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六计。
胜战,是在敌弱我强的条件下,如何谋算对手势力的变化。在分清敌我情况后,要区别对待。此章计策是先有了胜利的条件、胜利的方案和胜利的把握,即使是这样,也不要掉以轻心,高枕无忧。因为瞬间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失败。所以,应该学会在顺境中如何谋求策略,达到成功的目标。本章分别从“欺之、分之、假借、伺机、趁势、利用”等六个方面展开介绍,深入了解胜战计。
第1计瞒天过海
相传唐太宗率兵30万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沧海茫茫,一望无边,顿时心生恐惧。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歌舞升平,美酒飘香。太宗完全沉浸在欢乐之中,忘记了是在大海边。正在酒酣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就要到达对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叫做“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的原文是:“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今天的意思是:周全的防备,往往令人思想麻痹,松懈大意,常见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以致丧失警惕)。秘密的事情就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并不是与公开行动相对立。最秘密的阴谋往往隐藏在最公开的行动中。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在战争中,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出奇制胜。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施展瞒天过海之计,出其不意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3年时,盟军已经稳住阵脚,开始逐步反攻了,这一年制订的“霸王行动”是关于开辟第二战场,在欧洲大陆登陆的伟大计划。盟军决定在1944年春执行这一计划,从英国向法国登陆。摆在眼前的问题是,希特勒早就知道盟军想从法国登陆,并作好了准备,在法国海岸布下了重兵把守。盟军于是制订了一个“霸王行动”的辅助计划“杰伊计划”,亦称“卫士计划”。实施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什么呢,它是怎样来协助诺曼底登陆的呢?
“卫士计划”即“杰伊计划”将从5个方面为“霸王行动”提供掩护,即窃取情报、反间和保密、敌后特别行动、政治宣传战和心理欺骗。目的是通过这些欺骗手段,使狡诈多疑的希特勒相信盟军进攻的矛头不是法国的诺曼底,而是斯堪的纳维亚、巴尔干半岛、法国的加莱海峡或者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不是诺曼底就行。
在“杰伊计划”中,总共包括6个大的欺诈计划,36个附属计划以及一些相关的计谋。其中,专门围绕诺曼底登陆的欺骗计划被命名为“坚韧”计划,它本身又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用来牵制德军在斯堪的纳维亚的27个师,称为“北方坚韧”;另一个则用来把德国最精锐的装甲部队第15军拴在加莱地区,称为“南方坚韧”。
丘吉尔是这项计划的热心倡导者和支持者,他曾说过:“在战争时期,真理是如此宝贵,必须用谎言去保卫它。”根据首相的这句名言,该计划也将名称由“杰伊”改为“卫士”。“卫士计划”规模十分庞大,为了使欺诈成功,该计划将欺骗行动覆盖了参战双方和每一个中立国。英美两国特种行动部门,甚至盟军的政府首脑和国家机构都为此项计划服务。北方坚韧计划,为使希特勒相信盟军将进攻斯堪的纳维亚,虚构出一次代号为“斯凯岛”的登陆行动方案,虚构的英国第4集团军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出现,大量频繁的军中电文使德国人相信了它的存在,27个德国师静静地守在北欧,等待一次永远不会出现的进攻。南方坚韧计划,为诱使希特勒相信加莱是盟军的登陆地点,又虚构出一支拥有50个师、100万人的美国第1集团军,性格暴躁爱出风头的巴顿将军被任命为该集团军司令官。无数足以以假乱真的兵营、医院、油库、飞机、大炮出现在英国东南部,假的输油管道正在日夜铺设。
英国双十委员会为使谎言更为真实,还动用大批双重间谍通过各种渠道向德国人泄露一些情报。被俘获的德军将领也被利用作为欺诈行动的工具。甚至由演员装扮的蒙哥马利将军也粉墨登场了,在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利亚进行了一番巡视,使希特勒再次上当。
由于“卫士计划”的成功欺诈,使希特勒坚信盟军进攻的矛头是法国的加莱半岛,而不是诺曼底,因此他把西线德军最强大的4个装甲师抽出来作为自己亲自控制的战略预备队,以便随时增援加莱地区,仅此举,就使诺曼底地区德军的抗登陆能力大大减弱了。
就在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后,希特勒仍相信那只不过是佯攻,真正的攻击点是加莱,迟迟不动用战略预备队支援诺曼底,等他醒悟时已为时太晚,可见,“卫士计划”编造的谎言使希特勒的确信以为真了。
一个完美的迷惑敌人方案是要从每一个细节上考虑周全的,在整个过程中也必须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要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就不能不制造一个甚至自己有时候都会相信的谎言。
