化为动能(亦即形成具体行为)的过程中,无非有以下两种表现方式。

1.毁灭对方,同时也毁灭自己。

你通过公开的抨击乃至污蔑,抑或暗地里使绊子等上不了台面的卑鄙伎俩将对方击倒,甚至彻底地毁灭。

但是很明显,这种做法是疯狂而弱智的。对你而言,这样做除了能够解决一个情绪问题(对方的倒霉,能够让你扭曲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平衡)之外,不会有任何益处。相反地,它的害处是极大的。因为这样的做法破坏了“竞争”和“公平”这些最有价值及建设性的东西,从而使你不得不面对一个“损人不利己、得不偿失”的局面,因而是绝对不可取的。

2.造就自己,同时也成全对方。

你通过自己不懈的艰苦努力,终于拥有了不亚于对方,甚至远远超越对方的强大实力,通过一种良性竞争的方式,在一个公平的竞技场上将你的对手击败。

显然,这样做不但能够成就你自己,而且你的超越将会给对方带来极强的良性刺激,促使他采取行动进一步完善自己,实现更多、更大的进步。这才是一种真正有建设性的、皆大欢喜的局面。

所以,对于广大屌丝来说,如何引导并利用好“羡慕嫉妒恨”这一熟悉的情绪链,也就一目了然了。很明显,选择同时造就自己与对方才是一个最佳答案。

那位说了,既然“羡慕嫉妒恨”有这么大的产生负作用的风险,那还用“引导”干嘛?不如从一开始就把“恨”彻底扼杀在萌芽状态,就是说,让自己学会用强大的理智控制情绪,尽量不要把“羡慕”变成“嫉妒”,更不要把“嫉妒”变成“恨”不就完了吗?

我的答案是:此言差矣。就像我反复强调的那样,“恨”是人类各种情绪中势能最强大的情绪之一,放弃这种巨大的能量,实在是太可惜了。所以,既然你能有决心用强大的理智去控制自己的“羡慕”和“嫉妒”,不如用这个理智去引导“恨”释放正能量更合算。

那位又说了,你说的这个还是不靠谱。因为天下屌丝中没有几个人可以拥有这种程度的理智。试问,有几个人能成功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能做到这点,他们又怎么能成为屌丝呢?

答:这个质疑很靠谱。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这就要考验我们广大屌丝对于“脱屌”这件事的诚意了。

理论上说,只要你的脱屌意志非常之坚决,现在就缺一盏指路明灯的话,那么,如果有人给你指出一个可行的前进方向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控制并引导自己的情绪走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或者,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这个世界上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不知道如何控制及引导自己的情绪,恰恰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及具体的方法论做指导,所以,只能放任自己的情绪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乱冲乱撞,最后将所有宝贵的情绪能量白白浪费掉。

总而言之,对于广大屌丝而言,没必要对“羡慕嫉妒恨”经常侵扰到你感到羞愧,更没有必要对你往往很难抵御这种情绪的侵扰抱有负罪感。实话实说,“羡慕嫉妒恨”是个好东西,完全感觉不到这个东西,对所有情绪刺激都甘之若素,表现得麻木不仁才是一个真正的大问题。所以,你大可以放任自己尽情地去“羡慕”、尽情地去“嫉妒”、尽情地去“恨”。只要你能做到一点:当你的情绪发展到“恨”这个最高点的时候,下面你会做的事情,是“成就自己”,而不是“毁灭别人”就行。而做到这点也并不难,还是那句话,除了情绪上的满足(其实即便是这点收获也往往极具欺骗性。许多人在短暂的情绪满足之后,也许一生都将被深深的愧疚所困扰),毁灭别人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而成就自己则不然,他将给你带来无数的真金白银和数不清的幸福美满。

在一滩臭气熏天的狗屎和一根亮闪闪的金条面前,即便你是屌丝,但只要你不傻,也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三、从希特勒到霍元甲。

在利用“羡慕嫉妒恨”毁灭别人抑或成就自己的所有经典案例中,有两个代表性人物的故事不得不提。

他们是外国的希特勒和中国的霍元甲。

代表人物其一:希特勒。

作为挑起二战的战争狂人,希特勒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且,历史已经做出证明,希特勒之所以会在战争中表现得如此穷凶极恶,与其不堪回首的屌丝时代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没错,希特勒也曾经是一个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屌丝。发迹前的希特勒的人生,简直可以用“一塌糊涂”、“暗无天日”来形容:想当正宗德国人,却“不幸”地出生于奥地利(最后靠侵略吞并奥地利总算勉强解决了这个身份问题);揣着仅有的几个铜板去考维也纳的美术学院,却意外地名落孙山;好不容易等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到一个参军报国、表现自己的机会,可还没混到时来运转的那一天,战争却“不合时宜”地结束了。而且,尤其倒霉的是,毒气弹永久地伤害了他的神经,使他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个残疾人。

这玩意儿到哪儿说理去啊!对于一心想脱屌的希特勒来说,他的前半生简直是太背了,整个儿一“吃嘛嘛不香”、“玩嘛嘛不成”,喝凉水都能塞着牙,一出门准能踩上狗屎。

这位屌丝心里的郁闷,由此可见一斑。对于犹太人,则更是如此。

地球人都知道,自古以来犹太人都是以“精明”闻名于世的,这也就意味着犹太人无论走到哪儿都是挣钱高手,都能过上令当地人艳羡不已的好日子。但是,因为这样就把犹太人的才华仅仅锁定在“金钱”二字上则太小看这个民族了。犹太民族的优秀远远不止表现在他们的经商能力上,几乎在所有领域,犹太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精英俱乐部里的常客。否则,你就无法理解无论是马克思还是爱因斯坦,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毕加索,无论是卓别林还是斯皮尔伯格,甚至现如今名震天下的金融大鳄索罗斯都是犹太人这一事实。

也就是说,犹太民族远非希特勒所宣扬的那样,是一个“劣等民族”,恰恰相反,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级优秀、超级高贵的民族。而悲剧恰恰就在于,“过于优秀”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太容易招致来自他人的“羡慕嫉妒恨”,从而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所以,想必在年轻的希特勒最为落魄的时候,曾经无数次地受到过来自犹太人的“刺激”,心里面无数次地激荡过对于犹太人这一特定群体的“羡慕嫉妒恨”的强烈情结。

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一下。

也许某天,当他饿得两眼发花、几近虚脱、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却隔着某家高级饭店的豪华落地玻璃窗看到了里面正在大快朵颐的犹太人。直看得他眼睛冒火、狂咽唾沫,然后在心里拼命地对自己说——这些美味,本来都应该是属于我的啊!我可是最最高贵的雅利安人!而这群可恶的犹太人,从我们雅利安人的嘴里抢走了这些美食!

也许某天,找了一整天的工作却毫无所获的他正衣冠不整地走在街上,突然发现从前面的某位犹太人的裘皮大衣的兜里有两枚硬币滚落到了地上。于是他瞪圆了眼睛死盯着这两枚硬币,“捡起来?抑或无视?”,内心深处做起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正在此时,又一位身穿裘皮大衣的犹太人从他身边经过,而且似乎看透了他此时纠结的心理,对他飞出一个无比蔑视与不屑的眼神,并准确无误地被超级敏感、超级纤细的希特勒捕捉到。这时,一股巨大的耻辱感涌上心头,他恶狠狠地在心里说了一句——你们等着吧,迟早有一天我要把这所有的屈辱统统还给你们!

这些对于生活和情感细节的想象,从人之常情来讲,完全是合乎逻辑的,并不是凭空瞎想。道理很简单,无论希特勒有多么邪恶,我们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他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鬼”。在“从人变鬼”的过程中,一定经历过许多即便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完全可以轻易解读的心路历程。而且,如果我们再把这样的想象做一下延伸,我们将很容易地感受到当初绝大多数德国人在犹太人面前所拥有的某种共通的心理状态。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何希特勒日后会对犹太人作出那样残酷的事,而且,重点是——居然得到了那么多德国人的赞赏乃至协同。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对于犹太人的“羡慕嫉妒恨”,至少是希特勒日后成功脱屌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但是,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成功脱屌之后,他采取了一种“毁灭对方”的态度并付诸了行动。而这个态度与行动,最终带给他的也只能是“毁灭”。

所以,希特勒脱屌的故事,给天下屌丝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假设,假设希特勒把对于犹太人的“羡慕嫉妒恨”

这一巨大的情绪能量仅仅用在让自己脱屌,即成功地成就自身的事业,并让德国这个国家和日耳曼这个民族变得空前强大这件事情上的话(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的“脱屌故事”,将是一本多么经典、多么生动的励志教科书啊!

可惜,他多走了一步,而且是极端罪恶的一步,这一步,将一切都彻底毁掉了。

所以我们说,情绪能量这个东西就跟核能一样,利用得好可以造福人类,利用得不好则有毁灭人类之虞。用抑或不用、善用抑或恶用,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代表人物其二:霍元甲。

霍元甲的案例,则和希特勒截然相反。李连杰版电影《霍元甲》中的这位主人公,虽然未必反映了历史原貌,甚至于被霍家后人以“亵渎先人”的名义诉诸公堂,但是,这部影片确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人性写真”之作,是一部成功地展示了最真实的“人性演化轨迹”的超经典的作品。

说霍元甲是屌丝,也许有些人会不太服气。明摆着,传说中的霍元甲出身武林世家,属于大户人家子弟,只不过因为自幼身体孱弱,没有被允许走习武之道而已。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富家公子”的身份以及锦衣玉食的日子,所以,用“屌丝”这个称呼来形容他似乎很难服众。

可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霍元甲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屌丝。他的屌,主要体现在心理层面。虽然也姓霍,虽然打小就爱武成痴,但唯独自己被排除在武术之外,这对于霍元甲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挫折;而且,由于不能习武,打小就受尽了各路坏小子的欺凌,也让他的心里对擅武的强势者充满了“羡慕嫉妒恨”情结。他暗暗发下毒誓:有朝一日一定要练成绝世武功,将所有武林高手打个稀巴烂,以雪幼时饱受欺凌之耻!

