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盛文
盛夏一个燥热的下午,记者采访了沈阳市荧光电子商行总经理张书博。正值不惑之年的他,相貌堂堂,彬彬有礼,一副秀气的眼镜架在鼻梁上,显得庄重而文雅。他那热情而又富有表达力的举止与谈吐,就像闷热的房间敞开了窗口,不时有凉风徐徐吹来。
播种思想的种子
土壤中没有种子,就没有禾苗破土而出;没有思想的种子,人的行为也就无从谈起。张书博之所以能收获甜蜜的果实,取决于他播下的种子。
1988年的深秋,张书博作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当时他是沈阳第一工具厂中层干部,30岁刚出头,小伙子爱学习、好钻研、悟性好,被厂领导发现作为后备之选培养,全厂干部职工普遍看好张书博的未来前程,因此,他的举动令人不解和惋惜。
回忆当年的决定,张书博感慨颇多。他说,能有今天的成绩,得感谢父亲的支持和大舅哥的启发。尽管改革开放已十几年,自己的思想观念转变很快,但要打破“大锅饭”,还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况且每月还要向厂里交110元钱。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亲相信儿子的能力。大舅哥本是商业圈内的人,熟悉电子市场商情,告诉他,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只要把握商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就不会有大问题。张书博的决心已定,只有去拼搏了。
生命原本就是拼搏,就像胎儿躁动于母腹。张书博说,初踏商海,自己是顶“白帽子”,什么也不懂,一切从头学起。为了稳妥起见,他从推销做起。常常背着货物挤火车,汗水洒遍东三省,那苦涩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他还说,当年经商的人普遍文化低,商场门槛低,入门并不难。特别是他善于交际,凭着这一点,他的推销起步顺、提速快。有的人搞推销两三年还是门外汉,而他半年就“入道”了。家里又帮他筹集了3000元资金,租了6平方米的门市房,就这样,张书博独立门户、自主经营了。应该说,即使最伟大的成就,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种理想,张书博也不例外。
创业的根基
古人说:“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二则因情,利之所在,情必所钟。”大西电子市场对张书博来说,感情太深了。这里到处都隐伏着、流动着他的汗水和心血!在那难忘的1994~1995年,老电子市场由于经营不善,效益下滑,400多名业户仅剩下108户勉强维持生计,市场岌岌可危。张书博作为业户们的“领头羊”他心急如焚,跑区政府,跑工商局、税务局,为保住大西电子市场而奔走。与此同时,他带领剩余的业户开拓市场,甩开膀子盖房子,硬是将电子市场的根留了下来。
如今的大西电子市场是1996年重建的,现已成为全国四大电子市场之一。可以说,没有当初那个老电子市场,就没有今天这个繁荣的新市场,张书博功不可没。新市场建成后,又是在他的带头下,顺利完成招商引资工作,很快收回了全部投资。市场现有业户650多户,从业人员4000多人,其中80%是下岗职工。大西电子市场成为沈阳市再就业基地,为社会的稳定和群众生活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一段时期以后,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市场周边形成了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环境混乱,不仅影响业户生意,而且阻塞交通,噪音扰民,给防火救助带来不便,严重影响了沈阳市容。对此,张书博以沈河区人大代表的身份,奔走相告,他还通过参加各种会议的机会反映业户的意见和要求,为整治市场周边环境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采访中记者问:“张总,如果有人让你离开大西市场到外地去经营,你愿意吗?”他笑了笑说:“让你言中了,城区周边市场还真有人邀我去加盟。”他说他不可能离开大西市场。不仅因为这里是理想的贸易地,他的客户都熟悉,更重要的是:“作为市场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业户产生微妙的影响,我要对他们负责啊!”这铿锵的话语掷地有声。
经营的特色
听说张书博专营电子元器件,不卖整机大件,记者问他为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反问道:“微软不制品牌机,为什么?”随后,他又说:“营销要讲品牌,讲特色,特色才是杀手锏。”接着,他扳着手指数起沈城的诸多大商场来,什么中兴、联营、商业城,还有国美、苏宁……最后抛下一句:“咱们不能跟人家大商场竞争。”
重新起步以来,张书博认准营销品牌,走代理经销商之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他的电子元器件商行光固定客户就有300户,业务范围远涉朝鲜、俄罗斯。营业面积100多平方米,除了大西市场,在南塔还有分店。员工有14人,其中有12名属下岗职工再就业。他们都有大专学历,还配有俄语翻译。管理体制上完成了从家族式管理向能力型管理的转变。营销商品及库存都实行微机管理,员工岗前培训,统一着装,当记者问到经营范围时,张书博如数家珍,从民用到工业,从集成电话到切片元件,总共分7大类,有上万个品种。光集成电路就有5000种。他还说,货源的问题就是首要的问题。10多年来,张书博为争取货源踏破铁鞋,几乎走遍了全国带“电”字的厂家,真可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记者请张书博谈谈营销的经验,他却饶有兴趣地谈谈判的学问。他说,有的人谈判时一坐下来就讨价还价,殊不知价格固然重要,但不是惟一的,价格低、销路不好也不能赚钱。人只有提高自身气质,才能有所建树。
诚信的价值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张书博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早在经商之初,他就给自己定下了“做生意不如人是暂时的,做人不如人是永久的”座右铭。
然而,初踏商海他就领略了商海之险恶。有一次,他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凑了3万元钱,跑到广州去上货。由于经验不足,原本是购买工业用的可控硅管,可人家给付的却是普通三极管。二者在外形上极其相似,但价格相差悬殊。当时他有些粗心大意,急着发货,回到沈阳才发现货上错了。幸亏及时追回,不然,损失就惨重了。张书博回忆说,这件事给他的教训很深,真是吃一堑长一智。
做生意并非人人都能富起来。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这样解释富人产生的合理性,他说:“贫富差距的形成是自然力不可避免的结果,富裕者之所以富裕,是他们高度适应能力所带来的成就,富人只是自身优越性的受益者。”那么,张书博的自身优越性在哪里?一言以蔽之曰:诚实做人。他说,如果一个经营者有长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就不会用恶劣、卑鄙的手段去获利,用恶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终都将导致失败。诚实守信的道理许多人不是不明白,而是不去做,甚至做了也不是那么回事。记者感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张书博是个知行统一者。他经销电子元器件,其供货商都是广州、深圳、香港的一些大厂家,人家看他有素质、有品位,跟他谈生意能赚钱,也就愿意让他做代理商。有的客户把整年的货款都汇在张书博的账户上,需要配件的货,全由张书博来定夺。张书博说他从来没有讨债的烦恼。
至于日常兜售商品,商行的承诺服务早已闻名遐迩。采访中张书博讲了一个例子:有位顾客买了一个电子器件,在使用中无意烧坏了,他拿着这样的售后商品找到张书博,张书博理解顾客的心理,当场应允给他换一个,这位顾客连连道谢。说到这里,张书博特别提醒商家,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让“竞争”这两个字眼动摇你对“诚信”的信念。
我们相信,诚信是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