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读者们在电视中差不多都看过这样的镜头:一身农装的赵本山仄着身子在行进的马车上对“大哥大”十分自豪地说:“用西洋复合肥,种啥啥丰收!”伴随着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西洋复合肥已闻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生产西洋复合肥的辽宁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了东北最大的硫基复合肥生产基地。5年多来,累计销肥18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实现利润3.6亿元,上缴税金近亿元,为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家公司在几年前还是一个亏损1000多万元、停产一年半之久的老牌国有企业。那么又是使用了什么点石成金般的神奇魔法,使这家无力回天的锦州硫酸厂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熟悉内情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一切总经理周超功不可没!”
(一)
在辽宁海城有一闻名全国的民营企业——西洋集团,而周超就是西洋集团的副总经理,并兼任辽宁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超今年刚刚30岁,他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他为人憨厚朴实,遇事勤于动脑,平时言语不多,但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他虽然生在富裕之家,可生活十分俭朴,无所嗜好。平日,十分喜爱看书和静坐思考,而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犟劲儿。他常说:“人只有不断战胜和超越自己,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或许是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懂事时起就对办企业和管理企业方面的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年阅读了许多关于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书籍,立志长大后成为企业管理的智者。他大学毕业后,到香港鼎洋公司做执行董事。当时虽然他没有独立管过企业,但是他决心不畏艰难,超越自我。工作中,他谦虚好学,勤于动脑,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公司的业务很快有了较大起色,从而体验到人生超越的乐趣。
20世纪90年代末,西洋集团经过市场调查决定租赁位于黑山的停产企业——锦州硫酸厂,进行复合肥产业开发。这家企业是个老牌国有企业,当时已停产一年半之久,设备老化,债务累累,1500多名职工已经放假回家,厂内机械设备锈迹斑斑,地上杂草丛生,一片荒凉。1999年初,在外锤炼了3年的周超,告别了繁华的香港,来到了这满目疮痍,但也是百废待兴的创业基地。踌躇满志的他决心大干一番,宁可掉下几斤肉也要干出个样子来,再次实现人生的超越。
公司成立伊始,要对原企业硫基复合肥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使其生产能力由年产6万吨提高到35万吨。在企业改造期间他亲临4个分厂指挥作战。他与工程技术人员整天蹲在车间,监督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那时,他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夜以继日的连轴转是常事,人整整瘦了一圈儿,但却使工期提前两个月。公司投产后产品销售又是个大难题。然而他却没有一点难色,有如上满了发条的钟一样,浑身是劲地与业务员一起跑市场,访客商,走农户,进行西洋复合肥的宣传和推广。那段日子,他常常是白天跑完了一个地方,晚上还要赶往另一个地方,仿佛不知什么叫累。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他带领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公司的一切开始步入了正轨。
(二)
创业难,守业更难,然而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则是难上加难。这几年,周超以其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凭着超凡的领导和驾驭才能,紧紧把握生产、销售和管理几个环节,引导“西洋特肥”这艘大船,顶住各种风雨,越过多处海礁,不断地前进着。
企业的生产是中心,科学技术则是企业的生命。几年来,他十分注意生产与技术的整合,不断进行技术开发、人才开发和产品开发。
企业由于设备陈旧,他每年都要对设备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改造,提高设备的科技含量,仅2003年就进行了大的技改项目7项,投资达500多万元。与此同时,他立足高起点,瞄准高科技,先后引进了DOS微机控制,连续转化,包裹着色等12项新技术和新工艺,使生产技术工艺水平跨上了大台阶。
周超常说,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财富。几年来,他从全国各地招收各类高级管理人员几十名,从社会上和大专院校招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百人,为公司的良好运作和今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公司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公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竹林,是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高级农艺师,他在南方一家外企肥厂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并掌握多种肥料配方,是个典型的制肥专家型人物,周超发现这个人才后,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把他聘请过来。
这几年,周超坚持把开发新产品作为增强企业活力的重点工程来抓。为了满足广大经销商和农户的需求,增加市场份额,他在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果断提出并实施了开发研制“六大专用肥”的产品开发战略。就是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作物,不同用户进行量身定制,使产品更加具有针对性,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西洋”、“金光大道”、“金色秋天”、“致富专家”四大品牌和高浓度硫酸钾复合肥、大豆花生专用肥、高钾新世纪、冲施肥等15个品种,不仅深受农民欢迎,而且有力地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
产品销售离不开广告宣传。为增强产品的市场份额,他2001年力邀全国著名笑星赵本山为西洋牌复合肥广告代言人和形象大使。由于赵本山的广告加盟,使西洋牌复合肥很快家喻户晓、妇孺皆知。2002年他又与全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合作,投资搞了一个良种良肥创新工程,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实验成果,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西洋复合肥的推广。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二人转小剧团,赴东北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宣传西洋复合肥,使西洋复合肥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周超不断探索和完善营销新体制。一方面,他提出全面实施独家代理,封闭运行,各负其责,排除干扰,实行以双赢为特点的区域销售新体制,真正做到了净化市场,封闭价格,避免了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建立起灵活高效的销售服务网络。在市场调研基础上,他按照客户分布的不同区域和不同要求,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7个大片区、300多个管区、10个农化服务中心,形成了南北呼应,全面结合,覆盖全国的销售服务网络,把宣传和服务做到了田间地头,并全面推行质量承诺制,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大力实施理念和制度的整合,大力引进现代化管理机制是周超能够使这一老企业焕发青春的重要诀窍。
他上任之后,就开展了轰轰烈烈、富有实效的“洗脑”教育,然后就全面改革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在管理过程中,他坚持“管宏观不管微观,管结果不管过程,管外部环境优化不管内部事务”的“三管三不管”原则,确立了分厂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公司对分厂实施按产计酬,按质计酬,费用包干为内容的全面经济承包管理办法,定期考核,奖罚分明。工作中,他尤其注意民主管理,广泛开展征集合理化建议活动,提升管理水平,堵塞漏洞,节省开支。仅采用了挪磅房和成品堆放科学挪位两项合理化建议,每年就可节省费用100多万元。
(三)
周超成功了。他所领导的企业成为辽宁省百强企业、锦州市十强企业之一。他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城镇集体及县区企业优秀经理”。
成功的周超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没有忘记关心那些困难职工。2001年重点高中的靳成亮考取了北京大学,然而他母亲体弱多病,家里生活贫困,拿不出高额的学费。这位全县的高考状元,面临着失学的危险。周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激动地说:“优秀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西洋’一定要尽力,决不能让优秀学生失学。”他主动给这位贫困学生送去了学费。回来后,他又倡议设立以资助学习成绩优秀、家庭特殊困难学生的“扶贫济困助学基金”。3年中共资助特困学生50名,资助金额40余万元。
公司员工李绍刚家庭十分贫困,儿子因病要做换肾手术,因掏不起巨额手术费而十分焦急。在这危难之时,他号召职工慷慨解囊,自己还带头募款,共捐款8万元,解决了李绍刚的燃眉之急。感动得李绍刚逢人便讲:“是周全利和公司救了我的孩子。”
这几年,他每年春节都派人给家乡几个特困家庭送去慰问金和扶贫物资。春耕前他还要为县内一些特困户送肥,这几年仅送肥就达10多吨,从而解决了他们种地难问题。他还出资80多万元为当地百姓修路筑坝,深受人们的好评。
周超成功了,也更加成熟了。他并没有因为眼前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而要不断超越自己,对自己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中国复合肥第一品牌,实现人生更大的超越。