“瞒天过海”--用于经营,其技巧和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将你赚钱的企图隐藏在明显的事物中,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一般人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往往不会怀疑,此计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一错觉,来掩盖自己的真正意图。这“瞒天过海”之计,是最常见的,也是用得最成功的。正因为如此,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而使各商家在销售中容易实施,达到其推销产品、从而盈利的目的。
四川农村的一个供销社,因为快要到收割季节了,急需进一批镰刀,但上级供销部门硬要每把镰刀搭配一口带双耳把的铁锅,不然的话就不卖给镰刀。这可急坏了供销社的经理。买吧,手里资金本来就少,几年前进的铁锅到现在还有几个没卖出去,再进一批的话,肯定要积压;不买吧,大家都急等着用镰刀,权其利弊,只好进了一批。
正在这个时候,供销社有个小伙子不急不忙地说:“铁的分子式是Fe,铁离子能补血。”于是,这个小伙子写了张通知贴在供销社的门前,上面写着:今我店进一批优质铁锅,可治人体缺铁性贫血,可治高血压,并有防癌作用。由于数量有限,凭票供应。每张票只许买一个,请大家谅解。随后又写了与铁锅数目相同的票发下去。
第二天一早,供销社门前挤了一堆人,有票的得意洋洋,没票的想尽办法去找票。就这样,不一会儿工夫,这批铁锅就被一抢而光。不但如此,就连几年前进的,没卖出去的铁锅也被抢购去了。
故弄玄虚要虚得实在,不可无病呻吟,铁离子当然能补血,使用铁锅当然对人体有好处,这位小伙子可谓虚得可爱。诚然,我们不提倡欺骗消费者的“故弄玄虚”。
“瞒天过海”是使用伪装的手段,引诱对方,利用机会,乘人之危来坐享成功的策略。“瞒”是达到“过海”的手段,而“过海”是目的。在表面上装作就要采取行动,使对方保持警戒之心,但实际上却不采取任何行动。总之,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施,使对方麻痹大意,从而战胜对方,顺利“过海”。“瞒天过海”之计,是以细腻的手法,转移事件的焦点,掩藏企图,以便从容达到一个不为人知的既定目标。
第2计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带领八万军队攻打赵国邯郸。赵国派人到齐国求救,齐国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带兵八万去救援赵国。田忌本想率军去邯郸直接与魏国交锋,解救赵国。但孙膑认为这样做不妥,说:“要想解开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我们要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眼下魏国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防御必定空虚,我们直接去攻打魏国首都大梁,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的原文是:“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现在的意思是:攻打敌人的集中兵力,不如攻打敌人分散以后的兵力,从正面与敌人交战,不如从侧面攻打防守相对薄弱的敌人。
“围魏救赵”用于现代经营中,企业经营者必须要具备一定条件,需要有过人的眼光和超群的才智,有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变化,发现和寻找机遇;抓住对方的实质,采取避实击虚,后发制人的经营技巧;要有敢冒风险的胆魄,有机遇出现时一定要紧紧抓住,以达到趋利避害,赢得最终赚钱的目的。这种在战场上高瞻远瞩的观念、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实在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借鉴。
范旭东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为民族化学工业做出过突出贡献。毛泽东称赞他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民族资本家。他原来从事盐业生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输入中国的“洋碱”大幅度减少,中国的碱市场出现了异常稀缺的状况。于是他抓住难得的机会,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
当时,英国卜内门公司一直垄断着中国碱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它卷土重来,见到中国自己的制碱企业诞生了,便恼羞成怒地向永利制碱公司发起猛烈进攻,但是没能成功。卜内门公司不甘心与永利制碱公司共享中国市场,便又调来了一大批纯碱,以低于原价的40%在中国市场上倾销,企图以此挤垮永利制碱公司。
永利制碱公司老板范旭东见自己公司与卜内门公司实力相差悬殊,无法与其正面抗衡,如果永利制碱公司也降价销售产品,用不了多久,实力就会损失殆尽;如果不降价销售,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回收,再生产也无法进行,用不了多久,永利制碱公司照样得破产。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范旭东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因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的情形。触景生情,他想:自己当年因为躲避清政府的拘捕不得不东渡扶桑,现在为什么就不能暂避卜内门公司的锋芒而在日本发展呢?
