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远超世上一切的书,它是东西方一切经典的翘楚。世界上几乎没有谁不知道《圣经》,不管是出于信仰还是出于兴趣,世世代代有无数读者和学者对它投注了无穷的精力,去诵读,去品味,去获取,去创造,如此巨大的魅力是由《圣经》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正如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所说:“《圣经》是神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救世主一切的美善,皆由此书传给我们。”《圣经》是基督教的灵魂,它是世上最广泛为人阅读的书,被译成多种语言。今天,全世界有十亿以上的人把《圣经》当做他们的精神食粮。
这部古老经籍是希伯来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包括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共六十六卷。它记载了古代中东乃至南欧一带的民族、社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情况和风土人情,其中的哲学和神学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为世界尤其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和文化习俗带来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圣经》不仅是部重要的文学著作,也是其他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杰作的源泉,《圣经》本身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对欧洲文学的影响绝不能低估。欧洲文学史上的许多伟大作品都取材于《圣经》,如英国作家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等都受到《圣经》的影响。阅读《圣经》的人是如此之多,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叫“圣经解释学”。《圣经》在文学上也有极高的成就,它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几乎是欧洲每一种民族语言的第一个范本。
在基督徒心中,《圣经》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其信仰和生活的唯一准则。《圣经》像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里面包括了作为天上的父亲的神对他的儿子的训导、谈心,既有母亲的慈爱,又有严父的威严。基督徒按照《圣经》的教导过每一天,生命就变得丰盛,也才真正的有意义。《圣经》这种能够改变生命的力量也证实了它不是众多伦理宗教书中的一本,而是有神的绝对权威的话语。二千年来,多少人或政权想推翻或销毁它,然而就像《圣经》所说,“耶和华啊,你的话安定在天,直到永远”。
对于女人来说,阅读一部经典,就是了解一个世界。多多阅读富有影响的书籍,就像对《圣经》的阅读一样,将使女人进一步融入世界,成为拥有世界文化思想的现代人。
11.理想主义者的理想——歌德《浮士德》
“世态人情我已看透,彼岸风光再也不指望;只有傻子幻想云端有自己的同类,才会向那边眨眼端详;让他站稳脚跟,环顾一番!这世界对于能人干将不会沉默寡言。他又何须逍遥于永恒?他们所认识的一切都可以抓紧。”
浮士德本为欧洲中世纪传说中的一位半神话半真实的人物,可能为魔法师,传说他与魔鬼订了出卖灵魂三十四年的契约,生前尽情享受,死后入地狱。在18世纪末,德国用这一题材创作的作家就多达二十几人,而歌德的《浮士德》悲剧却以其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唯美的语句、内隐的结构成为文学史上永久的篇章。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仿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尝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烦恼之时,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的条件就是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尝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
浮士德被魔鬼变换了身躯,变得年轻有劲。他开始了生命的体验之旅,开始了对人生和理想的探求。浮士德遇见了美丽的少女玛甘泪,却因为肉欲而酿成悲剧。浮士德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贪恋情欲和克制欲望的矛盾,并从自我主义的泥淖中挣脱出来。
而后,进入到浮士德的政治生活。魔鬼引诱浮士德为封建朝廷进行服务,而浮士德的努力并不能挽救封建王朝的覆灭。政治生活的失败,说明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美。
在接下来浮士德对美的追求中,他与“美”的化身——海伦结了婚,但婚姻最后以失败告终。说明只有形式而无灵魂的古典艺术并非美。浮士德对“美”的追求和结合,虽是探求改革社会的理想,但由于它完全脱离社会现实,因此不会有什么结果。
经历了美与艺术的激情和幻灭后,浮士德步向社会实践之路,他说:“我要做大事业。”魔鬼以为浮士德开始堕落,想要声名,但浮士德其实不在乎声名,他想要济世救民。他终生探索,才发现与人民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改造自然、创造自由国土才是美。他为自己努力创建的海边王国感到满意,认为自己的理想已经实现。随即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按照誓约,浮士德倒地死去。他终于满足了。魔鬼本来要取回他的灵魂,但天上的光明圣母却派来一群天使抢走了浮士德的灵魂,飞上天去。高空中,她们高唱着“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飞回天堂。天堂顿时欢声四起,众天使为战胜魔鬼并获得浮士德的灵魂而高奏凯歌。
