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利恒
明亮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那宽大的办公台桌上,孙百志坐在办公台桌前正忙着接电话,通过谈话可以看出他不是很健谈,他还没到“知天命”之年,头发已显得稀少,岁月在他脸上写满了沧桑。在他身上既有农民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品德,又展露着商人灵活机敏的气质,更闪烁着当代企业家运筹帷幄、深谋远虑的睿智之光。正是这些综合素质,才使他在商海中劈波斩浪,高歌猛进。
请他谈谈创业的经历,他的神情很平淡,而让他谈人生,谈理想与信念,他的情绪却犹如干柴遇到烈火,“噌”地燃烧起来。听他讲自己的身世,讲人生中遭遇到的种种磨难,我猜想,或许就是因为他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那些苦难积淀成他人生的宝贵财富,他才会有今天的事业上的辉煌。
创业篇
1958年10月,孙百志出生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阜新镇东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中学毕业后,到生产队务农,而他不甘心与土坷垃打一辈子交道。1980年开始,孙百志走上自谋职业的道路。他当过木工、瓦工,后来又跑运输。他花700元购买了一台旧手扶拖拉机,在县公路工程队干起了零活,真正成了一名个体户。后来开过饭店,做过豆腐。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材生意日益红火,孙百志看准时机,做起了建材生意,开办了北行建材公司,经营水泥、砖、白灰等建筑材料。特别是干黏土生意在县城基本被他垄断,县城内的几家工程队都从他这里购买建筑材料。孙百志干过个体运输,又从事过豆腐加工、废品收购、粮米加工、饮食、建筑等多种行业,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扩规模,上档次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守业篇
199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孙百志认识了锦州叉车总厂的供销员。经他的点拨,具有经商天才的孙百志认为这一项目可行。他本人经常深入车间,严把质量关,有时得自己亲自操作。因为他的产品是叉车的配套零件,一切都要符合规则,差一分一毫都不行。2003年,锦州叉车厂将山东一客户的情况反馈给企业,说他们生产的轮网使用时限不够。孙百志带着疑问和轮网,登上了去山东的列车。到了山东的客户那里他找到了原因,根本不是轮网的质量问题,而是该企业为了增加工作效率采用24小时“三班倒”,歇人不歇车,减少了轮网的使用寿命。山东的客户了解情况后对孙百志表示歉意,要给他报销往返路费,他不但没要一分钱,还无偿给山东的客户更换了轮网,受到了客户的好评。
孙百志的企业得到了发展,订单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这与他诚实守信是分不开的。他说:做生意就要守信誉,不能骗人,更不能骗金融部门。目前,我无一分钱银行贷款,也不欠别人的钱。我厂生产的产品都是严格按要求加工出来的,出厂前都要进行认真的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奉献篇
孙百志富了不忘回报社会。1999年市、县工商局开展“双百千万工程”,孙百志主动找到县工商局表示他将做这次活动的带头人,帮扶了两名家住农村、生活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承担了他们的学杂费。每逢节假日他都把孩子们从学校接出来,请他们吃饭,给买衣服和学习用品。他还帮扶了5户困难户,采用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相结合的方法,带领他们脱贫致富。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的下岗工人涌入社会。孙百志先后参加了市、县的再就业大会,回来后他广召下岗职工,不但给他们安置工作,还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亲自到位,出钱出力,忙前跑后,受到工人们的尊敬。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他用于“扶贫济困”的资金,不少于8万元。
荣誉篇
随着孙百志的成功,企业的效益也连年增长,同时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
1994~1995年县工商局“优秀个体户”;
1996年“十佳”个体户;
1997年县政协委员、常委;
1998年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私营企业”;
1999~2000年阜新市“文明个体户”;
2001年阜新市“个体经营新秀”;
2002年县委、县政府“个体经营标兵”;
2003年阜新市“民营之星”;
2002~2003年连续被政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委员会评为“优秀政协委员”,并推荐为阜新市政协委员。
丹心高奏创业曲,开拓进取谱新篇。
如今,孙百志取得了成功,但他不满足于现状,又投资从长春购来新设备,生产汽车钢圈。他想安排更多的下岗职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争做自治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