他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成年后的霍元甲果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摆下擂台,广邀天下豪杰与其比武,并尽使杀招横扫所有对手,终于一雪前耻,成为“津门第一高手”,站上了人生的最高峰。后来,由于争强斗狠伤了另一位同为武林高手的乡绅的性命,霍元甲的命运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那位乡绅的徒弟将霍家灭了门!蒙此大难,霍元甲的心情从骄狂的巅峰瞬间跌落到了绝望的谷底,他本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向对方施以同样的报复,但是他没有……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凤凰涅槃”般的心路历程之后,霍元甲做出了相反的选择:放弃“冤冤相报”的仇恨之链,希望让武术造福更多的人。于是,他尽投平生积蓄筹建了大名鼎鼎、流芳百世的“精武门”……

霍元甲的案例,才是天下屌丝学习的样本。尽管在成功脱屌之后,他曾一度差点犯下与希特勒同样的错误,但好在他能做到迷途知返,在关键的时刻控制住了自己的负能量,将其成功地转化成正能量。因此,也就把自己从“毁灭他人”的悬崖边上拉回来,走上了一条既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全他人的光明道路。

享受“羞辱”

试问,一个连羞辱都能够“享受”的人,还有什么能阻挡他?

不用怀疑自己的眼睛,你没有看错,我说的确实是“享受”屈辱。俗话说“狗眼看人低”。既然连你自己都自认屌丝,那么,你就应该想象得到这个严格按照社会价值排序行事的社会将会给你提供的待遇是什么。而屌丝们最容易遇到的境遇之一就是“被羞辱”。这个东西屌丝最怕,但却越怕什么越来什么。于是,干脆厚着脸皮对羞辱自己的人说——我还就这屌样了,你又能把我怎么着?!

这是一种典型的“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逻辑,但又确实是天下屌丝最常用的生存哲学之一,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我们的心理活动其实很单纯。我们就是害怕“羞辱”带来的伤害和痛苦,所以只好用某种“破罐破摔”般的无赖哲学去掩饰它,好让自己好受一些。但掩饰毕竟是掩饰,它并不能消灭痛苦,只能暂时麻痹痛苦。所有的痛苦与伤害依然存在,并依然会时不常地从角落里跳出来折磨我们的神经,令我们身心俱疲。

但是,有一天我发现,这样做其实大可不必。“被羞辱”真的是件好事儿,根本不用去害怕。用“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生存哲学自作聪明地化解它,实在是太可惜了。

道理很简单,“被羞辱”里蕴藏了太多种强烈的情绪,可用“五味杂陈”来形容,而情绪的种类多、强度大,也就必然意味着更为丰沛的能量储备和更为惊人的潜在爆发力。

我们可以简单列举一下由“被羞辱”带来的所有种类的情绪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它们是:尴尬、羞愧、悔恨、愤怒……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的复仇欲望。

还记得台湾歌手信在名曲《海阔天空》中唱的那句歌词吗?——“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这个东西非常真实,也非常经典,这几乎是所有功成名就的屌丝在脱屌之前必须要经历的洗礼,必须要迈过的门槛,必须要体验的心路历程。也就是说,如果不经历冷漠的人的“看轻”(即“羞辱”),从理论上讲,天性要强的屌丝们是不可能被激起“让我不低头”的豪气,达成“更精彩的活”的终极目的的。所以我们说,“被羞辱”是一个巨大的发动机,里面装满了世界上最具爆发力的各种顶级能量,只要能够受到足够的羞辱,并且不拿任何虚伪的处世哲学去人为地淡化乃至麻木羞辱带来的痛,我敢保证,这个世界上将不会存在一个不能成功脱屌的屌丝,每一个人都必定会收获一个精彩纷呈的人生。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道理一样成立:这个世界上之所以绝大部分屌丝一辈子都脱不了屌,就是因为他们受到的羞辱还不够多、不够剧烈,抑或他们太过擅长淡化、麻木羞辱带来的痛了。

明白这一点,对指导我们的行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举两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在第一本书写就之后,我的心里充满了忐忑。那时完全不知道“出版”是怎么回事,因此对书稿完成之后的所有程序都没有任何概念,整个人处于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之中。后来,好不容易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几个图书中介公司的人(即所谓的“图书掮客”,说白了就是皮包公司,专门为正规的出版社或图书策划公司满世界找稿子,挣点跑腿费的主儿),诚惶诚恐地将自己的稿件拜托给了他们。没想到,这样递出去的稿子,不是让别人随便翻上两页就利利索索地退回来,就是从此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最可气的是,有一个掮客,明明连三流水平都没有,却居然对我的稿子大发厥词——你这个东西写得太浅,一点说服力都没有,纯粹是“隔靴搔痒”,根本不可能有出版社愿意接受!一气之下,我彻底抛开了这些皮包公司,干脆直接给正规出版社和图书公司寄稿,没想到居然一举成功——所有寄出的稿件都在第一时间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甚至有几家公司还为争取我的稿件打起了价格战(竞相提升版税率)!而且,书出版上市后的市场反应也相当理想,估计那几家皮包公司的人要是知道了这件事情,肯定得把肠子都悔青了。

还有一次,经朋友推荐,我给某家国内知名的商业类刊物投稿,接洽的是一位20岁出头的年轻女编辑。但见她拿着稿件,简单地扫视了一遍便用食指和中指夹着它轻轻地一甩递(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一个接近于“扔”的动作)还给了我,然后不屑地说:你写的这个东西不能用,一点话题性都没有,你看人家H君(某位著名的偶像派文学愤青),前两天在博客上写的一篇文章就极具话题性,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等你哪天写出那种水平的文章再来找我吧!

她所说的H君的那篇博文,我不是没看过,但坦白说真的不敢恭维,因为该文通篇都充斥着一个头脑发热的无聊小混混的无知与浅薄,完全就是一篇蹩脚的中学生作文。但是,看得出来这位小姑娘对H君的推崇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她对H君的吹捧,与其说是被其文字所吸引,不如说是出自一个虔诚的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之情。相信对于这位H君的骨灰级粉丝而言,哪怕是自己的偶像坐在厕所的便器上生生憋出来的文章,也会激起她无比的景仰之心——神作啊,神作!我今天见到神作了!

不过,我并不想和这种地摊货一般的粉丝情结叫板,所以微笑着接过稿件,礼貌地起身告辞。我知道,我不是败在了文字上,而是败在了知名度上。那以后,尽管不再有任何联系,但我却依然保留着这位女编辑的QQ号,没有删除它。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迟早有一天,我会让她亲自找上门来求稿,而我也会爽快地答应。只不过会做一件事:第一篇稿件,一定是坐在马桶上憋出来的东西。也许有人会感到很不屑:你这种心态也忒小家子气了吧?别人不用你的稿子就在背地里咒他们,这么做有意思吗?心胸未免也太狭窄了点吧?!说实话,我承认这么做确实有些小家子气,至少谈不上心胸宽广。不过,我还就是和这种小家子气摽上了、较上真儿了。因为我压根儿就不想用神马“宽广的心胸”去包容这种羞辱,抑或生生憋出一丝僵硬的假笑伪装“一笑置之”的潇洒与大度。我觉得这么做是反人性的,甚至是没人性的,充满了虚伪和造作,反而倒成了货真价实的“小家子气”。我就是要争一口气,而且这口气绝不是什么“小家子气”,而是一种骨气、一种豪气、甚至是一种霸气!我很清楚,有了这几种“气”,我就能成功地将这位女编辑赠予我的羞辱演化成无穷尽的正能量,成为我人生路上的重大推力。

所以,对于羞辱,我的态度向来是:热烈欢迎,尽情享受。你想,连羞辱都能够“享受”的人,这辈子不成功,可能吗?!

那位说了,你这算什么“享受羞辱”啊!这玩意儿整个儿是一没出息的“不要脸加二皮脸”而已。

但我要说,此言差矣。没错,“享受羞辱”和“二皮脸”都有一个共同点——面对羞辱可以泰然处之,甚至甘之若饴。但是,它们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皮脸”的特征是什么?是麻木不仁。就是说,它是通过一种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来麻木自己,从而达到给屈辱感脱敏的目的。所以,对于二皮脸们来说,“羞辱”在心理学意义上是不存在的,与其说他们对羞辱的抗击打能力强,不如说他们完全没有感受到羞辱更贴切一些。

“享受羞辱”则不同。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显然“羞辱”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此并不麻木,恰恰相反,他们从中极其真实地感受到了一种巨大而强烈的刺激。只不过,他们心里清楚,应该如何让这种强大的情绪能量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协助他们成就自己,并通过这种成就去彻底荡涤被羞辱的痕迹,让自己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扬眉吐气。注意,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屈辱感带来的巨大能量只是被用来成就自己,而不是消灭对方。不过,对于羞辱过自己的人和事,这种态度其实也可以算是一种“消灭”,区别在于,这是精神上的消灭,而不是肉体上的消灭。因此,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胜利,一种畅快淋漓的终极复仇。

耐得住“孤独”