主意既定,范旭东先生立即着手市场调查分析及计划的实施。日本是卜内门公司在远东的大市场。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卜内门公司的产量有限,能运到远东来的碱不会太多。卜内门公司现在在中国市场上倾销这么多的碱,那么运到日本的数量一定不会多,日本碱市场肯定缺货。
经过仔细调查和分析,范旭东发现,当时日本的两大财团“三菱”和“三井”在争夺商界霸主地位,两者竞争十分激烈。三菱公司有自己的碱厂,三井物产公司没有,依赖进口,这不是天赐良机么?
范旭东立即与三井物产公司取得联系,委托它为日本总经销,以低于卜内门公司的价格销售永利制碱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三井物产公司欣然应允,因为代销不占用资金,又有利可图,还解决了自己的燃眉之急。这样,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协议。永利制碱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虽然在日本的销量只有卜内门公司产品的1/10。但是却如一支从天而降的轻骑兵,依靠三井财团遍布日本的网状销售点,向卜内门在日本的碱市场发起了突袭。红三角牌纯碱跟卜内门公司产品的质量相同,价格却便宜很多,于是很快就造成了日本碱市场的大跌价,卜内门公司产品也不得不随之降价。
日本工业发达,碱需求量大,卜内门公司在日本市场的碱销售量远比在中国的销售量大。这么一降价,损失相当惨重。而永利制碱公司产品在日本的销量只有卜内门公司的1/10,价格比卜内门公司在中国的降低价还要高一些,所以损失较小。
卜内门公司在日本市场上手忙脚乱,疲于应付,被永利制碱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搅得团团转。最后,卜内门公司为了保住日本大市场,不得不主动求和,表示它愿意停止在中国市场进攻永利制碱公司,同时也希望永利制碱公司能在日本停止挑战行动。范旭东见自己的“围魏救赵”战略已取得胜利,就乘机提出条件:停战可以,但卜内门公司今后在中国市场上变动碱的价格时,必须先征求永利制碱公司的意见,得到同意后方能行动。卜内门公司别无选择,只好同意了。
范旭东认真分析了自己与对手的实力之后,避开直接与对手竞争,而是到日本去开辟市场,乘其不备,力击其虚弱的要害部位,避实击虚。这样做才能既保存己方实力,又重击敌方力量,使其手忙脚乱,从而转败为胜。
“围魏救赵”是指敌人过于强大时,一味地碰硬,无异于以鸡蛋碰石头。所以,应当避开其锋芒的一面,就其虚弱的一面进行攻击,达到后发制人,出奇制胜。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战略。在这个计策中,“围魏”是“救赵”的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救赵”。
第3计借刀杀人
春秋末期,齐国准备兴兵伐鲁。鲁国实力远远不及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认为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正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又去游说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成就自己的霸业。”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就这样,一场战争在子贡的精心谋划之下爆发了,最终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傲狂妄的夫差,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
子贡在整个事件中所使用的就是“借刀杀人”的计策,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这是典型的借刀杀人。“借刀杀人”的原文是:“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今天的意思是:敌人已经明确,而盟友(泛指第三方力量)的态度还未明确,要诱使盟友去消灭敌人,不必自己亲自出马,这是根据“损”卦推演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