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喜马拉雅山脉发现“野人”的消息传出以来,神秘的“野人”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有人认为喜马拉雅山的“野人”就是棕熊,而当地许多有经验的猎人则坚信“野人”的存在。那么,到底是“野人”还是棕熊呢?我们且来看看认为野人就是棕熊的人是怎么解释的。
据《悉尼先驱早报》报道,一名名叫MakotoNebuka的日本登山队员试图结束数10年来人们关于喜马拉雅野人是否存在的争论,他声称,经过长达数10年的研究,他已经揭开了喜马拉雅野人罩在人们心头的种种谜团:这种类似猿的神秘怪物实际上是棕熊!
在西藏进行了20多年野生动物考察和研究的专家刘务林说,根据他在野外的考察和分析,传说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野人”和“雪人”,很有可能就是与“人”体型相似的棕熊。据刘务林介绍,十几年来,他先后在西藏的墨脱、吉隆、朗县和珠峰附近的定日、定结、亚东等地10多次发现“野人”,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都是棕熊。而一些保存下来的所谓的“野人”皮张和骨头,实际上也是能够确认的动物。例如工布江达县一寺庙的一张“野人”皮,其实就是棕熊皮,只是外表颜色和一般的棕熊不一样。
而那些关于“野人”的脚印经过分析,都缺乏足弓,实际上是棕熊留下的脚印,因为棕熊后足仅具趾垫和掌垫,酷似人的脚掌。
棕熊是属于我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多生活在海拨3500米以上的地带。由于喜马拉雅棕熊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雪域高原地区,所以它和其他棕熊比起来,体格要更加的高大,耐寒能力也特别强,爬起山来如履平地,并且非常喜欢直立行走。而棕熊有许多看似人的行为的地方,所以,使当地许多老百姓受到迷惑,误认为是“野人”。
现在藏北高原仍流传着棕熊与牧女的传说:雌性棕熊专害女人,雄性棕熊则喜欢劫持美女,并能与美女生下后代。确实,在现实生活中,藏北被棕熊伤害的大部分人是妇女,后来被猎人射死的棕熊又大半是雌熊。
在西藏安多县,有一个被人称为“折蒙拉康”(意为“棕熊的经堂”)的天然岩洞,藏北草原上的棕熊每几年夏天都要在洞中聚会一次。届时,大小几十只棕熊从四面八方赶来,自觉排成单行长队,按顺序进洞,几天后又排队出洞,分散开去,其中原因迄今仍是个谜。
在藏东一带,左贡、芒康、贡觉县的牧民把棕熊称为“人熊”,因为他们发现棕熊和人一样能“骑”马,会直立追人,学人戴帽等。专家认为,棕熊骑在马背上是为给猎物增加负重,而后制服猎物。一般棕熊很少从高山草甸下到海拨低的人类居住区活动,只是偶然前去觅食。一旦遇到人,它就站起来与人对视。因为人们通常很少见到棕熊,同时受传说影响,不敢仔细观察,事后只能依据印象描述,而所看到的红嘴巴、红鼻子、红头发的怪物,被认定为“野人”。
棕熊冬天处于半睡眠状态,极易被惊醒,有的甚至不冬眠。它一旦受惊,或睡眠时过于饥饿,就可能出来到处游荡,甚至下到雪线以下觅食。喜马拉雅棕熊毛色变异很大,有的熊是灰白色的,老百姓猛然见到这种颜色的棕熊就误认为是“雪人”或“野人”。还有的棕熊毛色甚至灰白与棕黑相间,因此还被误认为是大熊猫。《辞海》中记载西藏有大熊猫,英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存在一种“西藏大熊猫”,就是这个原因。
专家认为,从动物学、生态学的角度看,一个物种如果在世界上只有2000个以下个体,又不经过专门的人工繁殖,几乎可以肯定要绝种。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里,任何规模过小的动物都难以抵御自然环境的压力和近亲繁殖的影响,如果不像大熊猫一样抢救繁殖,必然会遭到自然淘汰。“野人”如果真的存在,它作为大型哺乳动物,有一个种群的最低数量极限,但目前各地发现的“野人”总体不超过200个,而且居住分散,环境恶劣,其近亲繁殖也不可能使他们生存到现在。
由于西藏“野人”之谜被人们列为世界四大奇谜之一。几十年来,国际上组织了无数次考察队对“野人”进行了跟踪考察,但均以失败告终,迄今为止没有得到一张有“野人”的照片,除当地百姓外,也没有一个人说他亲眼看到过“雪人”或“野人”,而只是得到过一些所谓“野人”的足迹。
按照现代生物学者的观点分析,一个生物物种倘若要生存、繁衍,必须要有一定的数量和密布的种群,而传说中的野人数量极为稀少,作为孤立的个体,在残酷的自然竞争过程当中,他们依靠什么生存下来呢?专家学者对各类说法的质疑是有道理的,而目前为止,人们也不知道世界上是否存在野人,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证据。
究竟有没有喜马拉雅山“野人”、“雪人”存在,目前仍然是个谜,刘务林教授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这个世界奇谜,还将吸引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探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