只有心中“有谱”的人,才能做到“耐得住孤独”。

说年轻人的美德之一是“耐得住寂寞”,而我想把“寂寞”二字换成“孤独”,然后将这句话送给天下屌丝。

没错,对于屌丝而言,“耐得住孤独”真的很重要。那位说了,“孤独”和“寂寞”有什么区别?我的回答是:区别多少还是有一些。“寂寞”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感觉,而“孤独”则是灵魂层面的感受,所以,孤独,是一种终极的寂寞。幸抑或不幸的是,“孤独”这东西对于天下屌丝来说从来都不缺,无论走到哪里它都如影随形,忠实地陪伴着你。所以,如何面对孤独,对于广大屌丝而言,实在是一个太过重要的课题。

不过,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孤独”这个词的真实含义。

从字面上看,“孤”与“独”都是“单一”的意思,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物理性质上的单一,即所谓的“形单影只”就是“孤独”,但其实不然,事实的真相是:形单影只的人未必孤独,孤独的人也未必形单影只。君不见,有多少宅男宅女,一年也出不了几回家门却依然活得很充实、很来劲,一点也不觉得孤独;反之,又有多少潮男潮女即便天天泡夜店,呼朋唤友、左拥右抱,却活得一点也不踏实、不幸福,内心深处充满了孤独。更有甚者,即便成功脱屌,已然脱下肮脏的工作服,换上笔挺的西装混进上流社会的精英人物里面,也不乏整天怅然若失,被强大的孤独感骚扰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直至神经衰弱的主儿。所以我们才会说,孤独来源于灵魂,是人类最深刻的情绪体验之一,它的存在,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无关,只与人们的生存状态有关。

那么,造成孤独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欲求不满”。别想歪了,我所说的“欲求”,可不是一般的欲求,这里面大有文章。一般来说,尽管人类的欲求数不胜数,但总有一两种欲求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只要这些核心欲求不能被满足,就算其他一切需求都被完美无缺地解决了,人们也会被巨大的孤独感所包围、所困扰,直至无法自拔的地步。比如说,对于一个屌丝而言,与物质的匮乏相比,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对未来没有安全感才是孤独感的真正来源;可对于一个已经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的精英来说,牺牲家庭与亲情,或至少没有充分地享受到家庭与亲情的温暖,那么,即便他已经实现几乎所有的人生目标,也照样会感到难以名状的孤独。

所以很明显,如果你想与孤独感作斗争,就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一定要找出这种核心欲求,并尽最大努力去满足它。这就意味着,其他的欲求甭管有多重要,都宁可先放一放。你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数不清的诱惑中挣脱出来,准确地找出那个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无论如何都不能舍弃的需求。

打个形象的比方。我们经常说人生就像一次购物体验,而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大超市,充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让你进去就找不着北,总是容易买回家一大堆不需要的东西。所以,进超市前,你一定要先确认好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进去以后绝不左看右看、流连忘返,而是直奔目标,买了就走,这才是最正确的购物方法。

欲望也一样。在现在这个高度发达、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数不清的、而且是愈来愈膨胀的欲望。所以,我们之所以普遍感到不幸福,普遍存有强烈的孤独感,甚至是一种近似“被抛弃”的感觉,不是因为社会发展发生了大倒退从而导致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而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过早地实现了大跃进造成的。因此,尽管有人常说“现代人的不幸福感源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我却固执地认为“社会的发展跟不上人们欲望膨胀的速度,才是造成现代人不幸福感的最大根源”。一言以蔽之,总把自己的不顺与不幸归咎于他人、归咎于社会,而唯独忽略自己的责任与主观能动性,处处以“天下人皆负我”的受害者自居,才是天下屌丝最大的不幸。

那么,对于广大屌丝而言,如何做才能准确地找出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那个核心需求呢?

我们需要有效地克服两个人性的弱点——“自制力的缺乏”与“攀比心理”。道理很简单,克服不了“缺乏自制力”的毛病,什么都想要、哪个都想追,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核心需求;同理,解决不了“攀比心理”,即便你知道自己的核心需求是什么,你也往往会无法控制和他人进行横向比较的冲动,从而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的结果。

先说说“自制力”。自制力的缺乏是天下屌丝的通病,可也是一个颇为人性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有自制力的家伙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外星人,不是有血有肉的俗世凡胎。但是,自制力的问题不解决,人不可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做成任何一件事。而解决自制力的秘诀,其实也分外简单,就是一句话而已——脱屌意志是否强大。就是说,自制力与脱屌意志完全成正比,你的脱屌意志越强大,自制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所以,与其遇到挫折时总是嗟叹自己“没有自制力”,不如时不常地检验一下自己的脱屌意志是否足够坚定、足够强大更加靠谱。如果你从根儿上就没想把脱屌当回事儿,那么你一万年也不可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制力。

顺便说一句,“找到自己的终极需求”也是提高自制力的一条捷径。

道理很简单,当目标越单纯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越集中,强大的自制力也必然会应运而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完全可以说“强大的自制力”与“核心需求的确定”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因果、互相成就,对于我们的脱屌大业而言,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至于“攀比心理”,大体上也与自制力的缺乏有关,但情况要略微复杂一些。从某种意义上讲,攀比心理也属于一种“竞争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好东西,可以让人更上进、更积极。说句不夸张的话,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大繁荣、大跃进,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攀比心理。但是,攀比心理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典型的弊病就是“浮躁”。因为“攀比”从字面上讲就是“什么都要比,和谁都要比”的意思。这就容易带来目标模糊、注意力分散的结果。那么,即便你精力过人,最后都能“比得过”,你也会精疲力竭、无福消受你的成就感;反之,如果你精力不济,最后没能“比得过”,又白白浪费了大把美妙的青春,那就只能落下个“鸡飞蛋打”、“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果。所以,为了更好的“比”,你也要有意识地放弃一些“比”,采取“重点突围,各个击破”的战术对待形形色色的诱惑。记住:别人的东西终归是别人的,与你无关。而且,你并不知道别人在得到这些东西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而这些东西你是否也经历过,抑或是否能够经历、是否值得经历。因此,盲目的攀比,只能是自寻烦恼而已,只有把精力专注于自己身上,让自己成为别人羡慕与攀比的对象,而不是相反,才是真正聪明人的做法。

搞定了自制力和攀比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利用“倒推法”的方式,找出我们的核心需求。

具体操作方法是:你可以拿出一段较长的时间,比如说三五年,去做两件事:第一,寻找几个无论如何也不想放弃的需求。第二,对这些需求做逆向评估。即,如果你必须放弃所有这些需求,那么,哪些“放弃”给你带来的痛苦会更猛烈、更深远、更不可承受,甚至会令你生不如死。然后,将它们保留下来就行。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核心需求不一定非要“唯一”,但数量一定不能过多。如果一定要给这个数字确认一个大概其的框架的话,那就是“尽量不要超过你的精力所能控制的范围”。只要你能感觉到以你的精力控制这些需求的追求过程是一件游刃有余的事儿,这个东西就能行得通。反之,如果你觉得即使只有一个核心需求就已经足以让你精疲力竭、难以招架的话,那么,很显然,你必须要学会“放弃”这门重要的生存技术。

不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只要你的这个核心欲望能够被满足,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在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取得成功,那么,在其他领域的成功,就会神奇地变得异常轻松。这就是我称之为“成功传染综合征”的原理。形象地说,“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威力无比的催化剂,能够让人体内部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将潜藏在人体内的所有能量全部激发出来,从而令更多的成功成为一种必然,甚至变成一种习惯,最终达到“遍地开花”、“吃嘛嘛香,玩嘛嘛成”的境界。

影视圈中这样的例子就极为普遍。我们知道,许多大明星在进入影视圈之前,都是不折不扣的小混混,浪迹在社会最底层的铁杆屌丝。但是,一旦跨入这个神奇的行业,成功地将“屌丝”身份转换为“星星”身份之后,他们的生命轨迹就会立刻来个180度的大转弯,整个人仿佛超人附体、有如神助,十八般武艺样样不在话下,简直可以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比如说,这些“星星”们中间,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记住过几个像样的英文单词,但当了“星星”之后区区一两年的时间,就能成为货真价实的英文达人;有的人从小就五音不全,当了“星星”之后却一夜间长了一身的本事,又变身为名扬四海的歌星,而且作词作曲样样拿手;有的人从小作文就没及过格,可当了“星星”后却一本又一本地推出自己的畅销书……

这些让家人朋友,甚至连他们自己看着都眼晕的奇迹,之所以会频繁地发生在他们身上,全部是因为两个字:自信。而且是无与伦比、超级强大的自信。这种境界的自信,来源只可能有一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获得一次非常给力的成功。只要有了这宝贵的“第一次”,剩下的一切就一马平川了。

这一点,对于欲望多多却总是望尘莫及的屌丝们来说,不啻为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这就意味着,只要你能竭尽全力猛攻一个目标,成功地推开第一扇人生的大门,你就会惊异地发现,还有许多你从未想象、从未奢望过的机会之门会自动地为你打开。那种感觉,就好像从被关了几十年的黑屋子里放出来的人,蓦然置身于一个绚烂多姿、瑰丽壮观的世界一样。

也许这就是所谓“一通百通”的道理吧!

但是,还有一点必须要强调一下。所谓“突出重点”、“抓大放小”并不意味着“相信迷信”,这个东西一定要分清楚。

生活中有许多需求,其实本质上并不矛盾,也绝不至引起什么大不了的冲突,只要我们够智慧、有勇气,都能很好地兼顾乃至统一起来。但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容易被迷信洗脑,将这些本可以和谐共处的需求人为地对立起来,使它们之间被动地形成一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格局。这样的“抓大放小”和“突出重点”实在是毫无意义,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还会带来无穷贻害。

比如说,“忠孝不能两全”这种说法,就是一个经典的迷信。这个迷信的要害在于,它宣扬了一种“忠”一定要排在“孝”前面,即“事业有成必须要以亲情的牺牲为前提”的观点。这种观点犹如传染性极强的瘟疫一般,给无数人洗了脑,造成了无数人间悲剧。这个悲剧的最高潮部分就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居然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保国民尽孝!对于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这个“法律”的出台不啻为一个天大的讽刺!