歌德的作品处理了爱情,处理了对理想的追求,处理了最接近永恒之感的艺术之美,也处理了对社会国家的期待;他也一样看重生命历程远胜过思想主义知识。心灵革命与社会实践,感官之爱与艺术之美,共组一种平衡的生命观照。
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礼。很多怀有高尚的理想主义情操的女人一生要面对无数体验,每一种尝试都是生命货真价实的洗礼,但绝不是为体验而体验,而是为了理想性格修炼得更加完美。
12.你不可不知的政治游戏——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
“十二个嗓门一齐在愤怒地狂叫着,他们何其相似乃尔!而今,不必再问猪的面孔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外面的众生灵从猪看到人,又从人看到猪,再从猪看到人;但他们已经分不清谁是猪,谁是人了。”
《动物庄园》于1945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因其在内容上深刻在文字上浅显而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寓言。作者乔治·奥威尔的才气在于能把动物的个性写到和现实的政治人物丝丝入扣,而且每个动物、每个情节都有暗指的谜底。全书是以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为蓝本,却是将矛头直指当时斯大林的苏联,描述的是动物们从农场主手里夺取政权后怎样由民主制堕落到独断专行的整个过程,具有超越时间和国家的现实意义。
一个农庄的动物们不堪主人的压迫,老公猪麦哲把自由平等的梦想带给了庄园,在鲍斯诺、拿破仑两头公猪的领导下,群畜合力把人类赶出庄园。于是,群畜翻身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建立起自由、平等、民主的动物庄园。并制定了“七诫”,包括“凡靠两条腿行走者皆为仇敌”、“凡靠四肢行走者,或长翅膀者,皆为亲友”、“不得着衣”、“不得饮酒”、“不得睡床”、“任何动物不成伤害其他动物”、“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等。但人类作为一种奴役的力量一旦失去,“主奴”的组织结构一下子失去了平衡,于是两只领头的猪为了权力而互相倾轧,拿破仑使用各种阴谋诡计驱逐了鲍斯诺,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失败者成为农庄所有挫折与失误的替罪羊。拿破仑则成为动物庄园的新领袖,代替了“人”的位置,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建立起比人更加残暴的统治。动物们稍有不满,便招致血腥的清洗;动物们又回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农庄的理想由“所有动物一律平等”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对除了猪族的其他一切动物来说,起义之前它们是人类的奴隶,起义之后它们变成猪类的奴隶——奴隶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改变的仅仅是奴役的力量的载体。而领导猪们最后竟然学会了直立,与人类结成贸易伙伴。结尾是,众动物们发现猪与人觥筹交错、西装革履地在玩牌,并为了谁出了老千而发生争论。
故事中,我们不断反思“革命”何以堕落?动物庄园里,连几个字母也学不会的鸡鸭牛羊根本不知道如何争取管理庄园的权力,他们将权力拱手让给“有非凡学识”的拿破仑。正如黑格尔所说:“麻木和冷漠的民众是专制政体最稳定的群众基础。”奥威尔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匹叫鲍克瑟的老马,他忠心耿耿地为拿破仑工作,一生中有两句名言:“我要更努力地工作”、“拿破仑同志永远正确”。他从不思考,没有疑惑,活得充实,活得愉快。他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只相信被告知的结论。鲍克瑟年迈力竭而亡,死后却被主人卖给屠夫,以一张皮、一副骨头换取威士忌喝。拿破仑在鲍克瑟隆重的追悼会上,一边喝着威士忌,一边鼓励家畜家禽都向死者看齐,做动物庄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范成员。
斯奎拉则是猪群中指鹿为马的宣传家。他的拿手好戏就是把庄园的今昔作对比,他常说的“你们没有谁希望看到琼斯卷土重来吧”这句话,成为一切异议和不满的成员头上的紧箍咒。愈是把过去的处境描述得可怕可怖,很成问题的现状就愈是显得美不胜收,于是,缺乏理解能力的动物们欣然接受了实际上更加残暴的奴役。作为领导阶级的猪群把牛奶和苹果留给自己享用,而其他动物却忍受饥饿。斯奎拉的解释是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你们不会把我们猪这样做看成是出自自私和特权吧?实际上我们猪根本不喜欢牛奶和苹果,我自己就厌恶它们。我们食用这些东西的唯一目的是保护我们的健康。我们是脑力劳动者,庄园的全部管理工作和组织工作都要依靠我们。我们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为大家的幸福费尽心机。因此,正是为了你们,我们才喝牛奶吃苹果。”动物们呆头呆脑地认可了斯奎拉的合理化解释,并对猪群感激涕零。斯奎拉玩弄语言如同玩弄魔方与七巧板,用语言篡改过去,粉饰现在,许诺未来,把残暴和无耻置换为崇高和无私……
这部作品刚开始,由于小说题材敏感,主题尖锐,竟有十二家英、美出版社拒印,而后一经出版,立即引起巨大的轰动,在英、美读书界获得经久不衰的好评。英国书商协会列出的“二战”以来最佳英文小说的名单上,《动物庄园》与《麦田的守望者》《蝇王》等巨著并列而毫不逊色。此书不属于人们所熟悉的那种蕴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一种寓言式解构。
政治生活是丝丝渗入我们人生的最平常的生活中的,也许我们很难有直接的机会接触政治,但对于现代女性,读完这本被称之为最直白、最浅显、最有趣、最经典的政治入门读物,无论是不喜欢或者不懂政治的女人,之后都会对政治领域的一些规则和做法有所了解,产生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