其实,只要我们能打破这种强迫性思维方式,尝试着换个角度想问题,“忠”与“孝”未必不能“两全”。

举几个例子。不离开家乡就没有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屁话!混遍北上广都没混出个人模狗样,回到家乡创业却一飞冲天、大富大贵的主儿有的是!自个儿没出息就别怪生你养你的家乡!真正有出息的人,就算把他送到一个原始未开化的野人岛,照样能活得有滋有味!所以,任何地理意义上的所谓“机会王国”的说法都是浮云,千万信不得,谁信谁死。一定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机会,就是你自己。只要你自己这副皮囊在,走到哪里都是机会。

等我挣够了钱,再把双亲接过来享福——屁话!等你真挣够了钱,估计你的双亲也就无福消受了。他们或者已经牙齿掉光,无法淋漓尽致地享受任何美味;或者已经腿脚不便,无法尽兴地游玩好山好水。你怎么孝敬?又让他们如何享受?是让他们眼巴巴地看着好吃的吃不下,看着好玩的玩不成吗?又或者,也许你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挣够了钱,但双亲已然故去,让你空攥着大把的票子也尽不成孝,只有徒呼奈何的份儿;这还算好的,甚至于直到双亲故去,也许你还没有挣够钱,那时候看你后悔不后悔!你就等着一辈子让灵魂深处巨大的孤独感去折磨自己吧!

所以,如果你不想这样,那就听我的——即便没钱,也照样可以把双亲接来享受天伦之乐。哪怕没有豪华公寓,只有一间小小的茅草房;哪怕没有山珍海味,只有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哪怕没有奔驰宝马,只有几辆破自行车……可是只要亲人们能相守在一起,天天享受原汁原味的生活,大家互助互勉、相依为命,就是人间最大的幸福,就是子女最大的孝道!

这么简单的道理,居然有人就想不明白,真真是令人情何以堪!所以我们说,有些核心需求是可以共生的。只要我们有勇气、够智慧,我们就完全可以打破“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魔咒,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记住,如果你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那就犯不着天天让自己在死胡同里转悠。

其二,即便核心欲求暂时还得不到满足,但只要你努力了,这种“努力”本身就能极大地缓解你的孤独感,甚至于能够让你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核心需求。只要你能确切地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并且能够排除其他一切杂念,心无旁骛地追求这个东西,那么,这个追求的过程本身就会是一种异常充实,甚至是异常幸福的心灵体验。也就是说,当你全身心地沉醉于这个过程的时候,即便离群索居,即便形单影只、不闻世事,孤独感也将注定与你无缘。

我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当我从一个整天忙得屁股上冒烟的职业经理人转身投入清心寡欲的作家行列的时候,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曾经尝试过半年没接过一个电话、手机短信不超过十条的日子。所有人都认为我“失踪”或“出家”了,而我自己却毫不介意,每天都过得多姿多彩,玩得不亦乐乎。想必,鲁迅先生当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吧!

何止如此。我的眼前,已然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前景——有朝一日,功成身就的我必然会重新恢复忙碌之身,也许那个时候我的手机天天都会让别人打爆,所以,现在这种闲适的生活状态,对我而言简直就是一种奢侈,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你大可以说我是在空想、在意淫。没关系,我丝毫不会介意。因为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如何才能得到,而且,尤为关键的是,我确定自己已经“在路上”了。所以,是不是意淫,我心里自然有数。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现在才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时候,值得我好好珍惜。因此对于我而言,是否“耐得住”孤独已然不是问题了,现在的我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好好“享受”孤独。

“牛叉”与“禁止牛叉”

真正可怕的,不是“不牛叉”,而是“不许牛叉”。

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牛叉”与“禁止牛叉”哪一个更接近于我们的国民性?

相信乍一听到这样的提问,绝大多数人都会轻易地选择前者。理由也很简单。明摆着,咱中国人最擅长的本事就是“打倒权威”。

在一个甭管多孬的怂人都可以轻而易举、肆无忌惮地狂踩各路文人骚客、社会名流的国度里,你要说这里的人不牛叉,那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好的,既然如此,那么我就再问你一系列问题。听说《唐山大地震》上映首日的票房收入超过了《阿凡达》,你信吗?听说中国高铁绝大部分核心技术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工程技术水平甚至超过了日本的新干线,你信吗?如果我说中国这片土地上也能诞生乔布斯式的人物和苹果式的公司,你信吗?

……这一次,不出意料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毅然决然地摇摇头,斩钉截铁地说出两个字:不信!

何止如此,相信在他们眼里,这些问题简直堪称弱智:想什么呢?!《唐山大地震》的票房怎么可能超过《阿凡达》?!怎么可以超过《阿凡达》?!谁不知道现如今的统计数据里充满了猫儿腻?!中国高铁超越日本新干线?!只有傻子才信这个。明摆着,中国高铁就是新干线的山寨品,而且还是个蹩脚的山寨品,三天两头出状况。就这副德行,还好意思自我吹嘘呢,也不嫌脸红!中国也能出自己的乔布斯和苹果?你肯定是疯了。实话告诉你,就咱中国这国情,就算乔布斯他老人家托生一百回,也根本不可能来到咱这地界上!

……把话说到这份儿上,相信大家已经看明白了。我们中国人其实并不牛叉,之所以往往会给别人留下一个特牛叉的印象,是因为在我们眼里,那些所谓的“权威”只不过是“伪权威”而已,我们对这些东西一点敬畏感都没有。何止如此,它们在我们眼里有时简直就是垃圾,一文不值。既然是垃圾,我们自然就会堂而皇之地“粪土”之,表现得极为“牛叉”了。但是,一旦我们认可了某种“权威”,发自内心地对其产生敬畏感,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我们往往会无条件地臣服于这些权威,同时,严厉禁止任何敢于挑战这些权威的行为。因此,结果一目了然,在我们这里,“牛叉”只是一种假象而已,“禁止牛叉”才是真相。

必须声明一点。我并不想和谁抬杠,也并不否认中国的电影票房统计数据里可能会有水分,中国高铁的技术体系里也许会有猫儿腻,中国的国情里确实存在着大量不利于乔布斯托生的因素……但这些已然不是重点了,重点在于,你在不具备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的前提下就无比麻利地给出了答案,毫不犹豫地给事情定了性,这就意味着“对事情的真伪做证明”这件事对你而言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受到了挑战,而这是你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所以,在真正的权威面前“禁止牛叉”才是你的本意、你的心声,至于说水分啦、猫儿腻啦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你拿来“捍卫权威”的一个工具而已,它们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偶像不可侵犯、不可超越”的心态和“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的心理不一样。因为后者对于“牛叉”这个事儿还算是很宽容的。就是说,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人们对于某人(或某事)已经“很牛叉”这个事实还是承认的,何止承认,简直就是充满了强烈的嫉妒和自卑,所以,出于某种发泄心理的需要,才会处处给人家小鞋穿。但前者不一样,前者的严厉程度更胜一筹,因为它属于连牛叉的权利也不给人家,是绝对的“禁止牛叉”。这个东西可就厉害了,可以说已经有了质变,对于中国人的创造力而言简直就是灾难性的。

但是,在这一点上,西方人与我们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他们那里,“禁止牛叉”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恰恰相反,“鼓励牛叉”才是他们的文化精髓。他们一方面可以做到对权威表现出极大的认同与敬畏,但另一方面却一以贯之地维护自己牛叉的权利。也就是说,对于他们而言,向偶像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彻底击倒他!只有这样,偶像才会感到欣慰,才会觉得你对得起他。詹姆斯·;卡梅隆和乔布斯这样的人物总是出现在外国而不是中国这一现象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对于这些天才而言,偶像是用来“击倒”的,而不是用来“臣服”的。

搞清楚这件事儿,对于天下屌丝的脱屌大业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中国的屌丝群体对于“牛叉”和“禁止牛叉”这两种国粹(抑或伪国粹)的敏感度均要高出常人一截。一方面,他们是“咆哮一族”,尽管兜里常常不名一文,却总是要“粪土”那些锦衣玉食的成功人士,而且重点是,他们往往只痴迷于“粪土”这种行为本身,而对“自己也要努力奋斗,一定要超越那些锦衣玉食者”这个更体面的目标却提不起半点兴趣;但另一方面,如果真遇到了厉害的角色,他们又总会表现得服服帖帖,顿时化身为这些人(或事)的铁杆拥趸、骨灰级粉丝,绝对禁止他人挑战自己的偶像。

这可就活活要了亲命了。因为这就等于说,对于天下屌丝而言,所谓“成功人士”,要不就是拿来“粪土”的,要不就是拿来“膜拜”与“臣服”的,总之,没有一个能够成为让他们“行动起来,做点什么”的激励要素。所以说,屌丝们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他们把生命中所有的精力与华彩都留给了自己的嘴巴,而不是自己的手。因此,他们也就一辈子只能被动地接受原地踏步的命运,而不可能向前迈出哪怕半步。

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就一定要重新思考“牛叉”与“禁止牛叉”的真谛,并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出相应的、根本性的调整。

简单点说,我们应该向人家西方人学习,一方面,对于牛叉的权威们一定要表现出应有的敬意。俗话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人家能牛到今天这地步,自然有人家的道理,有人家的长处,多学点东西武装自己总没有坏处;另一方面,甭管是多牛叉、多令人敬畏的权威,也不需要臣服,为了向他们表示你最崇高的敬意,去做一件事——击倒他!

如果你能做到这两点,相信胜利脱屌的那一天,已经离你不远了。

玩的就是“山寨”

“山寨”不丢人,“山寨得不磊落、不彻底”才丢人。

一、“山寨”的本质。

但是,“击倒偶像”谈何容易!偶像之所以能成为偶像,一定有它的特殊性在,有它的长处在,有它的积累在,这些因素可以被视为某种“先发性优势”,而作为后来者,要想一举推翻这种先发优势,简直可以说比登天还难。因此,要想成功地击倒偶像,必然要有一个铺垫的过程,这就是“山寨”。

山寨,在许多人眼中毫无疑问是个贬义词,但我却完全不以为然。道理很简单,大家之所以讨厌山寨,是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山寨”是“创新”的反义词,两者属于死敌关系,可以说“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可我却完全不这么想,恰恰相反,我认为“山寨”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山寨,创新就无从谈起。我的逻辑如下:首先,人类的智慧属于公共财富,本身就是可以、乃至必须共享的;其次,既然大家都说“人类的进步是踩着巨人的肩膀一步一步走过来的”,那就意味着,巨人的肩膀本身就是用来让人踩的,反过来说,没人踩的肩膀,也绝无可能是“巨人”的肩膀;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何谓“创新”?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东西比作“100”,那么,创新就是“100 1”中的这个“ 1”,因此如果我们要得到这个“ 1”,就必须先得到“100”,而得到这个“100”的手段,也只能是“山寨”。所以我才会说,山寨是创新的绝对必要前提,没有了山寨,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举几个例子。你认为乔布斯的苹果,是创新还是山寨?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弱智,因为地球人都会在第一时间给出标准答案:这还用说!苹果当然是创新,而且还是本世纪最伟大、最具革命性的创新!如果你这么说,说明你对苹果还不太了解。因为稍微懂点行的人都知道,在苹果的“100 1”中,这个“100”是不折不扣的山寨品。乔布斯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从零出发,凭空想象出了一大堆伟大的产品,而在于他善于“拿来”,把别人的东西巧妙地搭配在一起,重新鼓捣出了一系列匪夷所思、堪称艺术品的新玩意儿。打个形象点的比方,这就好像用同样的几种食材,有的人就能烹调出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有的人却只能鼓捣出连猪都不待见的三流菜品,这就是山寨与创新的区别。事实上,在全世界都对苹果的创新赞不绝口、膜拜有加的时候,也有不少行家里手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乔布斯的所谓“创新”,其本质无非是一种“高级山寨”而已,完全不值得大家这样崇拜。可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乔布斯确实是个伟大的创新者,因为如果没有他的慧眼识珠,没有他天才的“重新排列组合”的创举,也许这个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创新一万年也不会修成正果,将它们的价值充分释放出来。

无独有偶。当有人质疑张艺谋的电影里有别人的影子,尤其是好莱坞的影子,因此难逃“山寨”嫌疑的时候,张导乐了,他对质疑者说:请你走到大街上看一看,来来往往的人中,谁不像谁呢?我敢保证你看到的人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两个鼻子一个眼的人你绝对看不到。那么,到底他们谁“山寨”了谁呢?所以,我的电影里有任何人的影子都是正常的,完全只有我张艺谋一个人的影子倒不正常。其实,你说我的电影里只是有山寨的“影子”,而不是“彻头彻尾的山寨”,本身就是对我个人风格的一种肯定,难道不是吗?很显然,张导是对的。迄今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敢于说老谋子没有个人风格,甚至是异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就是一个明证。同样的道理,即便把那位对张导提出质疑的人送到好莱坞去,相信如果按照他的标准去衡量,照样能找出大量美国人玩山寨的铁证。只不过,这种“铁证”是否有意义,美国佬是否买账,那就另当别论了。

还有一个更逗的例子。我们知道,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大学,对学生论文写作的要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并不反对学生“引用”别人的文字,甚至于许多学校对于“引用”的比例也不做具体要求,但是有一样,你必须把“引用”的部分标示出来,并且对“引用”文字的出处做出注解,只要照办,就能顺利过关。

在此声明一点,我并不想否认绝大多数出色的论文里都不乏“引用”,甚至是大量的“引用”。这个东西并不能证明这些论文的性质在多大程度上与“山寨”有关。但我想说,至少这种游戏规则本身十分令人玩味,因为它颇有一番掩耳盗铃的意味。道理很简单,这是一件典型的“防君子不防小人”的事情,在这种游戏规则下,那些完全没有创新意识,一门心思只想玩山寨的人,照样有着大把的机会:只要他们公开声明他们的山寨对象是谁,他们就可以成功地避开对山寨者的惩罚。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这个世界对于“山寨”的态度到底纠结到了何种程度。其实他们心里都知道“山寨”不可避免甚至是必由之路,但却偏偏还要对其讳莫如深、如临大敌。这就好像生活中的某些“圣贤”之人,明明私底下对爱情动作片情有独钟、如痴如醉,可在公开场合却总爱发表一些“深恶痛绝”之类的言论一样,真真是讽刺至极、可笑至极!

如果说对于“山寨”抑或“创新”的判断,必须要通过制定出一系列的所谓“标准”去规范、去衡量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出不折不扣的闹剧,折射了人类的无能与无聊。

所以,一言以蔽之,与其大费周章却劳而无功地“提防山寨”,不如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鼓励山寨”,这才是聪明人该干的聪明事。必须强调的是,我在这里所说的观点,与“知识产权的保护”无关。

知识产权当然应该被保护,这是毋庸置疑的。可现在的问题是,无论你是顺手牵羊偷来的,还是正儿八经花钱买来的,都不能改变“山寨”的本质——那些东西毕竟是别人的,而不是你自己的。因此,归根结底一句话:“山寨”这一关,你逃不过。

二、不信邪!

尽管我们说“山寨”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但毕竟“山寨”不等于“创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不能将山寨升级,成功地变成创新,那么你还是难逃“跟屁虫”或“小偷”的恶名,一辈子没什么大出息。

而将“山寨”成功地转化为“创新”,绝对需要一个画龙点睛之笔。只不过,这个点睛妙笔绝不是把“SAMSUNG”改成“SAMSENG”,把“TOYOTA”变成“TOYODA”这么简单。这玩意儿叫“脑残”,不叫“创新”。

那么,这个神奇的点睛妙笔是什么呢?或者换一个说法,如果说中国人超级擅长山寨,却总也不能成功地将山寨升华为创新是因为我们身上欠缺了一些极其重要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能力?

绝对不是,13亿国人中间,一个能力超过乔布斯的人都没有,可能吗?!灵感?绝无可能。我敢拿我所有值钱的东西跟你打赌,如果说我们中国人中间,灵感不亚于乔布斯的主儿有一万人,那绝不是夸张,而是极度保守的说法。

那么,我们所欠缺的,到底是什么呢?那位猜对了。没错,是“胆量”。打个比方,我在前面举过的那几个“禁止牛叉”的例子,固然体现了国人对偶像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出来的无以复加的崇拜乃至臣服的心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击败偶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说,他们连“山寨偶像”的勇气都没有。那么,我们的偶像又是怎么做的呢?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在我们的偶像那里,是不存在“禁止牛叉”的文化的,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偶像,就是因为他们敢于击倒比他们更牛叉的偶像,所以,在他们的身上满溢着“敢于山寨”的勇气。

我们已经知道,苹果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乔布斯“凭空”发明了苹果,而是因为乔布斯天才的“山寨”本领使然。

其实,不只是美国人,日本人在“山寨”方面更是行家里手。甚至说得夸张一点,日本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山寨”这两个字。在对于“山寨”的态度方面,日本人的国民性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具体地说,日本人对待“牛叉”的态度向来十分鲜明,那就是“绝对不排斥”,何止不排斥,有时简直可以说是“绝对的敬畏”、甚至是“绝对的臣服”。只不过,与我们不同,这种“敬畏”与“臣服”并不会让日本人胆怯乃至停步不前,恰恰相反,他们会将这种近似于自卑的“敬畏感”转化为无与伦比的“山寨”的勇气,然后毅然决然地付诸行动,直至使自己也变得和敬畏的对象一样牛叉、甚至是更牛叉。而当他们成功地变得更牛叉之后,他们对待山寨对象的态度就会来个180度的大转变,从“敬畏”和“臣服”转变为“鄙视”甚至“不可一世”。几千年来如此周而复始,才有了今天的日本。

不信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日本的历史。一千多年前,他们发现中国很牛叉,于是对中国充满了“敬畏”,跑到我们这里来当学生,虚心地山寨我们。可当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已然变得足够牛叉的时候,就立马自我膨胀起来,叛出师门,甚至反过头来欺负自己的恩师。

一百多年前,他们又发现美国很牛叉,于是对美国充满了“敬畏”,跑到美国佬那里当学生,虚心地山寨美国人。可当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已然足够牛叉的时候,他们又一次叛出了师门,反过头来打老师。只不过这一回美国佬吸取了中国师傅的教训,没让日本人占到什么便宜,反而倒将他们收拾得服服贴贴,一直到今天都不敢再对恩师有任何的不恭。

但是,在美国人那里栽了跟头,并没有妨碍日本人继续发扬自己的“山寨”国粹。

二战后,日本人更是将“山寨”的看家本领发挥到了极致。事实上,即便是日本人自己,也非常爽快地承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他们没少山寨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科技。那个时候,日本的产业间谍在世界上可是赫赫有名的。他们手法刁钻、无孔不入,让金发碧眼的大鼻子们头痛不已。可即便这样,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日本人以那段历史为耻;相反地,提起那段日子,日本人个个儿一脸的兴奋,好像那段“山寨时光”是日本历史中最光辉灿烂、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似的。

就拿令国人艳羡不已的新干线来说,其实从本质上讲照样和山寨脱不了干系。新干线技术,据说是脱胎于二战时在日军服役的一种叫做“零式”战斗机的技术,而这种“零式”战斗机上面,毫无疑问凝聚了大量欧美的科技精华。如果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来说,这玩意儿照样是“山寨”,只不过,对于这种“山寨”,日本人不但不觉得是耻辱,反而认为是一种莫大的光荣。

这就足以说明一切。依照日本人对自己国家“山寨史”的态度,再想想我们自己,相信国人一定会有所感触。但是必须承认,日本人在经历过一个短暂的“山寨蜜月期”,把欧美的好东西都山寨得差不多了之后,迅速转型,成功地进入了“创新型国家”阶段。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虚心学习。而我们之所以现如今在“创新型国家”的转型之路上走得这样慢,最大的一个原因,恐怕就在于这个“禁止牛叉”的国民心理上。这种心理,与其说是极大地桎梏了中国人的能力,不如说是极大地桎梏了中国人的胆量。高铁,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本来,对于自己“山寨大国”的现状以及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前景,中国人已经表现得够心虚、够胆怯的了,可偏偏现在“有胆”宣称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铁,却遭到了国人众口一词的揶揄甚至是鞭挞,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想来,中国足球(当然,这里主要指男足)之所以会死,最大的死因恐怕也是在这里。众所周知,中日韩的足球运动都是从山寨起步的。但是,尽管起点都一样,三者之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日韩的山寨,属于“真山寨”,他们山寨的目的,在于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和山寨对象一样牛叉,甚至是更牛叉;而我们的山寨则不同,“和山寨对象比牛叉”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我们是断断不敢的,所以,我们的山寨就只能是“伪山寨”,充其量只是摆出了一副山寨的架势而已。也所以,在足球这个领域,牛叉的权利永远不可能,甚至是不可以属于我们,这个权利,只属于西欧和南美,当然也属于在山寨的路上越走越顺的韩国和日本。这就等于中国足球早早地就在心理上给自己缴了械,并向自己下了死命令——你一定要“怂”到底,绝对不许变“牛叉”!

因此,对于我们中国足球而言,“恐某某症”这病一万年也不可能治得好,因为我们压根儿就没给自己治好它的权利。

所以我们说,中国足球之所以长期罹患“慢性雄起障碍综合症”,固然和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如“钱太多”、“妞太多”、“太堕落”、“太腐败”、“太黑暗”之类的东西有一些关系,但关系其实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大,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有关“胆量”的问题。

我们可以简单地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只要你没胆子,上场前就会情不自禁地觉得比别人矮上半头,心里头直打小鼓,一种不祥的预感直冲脑门。这种状态,如何能赢球?反过来说,你的这种心态,对手也门儿清,人家在心理上已经建立起了对你的绝对优势。说得难听点儿,对人家来说,你就是不折不扣的软柿子,人家打的就是你。所以人家在上场之前,其实就已经打败了你,上场比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也就是说,即便你从今天就开始从良,把“黑”、“腐”、“钱”、“妞”的恶习全戒了,只要你没胆赢球,上场之后照样会让人打你个烂茄子。

那位说了:我不能赞同你的说法。你自己本事不济,就算有再大的胆子也赢不了球。所以说,中国足球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个“本事”问题,而不是“胆子”问题。我并不否认这种说法的正确性。我也相信“艺高人胆大”的道理。也承认“只要本事见长,胆子就会变大”属于一般规律。但问题是,这条“一般”规律对我们不好使,中国足球是一个世界级的怪胎,有着自己匪夷所思的“二般”之处。不信你可以查一查,中国足球这么多年来到底输给了多少菜鸟级的球队。即便足球是圆的,这么个输法也绝对难以用“一般规律”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所以,固然本事不济是我们的超级短板,但是,我们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胆量”二字上。连和菜鸟对垒,都没有赢球的胆量,在巴西人面前输个零比八算什么?不是我存心揶揄,其实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为这个结果仅仅是“零比八”而不是“零比八十”弹冠相庆、举国欢腾才对。

其实说起来,也怪不得中国足球。现在我们的国民性中,存在着一些非常诡异的特质,那就是“遇强则弱,遇弱也不强”,或者说“遇强窝囊,遇弱更窝囊”。打个比方,美国出了个乔布斯,尽管令我们艳羡不已,但是这种羡慕却很难转化为嫉妒和恨。因为对方是美国人,理应比我们牛,所以我们服;但当韩国的鸟叔(世界级神曲《江南Style》的创作者和演唱者朴载相)出现时,我们就感到很难受。因为对方是韩国人,尽管已经比我们牛,但是我们却不愿意服,所以就会激起强烈的“羡慕嫉妒恨”情结。这还不算完。更要命的是,甭管是“理应比我们牛,所以服”的美国佬,还是“尽管已经比我们牛,却不愿意服”的高丽人,每每新的牛人出现时,我们总喜欢掀起一场“我们是否也能和他们一样牛”的全国性大讨论,而结论往往是悲剧性的——我们不可能和他们一样牛。因为我们的文化有问题、我们的社会有问题、我们的政治有问题、我们的教育有问题、我们的国情有问题,甚至于,我们的人种恐怕都有问题。总而言之一句话,中国人不做大手术,永远不可能当牛人。可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种种“问题”背后,唯独没有人看出来一个更厉害的问题,即,我们的“胆量”有问题。

道理很简单,美国也好、韩国也罢,难道说他们就没有我们身上存在的那些问题吗?或者换一个说法,在美国佬和韩国人的眼中,中国的国情、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就没有让他们艳羡不已的东西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事情就一目了然了——之所以人家能成事儿,而我们不能,归根结底还是人家有胆我们没胆,或者说,是我们自己吓破了自己的胆。所以,只要这个“胆量”问题不解决,你就算给咱中国人全部做个变种手术,也照样不可能批量生产出世界公认的牛人。

如果你觉得我的这番分析太抽象,还是没法让你彻底弄明白的话,那就再给你举一个更通俗、更接地气的例子。

比如说你打小就喜欢鼓捣各种电子物件儿,你爸跟朋友自豪地说:我儿子可聪明了,才5岁就能拆我的台式电脑了。我要好好培养他,将来让他做中国的乔布斯!

朋友一听,从牙缝里不屑地“嘁”了一声,然后回答你爸:想什么呢,别做梦了!就中国这教育体制,即便你儿子真是个天才,也得被活活废掉。想当乔布斯?!送你俩字儿——没戏!

后来,你长到20岁,成了一个电脑天才,想和朋友合伙攒(发“CUAN”的音,即“建立”、“制造”的意思)一个公司,立誓要把公司做成中国的“苹果”。但是,要想成事儿,你必须得到某位社会上的大佬的协助,于是,你找到了他,跟他说:我准备鼓捣一公司,10年后它将成为中国的“苹果”!

大佬回答:想什么呢,别做梦了!就中国这种经济社会体制,想攒一和“苹果”有一拼的公司,送你两个字——没戏!

……这样碰了一系列的壁后,你很苦恼,于是找到了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哲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从我小的时候开始,所有的人对我的理想的态度都是两个字——“没戏”呢?

哲人下意识地抬起自己宽阔的额头,轻捋了一番长至膝盖的仙人须,然后和蔼地问道:那么你能告诉我,你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吗?

答:做中国的“乔布斯”,攒一个中国的“苹果”。

哲人一听,情不自禁地“哼”了一声,然后是一通狂笑,而且笑声越来越大,越来越瘆人,直笑得你后脊梁骨都发凉,胳膊上直起鸡皮疙瘩。终于等到哲人笑毕,用几乎有些抽搐的手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抹了一把笑出来的鼻涕,揉了揉几乎笑抽了筋的肚皮,然后强压着依然不停地喷涌而出的笑意,这位哲人用带着微颤的语调回答你:噢——,原来是这样。那我就明白了。难怪那些人会那样说你。其实,就凭我老人家这么些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精深研究,对你的这个理想,也只能送你那俩字儿:没戏!

事情到了这份儿上,你心中仅存的那点儿“希望”和“不服气”,估计也就荡然无存了。你会这样对自己说:也许确实是我太天真了。就凭我,想当中国的“乔布斯”?!没戏!

明白了吧?其实看似复杂的事情,往往本质根本没那么复杂,就是一层窗户纸而已。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在中国鼓捣一个“乔布斯”和“苹果”出来,你觉得“有戏”吗?甚至于,有“有戏”的可能吗?

答案也只能是那俩字儿:没戏!所以,分析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分析中国的教育体制、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甚至分析中国人的人种和民族性等等,虽然不能说完全无用,但分析过头了就会走火入魔。

因为这种分析,绝不会给我们带来“越分析心里越敞亮”、“越分析心中越有谱,越知道自己是谁,该怎么办”这种乐观的结果,事实上,这种分析只能让我们越来越沮丧、越来越悲观、越来越混乱、越来越找不着北、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是谁、到底该怎么办,所以,最后的结局只有一个——干脆掏把枪出来自我了断算数。

因此,我要在本书中大声呐喊一句:有分析那些东西的闲工夫,不如结结实实地狂灌一瓶二锅头,然后借着酒劲儿壮壮怂人胆,给自己打打气,使尽浑身力气,发自内心地嚎上一嗓子:“我能!我一定能!丫有什么了不起,老子就不信干不过丫!”——比什么都强。

你看,人家美国人就比我们聪明得多,知道怎么做心理暗示。

无论美国经济怎么衰退,美国的大国地位如何朝不保夕,人家美国人对自己的国运始终都透着一股发自骨髓里的自信——我们美国人的DNA里满溢着创新的基因,只要这个传家宝不丢,这个世界上就甭想有人真正超越我们!

在给自己打气的同时,美国人也从来没有忘记过狠狠地摆我们中国人一道:你们中国人甭看现在的势头不错,但只要你们不照搬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思维方式,你们就甭想拥有自己的“乔布斯”!

怎么样,知道谁才是真正的高手了吧?美国人这么做,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给自己打足了气,另一方面又狠狠按死了你,让你动弹不得。

其实,美国佬的这番算计实在是有些多余,因为对于他们的这点心思,许多国人的配合度本来就不低,很多时候甚至用不着美国人亲自出面,咱自己就能主动自觉地帮着人家把个别胆大包天的自家人灭掉,让美国佬省了不少心。

不过,公平地说,我们现在的这副怂样并不是天生的。曾几何时,中国人也曾经有过“够胆牛叉”的历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环境要比今天困难一百倍。而就在那样一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我们中国人却罕见地拿出了“与牛人比牛叉”的勇气,号称要搞出自己的原子弹!

当然,对于我们的叫板,美国人照例没放在心上,并且照例轻描淡写地摆了我们一道:我们绝对相信中国人能攒成原子弹。但有个前提,那将是一百年以后的事情。

可贵的是,与今天不同,那时候的中国人可完全不吃这一套。美国佬的狂妄反而激起了国人不信邪的精神和无限的勇气——靠!你丫越瞧不起爷,爷就越要攒出来给你看看!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美国人号称“中国人一百年都甭想搞定的事儿”,我们只用了区区十来年,就彻底搞定了。

当然,这种“不信邪”的劲头也曾经令国人吃尽了苦头,如“大跃进”

时期“放卫星”、“超英赶美”等蛮干的做法带来的国力疲惫、满目疮痍的历史教训。好在,通过“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深刻反省,我们又重新走上了一条强国的康庄大道。但现在的问题是,实事求是,不等于自认孬种;尊重客观规律,也不等于完全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然,我们被过去的某些不幸经历彻底吓怕了,已经完全丧失了“做好汉”的勇气,甚至是骨气。这就是矫枉过正。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拨乱反正,把已经矫枉过正的东西再扳回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捷径。

其实,我们在“大跃进”时栽的跟头,与日本人在“二战”中栽的跟头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人家栽了那么大的跟头都没气馁,照样拍拍身上的灰爬了起来,甚至于还能让自己更上一层楼,把自己鼓捣成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超级大国。我们为什么要如此胆怯,一个跟头就彻底把胆子栽没了,完全变成惊弓之鸟了呢?!看来,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们大有“山寨”日本人的必要。

不只是对待外国牛人,即便是对待咱本国牛人,我们也应该大胆地鼓励山寨、鼓励牛叉。

前两年有一个爱好文学的女孩子,通过模仿金庸的风格获得了一个武侠小说创作方面的奖项,这个女孩一时兴起放出豪言: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要超过武侠泰斗金庸!

没成想,她的这番话不但没换来国人的鼓掌叫好,反倒招来了铺天盖地的谩骂。也不知这个女孩子是学乖了还是被骂蒙了,从那以后再也听不到她的动静,一直到今天都不显山不露水,没有什么新作问世。

如果这个女孩子真的就这样被废掉了,她将成为我们“禁止牛叉”文化的又一个祭品。

其实,我们也是太死性,自己钻了牛角尖。即便金庸再伟大,他的作品也就那几本了。如果一百年后武侠小说的顶级作品始终都是那几本书,让我们的后人情何以堪!这一点,相信连金大侠自己都忧心不已!所以,为了我们的后人,甚至是为了我们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更精彩、更牛叉的作品,我们也应该大力地鼓励“敢于和金庸比牛叉”的后起之秀大量涌现啊!为什么一定要一棍子打死呢?真真是不可思议!

另,惊闻中国作家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却遭到了大批国人的质疑乃至鄙视,挨了板砖无数,呜呼哀哉,我无语了。

三、“山寨”本无罪,“山寨不彻底”才是罪。

解决了山寨的“胆量”问题,创新之路已然走完了一大半。但是,毕竟光凭“够胆”还不能完全实现山寨向创新的飞跃,为了彻底实现创新,还有一些关键的沟坎需要跨越。

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你想创新,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山寨到“100”,而一定要将山寨进行到底,把“ 1”做出来才算数。而我们现在的山寨之所以会饱受诟病,就是因为做不出这个“ 1”。何止如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甚至连“100”都山寨不来,仅仅山寨个七八十、甚至四五十就收手不干了,所以我们的山寨动辄就会招人骂、不招人待见,也是纯属活该。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山寨”本身,而在于“山寨得不彻底”。那么,如何才能将山寨进行到底、并成功地将这个最要命的“ 1”做出来呢?

这里有几个要点。要点一,重新理解“创新”的本质含义。

一般来说,一提起“创新”,大家的本能反应会是“新瓶装新酒”,即“形式新,内容也新”;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大量的创新机会其实不在这里,而在于“老瓶装新酒”,即“内容新,但形式可以旧”。

说得通俗点,如果你总想着凭空想象出一种新玩意儿,你会觉得创新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儿,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但是如果你钻进一个现成的模式里,去发掘这种模式所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你就会觉得创新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你会蓦然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聚宝盆之中,各种宝藏应有尽有,简直让你目不暇给,完全是一派海阔天空的壮丽景色了。打个比方,尽管许多国人揶揄我们的电影山寨了好莱坞,但是好莱坞又何尝没有山寨我们?连我们的“熊猫”和“花木兰”人家都拿去山寨了,为什么我们的国人却甘之若饴,丝毫没有捡板砖的冲动呢?除了对方是“美国人”,我们“服”之外,恐怕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人家山寨的水平确实高。也就是说,人家巧妙地在“中国”这个“旧瓶子”里,装上了美国风味的“新酒”,成功地让全世界、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人大开眼界、狂呼过瘾。而且,妙就妙在即便人家用了咱中国的瓶子,全世界却依然认同这些酒是地道的“美国酒”,就是说,咱的东西白白让人家拿去使了一回,到头来却连个“合资酒”的名分都没混上。可即便如此,咱中国人却一点都不在意,照样兴高采烈地给人家捧场。这就是人家高明的地方、成功的秘诀。

日本人也一样。人家把我们老祖宗的发明——酱油和豆腐,甚至是绍兴黄酒都山寨了去,而且把制造技术完善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乃至于令全世界的人都以为这些东西的发祥地原本就是日本,压根儿和我们中国没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说,真正的酿酒高手,一定是那种从不拘泥于“新瓶子”,而对“旧瓶子”钟爱有加的人。因为他们关注的重点,永远是酒,而不是瓶子。而且,请绝对相信我,只要你能不断地酿出新酒,迟早有一天连新瓶子也会让你鼓捣出来。

这才是创新的王道。

要点二,厘清“目标与脸皮”的关系。把话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创新的要义在于“不仅要形似,更加要神似”的道理,就是说,光山寨个皮毛是没有用的,要想实现创新,就必须要将精髓山寨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厘清“目标与脸皮”的关系。说得通俗点,就是“目标要足够清晰、足够长远”,而“脸皮要足够厚、足够结实”。这两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目标足够清晰与长远,你的脸皮才能足够厚实;反之,只有脸皮足够厚实,你才能有实现目标的可能。

这是一条客观规律,而历史也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个规律。无论是两百多年前美国山寨英国,还是一百多年前日本山寨欧美,人家的山寨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通过举国体制去实现的——一旦确立了目标,别说山寨,哪怕就是偷和抢也在所不惜。所以说在人家眼里,只有“目标”,没有“面子”和“脸皮”。只要目标一天未实现,任凭挨多少板砖,遭多少冷嘲热讽和明枪暗箭,也丝毫臊不着人家。而事情在我们这里则有了致命的不同。我们的“山寨之路”从头到尾都受到了“脸皮”的制约:一百多年前,一度自命不凡的天朝庙堂由于受尽洋鬼子的欺负,好不容易攒出了一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勇气,却最终碍于“老大帝国”的脸皮问题而不了了之,酿成了之后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惨剧;三十多年前,我们终于幡然醒悟,走上了一条堂堂正正的山寨之路,却依然没能彻底根治“脸皮”痼疾,自己向自己的前进道路上扔满了碎石瓦块。试问,一面眼红别人的东西,一门心思地想山寨别人,一面又透着心虚、碍着脸皮,自己都有一种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感觉,我们何时才能从“山寨班”毕业,名正言顺地跨进“创新班”的大门呢?

也许,由于在我们打开国门看世界的时候,美国和日本早已从“山寨班”毕业多年,已然成为“创新班”的高材生,所以对他们的案例我们还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那么,对我们而言,近邻韩国的案例一定会更加具有说服力。因为韩国人从“山寨班”毕业进入“创新班”的过程,有一大半都几乎可以说是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完成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韩国人经历了什么,我们比谁都清楚。

我们可以一起回忆一下。20世纪90年代初,当以汽车、家电、化妆品为代表的韩国货第一次出现在国人面前时,国人是一种什么心态?不客气地说,那个时候在我们的眼里,韩货就是日货的三流山寨品。买韩货的人总会给人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只有买不起日货的人,才会退而求其次买韩货。其实这种心理,一直到今天都不同程度地残留于某些国人心中。这就说明在我们的心里,对于韩货始终是抱有某种偏见的。不过,时至今日,韩货已经用它们的坚韧不拔和持续进取的精神赢得了绝大部分国人的心。就是说,它们不再以廉价的“日货替代品”的身份出现,而是堂堂正正地以价高质优的“MADE IN KOREA”的面目出现在我们乃至世界人民的面前。试想,如果韩国人的脸皮不够厚,早早就被“日货的影子”的不良名声击垮,他们会有今天吗?

不过,即便韩货今天已经足够牛,证明韩国人超强山寨精神的最佳案例却不是韩货,而是“韩流”。

不夸张地说,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恐怕还是一个硕大的“零”。所有的奇迹都发生在1998年,一个叫金大中的老者掌握了韩国的最高政治权力之后。这位新总统以国家的名义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振兴韩国文化”的计划,并动用举国之力推动这些计划的实行。在政府强力的推波助澜下,韩国人对文化的热情骤然爆发,区区两三年的时间,就在整个亚洲催生了“韩流”现象。时至今日,“韩流”已然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并且仍旧势不可挡。对于“韩流”现象的诞生及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评价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韩流乃各种山寨的集大成者”:美国人认为韩国的流行音乐山寨了自己;日本人认为韩剧山寨了日剧;香港人认为韩国电影山寨了港产片……这些被山寨的“本尊”们曾一度对韩国人肆无忌惮、明目张胆的山寨行为感到厌恶和不屑一顾,可一转眼的功夫却纷纷成了韩国人的俘虏——韩国流行音乐大举攻入美国、韩剧横扫日本、韩国电影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战胜了纯港产片……事已至此,“本尊”们再清高、再矜持,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被迫承认所有的“山寨”都已经变成了浮云,现在的“韩流”就是“韩国人自己的文化”。

这一仗打得确实漂亮。无论你心底对韩国人有多么不屑,你也终归无法对事实视而不见。

可见,目标和脸皮这两样东西真不是盖的。只要你目标明确,并拥有足够厚实的脸皮,将山寨玩到极限、进行到底,你就会有大把的机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你山寨的“本尊”,让他们对你俯首称臣。

所以,把韩国人当镜子来照照自己,我们应该感到脸红。这个事儿不丢人,非如此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看看人家的山寨,再想想我们自己的山寨,我们应该感慨万千。如果到今天我们的山寨还停留在“只山寨皮毛,不山寨本质;只山寨表面,不山寨内涵;只山寨轮廓,不山寨细节;只山寨眼前,不山寨长远”的水平上,还停留在仅仅把“SAMSUNG”改成“SAMSENG”就敢把东西拿出去“绕世界地蒙人”的水平上,我们就没有资格嘲笑韩国人,同时,必须接受韩国人的嘲笑。

幸运的是,中国政府终于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开始放下身段效仿韩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做法,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并拉开了一副“举全国之力振兴文化产业”的架势。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目标有了,剩下的就是脸皮问题了。但愿我们这一次不会再错过机会。

同类推荐
  • 人生的思考

    人生的思考

    《人生的思考》讲述了作为一位神秘的文人,詹姆斯·爱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他每日环顾世界,冥思苦想,终于发现了抚慰世人内心痛苦的疗法、引领众人步入成功的法则。对于那些正在经受心灵创伤、一直期盼成功的人们来说,这些作品犹如一股清泉,流入他们的心扉,滋润他们的心田。令人遗憾的是,直到爱伦去世以后,世人才发现其杰出的思想与文学才华,于是他的作品陆续问世,并且一直流传至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正如作者所言:“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写出一些作品,去帮助普天之下的人们,无是男是女,是贫是富,有无渊博的学识,老于世故或涉世未深,在他们自身之内发掘所有成功、所有幸福、所有真理的源泉。
  • 宽心的人生幸福课

    宽心的人生幸福课

    人世间有很多人感觉自己生活得很幸福,也有一些人总是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不幸。然而,根据调查,感到幸福的人并不一定在物质方面十分富有,他们只是欲望心很淡,不太计较个人的得失,可以做到以苦为乐。各种苦难对于他们来讲反而是一种精神财富,因为苦难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并且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感觉自己不幸的人则通常欲望心很强,在个人的利益上患得患失,当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这些人就会感到人生很苦而无乐趣。希望我们能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面对人生苦难,学会宽心,把生命点亮,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 办公室心理学

    办公室心理学

    本书基于心理学的知识,为身处办公室中的各类职场人士提供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有效指南;为个人如何走卜晋升之路指明方向;也为企业了解职员个性,充分利用其长处,用较小的人力资本赢取较大的价值回报提供宝贵建议。
  • 学会拒绝

    学会拒绝

    本书分“理由篇”和“方法篇”两部分,介绍了有关拒绝他人的处事哲学,罗列了拒绝他人的几十种理由与方法。找出拒绝他人的理由,找出拒绝他人的方法,改变你一贯接受他人的习惯性思维,指引你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让你在事非面前,严肃对待、理智应对。
  • 精明者这样做人

    精明者这样做人

    本书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事例,围绕做人的核心艺术,就为人、识人、御人、防人4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认真地总结与分析,旨在帮助人们正确地把握做人的要义。
热门推荐
  • 萝莉穿越中

    萝莉穿越中

    当孙某某获得一个坑爹系统,还成为了一只一米五的萝莉。孙某某:“萝莉是不错,就是矮了点...”(本书为穿越变身流,更新时间不定,随缘~)
  • 锅亏

    锅亏

    在人生的旅途中充满太多迷茫色彩,尤其是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宁孺威出生农村普通家庭,在他婚前的12年青春岁月中,他曾欢笑过,也曾失落过,但最终凭借勇敢与智慧创造了属于他的辉煌,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 大自然的故事

    大自然的故事

    涂滢编著的《大自然的故事》是阅读中成长系列之一,《大自然的故事》讲述了大自然中的神奇与美好,包罗趣味的科普知识,丰富了青少年课外阅读的视野。大自然赐予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是美好的,一年四季,鸟语花香;但是大自然又是变化莫测的,时而风雨雷电,时而冰雪交加。让我们聆听大自然的华美乐章,揭露大自然的神奇奥秘。
  • 崛起在东方

    崛起在东方

    地球一颗水蓝色的星球,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和奇迹。而这一切都随着一艘外星飞船的残骸的坠落而改变。残骸中的一种宇宙气体在地球被释放。神奇的宇宙气体与地球大气融合。变异自此开始。身体异能的进化.大脑使用度的提高使得地球的科技以大跳跃式的发展。各种太空武器被研究出来。人类不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也得到了证实。同时也引来了强大的外星入侵。站在世界的东方,震撼着整个宇宙。用一己之力,抒写着整个地球的传奇。是毁灭还是新生?一切尽在崛起在东方
  • 错身巷

    错身巷

    关于题目我想了好久,但就在那么一瞬间我就决定是它了。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听说南方有种特别窄的小巷,叫错身巷,小巷很细很细,只能容一个人走过,如果你走进了巷子之后忽然发现对面有个人迎面而来,你要是不想退出去,那么你和她错身而过的瞬间,你俩得背贴着墙,胸贴着胸、这时候你的眼睛只能看着她、她也只能看着你.世界虽然很大但你们的视线无法安放。有人说这样相遇的男女不是爱人就是仇人。我觉得,那不是仇人,是非常的愁人,人终究还是无法逃脱那心中最为美丽的影子。”所以当我坐到她身边的那天,我觉得自己走在一条错身巷里,我跟她是避不开的狭路相逢;我以为她觉得自己走在一望无际的水面上,天大地大,她想看谁看谁,想去哪去哪,但是好像没有,这是我第一次猜错。我不知道要怎么跟她说这些话,所以就通过这种形式,把一些事写成一个小故事。
  • 狂暴的光明牧师

    狂暴的光明牧师

    超凡,机械,科技,星灵,恶魔,神秘诡异的世界。璀璨星空只是虚假,一切只是坟场。偷渡命运而来的人,为拯救而来。有光时,他会祈祷:“愿光明庇佑。”若无光时,他是终结者,终结必来命运,终结旧神与新神,终结一切超凡。在此,请高喊:“为了人类荣光!”
  • 厌弃风优婿

    厌弃风优婿

    入赘三年,人尽皆而厌之的风世然,知道有一天,他拿出了一张卡……
  • 特工穿越1:冷宫皇后要翻身

    特工穿越1:冷宫皇后要翻身

    只不过中了一枪,她居然穿越了!可是那该死的人居然鄙视她,还把她这个皇后打入了冷宫,士可杀不可辱!她一定要叫他刮目相看,一定要让他爱上她……      
  •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植物—人与植物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植物—人与植物

    人类对于植物家族的依赖可能会超乎你的想象,从人类的每一次呼吸,到我们餐桌上的美食佳肴;从装点时尚世界的服装霓裳,到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花花草草,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植物世界默默的馈赠。《青少年科普图书馆·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植物:人与植物》即介绍了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史上第一英雄联盟

    史上第一英雄联盟

    孙悟空的遗传基因+唐僧的嘲讽天赋+英雄联盟一百多男女英雄尽心帮助“下面我们来采访一下,世界首富、世界第一慈善家、联合国和平使者、娱乐先驱者、科技前沿代表、本世纪最具艺术细胞、在各行各业都取得巨大成就的奇迹存在,洪康先生。”“大家好,我是洪康,非常感谢能接受此次采访。”“洪康先生,听说你有暴力倾向,一言不合就打人。”“我这么善良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一言不合就打人?这位兄弟你这个玩笑好好笑唉!”洪康揪起那人领子将其扔出采访现场,“补充一句:我一般都是扔人的,很少打人。”瞬间,采访现场安静下来。目前已登场英雄:波比、奶大力、女警、剑姬、36E,即将登场:锐雯、艾克、阿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